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_经济建设论文

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_经济建设论文

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少边穷论文,性及论文,西部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0(2000)03-0050-05

一、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特殊性

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是指我国西部的老革命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和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太行山以西的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市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面积为545.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56.8%,人口2.85亿,占全国人口的23%。这些地区与周边10多个国家接壤, 多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和贫困地区,有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307个, 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也有部分老革命区,可以说是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集中区。

(一)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差距分析

我们用指标对比来分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差距。

1.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①人均GDP及人均收入 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人均收入高。1998年东部人均GDP为9521.43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6433.4 元)的148%;而西部人均GDP为4029.2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62%,东部比西部高出1.6倍。

②经济增长速度 西部低于东部。在1979—1992年期间, 全国GDP年增长率为9%,西部经济增长率普遍低于东部。1993年东部GDP增长率平均为20.5%,西部仅为10.6%;1994年全国经济增长率普遍放慢,但东部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平均增速为16.16%, 西部平均增长速度为10.3%;1998年东部为10%,西部为7.8%,西部比东部低2.2个百分点。

③产业结构差异性 东部正处在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而西部除中心城市外,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更是如此。从三大产业的比重来看,1998年西部三产业比重为:24.1∶42.35∶33.44;东部地区三产业比重为14.32∶46.76∶35.82。 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普遍较低,二、 三产业发展较快,在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值占GDP的比重高。 就业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西部地区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63.7%。

④市场化进程 东部的市场化程度高,西部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从政府调控经济的运行管理机制上看,东部地区更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西部计划经济的调控惯性还很大,运用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缺乏。1998年东部市场化水平约为60%—70%;西部约为30%—40%;东部比西部高30至40个百分点。

⑤交通通讯条件 西部交通通讯条件明显低于东部。西部交通运输线路密度远远落后于东部,特别是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主要干线均已饱和或趋于饱和。除铁路运力紧张外,公路建设也远远跟不上发展需求,西部共有高速公路1171公里,占公路里程比重仅为0.3%,为东部高速公路里程比重的25%,没有形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运输能力。据统计,1994年西部交通运输综合密度为585, 远低于东部的3194。在通信设施上,西部拥有的电话机总量占全国的9.7%, 远低于东部的65.8%,城市邮电业务总量也只占全国的8.5%。 西部交通通讯条件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经济发展。

⑥对外开放度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即出口依存度。东部的出口额占GDP比重远远高于西部地区。1998年出口依存度东部普遍较高,平均为28.19%; 西部出口依存度仅为4.09%。以吸引外资为例,1998年东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394.91亿美元;西部为13.74亿美元,东部是西部的28.7倍。

2.自然条件与环境条件差距

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既是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基础性因素,也是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配合充分,发展农业条件较好。而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非耕地资源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6%,且西北地区河川水文状况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日益加重,风沙灾害增加,沙化、碱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西南地区大多为石山、高山峡谷地带,水土资源匹配欠佳,生产方式落后。由此可见,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生产力低下,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难以与东部地区相比。

3.城镇建设发展水平差距

1992年全国共有大中小城市517个,其中东部地区有400个,占77.37%,中西部地区共117个,占22.63%; 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32个,东部地区有24个,中西部地区有8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东部和中西部各有14个和3个。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于东部,1993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城镇占全国城镇总数的45.79%,而西部地区农村城镇数只占全国的23.33%;我国城镇化水平东部地区为23.08%,高于西部地区6个百分点。

4.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差距

科技方面 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而东部地区已经达到50%以上。这主要是西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较多地注重了量的拓展,忽视了质的提高,因而将大量投入用在低水平的扩张上,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科技起点和含量,导致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教育方面 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西部人口总体文化素质偏低。按照联合国人文发展指标(HDI)的统计要求,1994 年上海、北京的人文发展指标分别为0.865和0.861,相当于世界第31位;而青海、西藏分别为0.55和0.404,接近世界第100位和第131位。 另外西部地区的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的总体水平都要低于东部地区。现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金普遍投入少,有些地区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需要。

文化方面 我国东部的经济发展与其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同步进行,有着明显而深厚的文化背景,即文化上的开放性、变动性、灵活性、进取性、现代性。西部文化因其地域和历史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保守性。这种文化力上的差异,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的差异。

(二)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优势分析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提供了保证

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开发。1995年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以及李鹏总理在1996年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差距。”“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并提出要解决好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议》中提出“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开放的政策,以合理调节区域经济关系。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部署和尽快启动西部地区大开发这个世纪工程。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

2.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国家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根本性变化;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为中央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以重庆黔江开发区为例,来说明我国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的基础条件。

重庆黔江开发区位于重庆市东南边缘,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东西宽147公里,是一个集“老(革命老区)、 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边区结合部)、山(中低山区)、穷(贫困地区)、库(三峡工程库区)”于一体的特殊的开发区。经过建区12年的发展,黔江的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黔江第一产业的比重从建国初期的84.7%下降到1998年的40.6%,下降了4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1952年的11%上升到1998年的29.6%,上升了1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1952年的4.3%,提高到1998 年的29.8%,上升25.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已经成为黔江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农业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了调整,已经由数量扩张型转变为农经效益型。黔江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55亿元上升到1998年的6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9倍,平均每年增长5.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31元,增加到1998年的2290元,是1952年的73.9倍,平均每年增长4.6%。特别是1988—1998 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8%,比1987年前38年平均增长速度高7.8个百分点。 工农业总产值1998年达到58.5亿元,比1952年增长9.22倍,平均每年增长5.2%。

交通、邮电、通讯事业取得根本性变化

建国前,黔江主要干线公路仅为国道319线,加上三条支线, 共有通车里程555公里,民用汽车不足10辆,仅有一条乌江水运, 其运输条件也十分落后。建区后,采取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提出了“改造干线,缩短里程,提高等级,打通出口”的战略方针。1998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999公里,比1949年增长8.01倍。1998年拥有各种民用汽车3559辆,平均每100公里有汽车71辆。建区以来整治乌江航道,修建了万木、龚滩、彭水、高谷、西沱为港口码头,拥有机动船114艘。 电讯事业飞速发展,黔江用于邮电通讯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5亿元。 光纤、卫星、微波通讯网络建成。长途电话进入023网,电话号码升至8位,建成的GSM系统与全市及全国漫游SDH光纤传输网已具规模。1998年黔江各区镇建立了大哥大移动电话站,移动电话用户已达8969户,无线寻呼用户2.49万户,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3.78万门。黔江邮路总长度为2146公里,现陆续开展了邮包直投,邮政快件专车特快传递,邮政储蓄和集邮业务迅速发展。

农村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1998年,黔江有68.6%的村通车,有18.7%的村通电话;有水电站81座,装机容量2.3万千瓦,发电总量达到7927万千瓦时。 农村用电量由1952年的0.2万千瓦时增加到1998年的1.65亿千瓦时; 农村通电率达84.6%。1998年,黔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元, 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8.8 亿元, 占GDP的8.9%,入库税金7914万元,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13.5%。

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

黔江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也很迅猛。到目前为止,已改造中小学危房16.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7万平方米;基础教育“四率”均达95%以上;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5%;中等职业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区共建“燎原计划”示范乡农校38所, 普通乡农校300所;乡镇普遍建立了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机构,良种良法得到了普遍推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壮大,电视覆盖率达73.5%,广播覆盖率达50.18%。人口出生率已控制在11‰以内,社会科教文化事业进步明显。

3.后发效应为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开辟了捷径

虽然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起步较迟,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能获得东部发达地区原来缺乏的新机遇,这就是后发效应。这种空间差与时间差相交错而产生的有利条件,为西部“老少边穷”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使这一地区不致始终落在先发展的东部地区的后面。一方面,“老少边穷”地区可以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并汲取其发展教训,少走弯路;同时,“老少边穷”地区可以凭借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平等竞争中找准突破口,开拓纵深度。东部发达地区往往人口多,人均土地少,开发早,后备资源缺乏,而“老少边穷”地区恰恰相反。因此,只要逐步解决基础设施问题,“老少边穷”地区的资源优势终将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我国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成本较低、效益较高,将会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会促使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大调整和缩小经济发展区位差的外部效应。

4.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自古以来的自然和矿产资源就非常丰富。在西部地区被统计的35种主要矿种中,探明储量占全国90%以上的有稀土、汞、钛、铂族金属、镁盐、钾盐、石棉等;超过60%~80%的有锌、锡、钡、天然气等;超过50%的有铅、钴、锑、磷、煤等。按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潜在价值量计算,西部占全国的48.3%,接近中、东部之和;按一次能源探明储量计算,西部占全国的56.5%,比中、东部之和还大1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57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2.74亿千瓦,分别占全国的82.3%和72.3%。而且这些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地质勘探程度都低于中、东部,现有矿区扩大储量和发现新矿区和矿种的潜力还很大。

二、开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对策

(一)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要加紧制定开发总体规划

开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业,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央提出的指导思想,结合“十五大”计划的制定,按客观规律办事,从长计议,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采取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有步骤、分阶段地搞好开发规划。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视野,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三是要研究和吃透中央政策,发挥优势,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有步骤、分阶段地准备好开发项目,力争国家加大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力度;四是要加快机制创新的步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身到开发“老少边穷”地区的事业上来,以适应大开发的需要和新机制的要求;五是要广泛动员,尽量争取东部沿海地区和社会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六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改革和开发步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

(二)加快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就必须要从战略眼光出发,先行建设,适当超前,以更多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经济建设的重点,要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特色城市下功夫,尽快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建成能起到“发展极”、“极点”作用的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或“网点”、“网节”城市,使“发展极”增长模式和“网络”发展模式能够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尽快奏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还要加快旅游景点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二是要发挥优势,大力进行能源建设。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水能资源有突出的优势,油气和煤炭储量大、分布广,太阳能和风能得天独厚。这种多能互补的巨大优势,对当地的发展繁荣,对全国实现2010年目标和第三步战略目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加快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天然气、油气、煤炭和水、火电的开发,同时,在煤炭加工、太阳能和风能转换率的提高、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方面加紧工作,加快进度,努力提高效益。三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地广人稀,地质地形复杂,未形成交通运输干线的大框架,应制订计划,抓紧前期工作,尽早实施。应在发展干、支线航空特别是支线航空事业上下功夫,尽快构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尽快打通“老少边穷”地区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运输通道。四是在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在卫星传送特别是落地转播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下更大的功夫,有更大的投入。

(三)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丰富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发展步伐。改造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不尽快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那么,长江、黄河洪水灾害不可能得到根治,广大中下游流域将永无宁日。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要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荒地,恢复林草植被。现在全国粮食供应充裕、库存多,是以粮食换林草的极好时机。通过以粮代赈,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缓解目前粮食总量相对过剩造成的一些矛盾,还能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把以粮食换林草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也是加快“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是开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关键。从全国来看,现在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大好时机,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要抓住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机遇,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的资源和物种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养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下大力气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要合理开发和保护矿产资源,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成效,直接关系到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大开发的进程,一定要切实抓紧抓好。

(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中,要形成以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因的发展机制。一是进一步增强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把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二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使科技进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在技术结构的选择上,要从西部地区的社会实际出发,普及型和提高型相结合,使以科技为导向的经济建设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四是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为改造现有企业服务;五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为充分发挥西部原有的科技力量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开发“老少边穷”地区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人才是关键,教育“百年树人”的潜在功能和长期效益能够为开发“老少边穷”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因此,为适应“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需要,在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实施继续教育、业务培训,进行知识更新与提高的同时,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普及义务教育,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特别是现代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开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积极争取东部沿海地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设立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和国际投资开发区,因为“老少边穷”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应当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和许多少数民族跨境分布的便利条件,扩大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同时,对于沿边开放城市和口岸,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设立自由贸易区或国际投资开发区。

对外开放还包括引进技术和人才。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必须大力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大开发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如对通过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建设的东部地区科技人才,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新政策。

(七)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

在大开发中,对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必须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与互助合作,从现实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民族关系继续朝着团结进步和逐步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各民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维护安定团结,应及时发现、善于排解民族内部和民族间发生的问题,把一切影响安定团结的因素,及早予以消除。为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收稿日期:2000—04—21

标签:;  ;  ;  ;  ;  ;  

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