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浙江 杭州 311100
一、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课程先是依据核心素养结构,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八大课程系列。然后依据课程学习层次要求,将八大课程系列分为知会、通会、融会三个层次。“知会”可以满足高中学业毕业要求,“通会”有助于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衔接,而“融会”则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上理想大学的学科专业要求和综合素养。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课程立体格局,体现出目标、内容、类型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融合一体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基于不同学习层次和不同学习需要的多样化选课要求。
朱孙华的“神话”至今仍让很多人记忆犹新。这个起初并不出挑的学生最终走向了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并斩获一枚金牌,被自己心仪的高校提前录取。而他的才能正是通过“简易机器人制作”这门选修课被激发出来的。“三生”课程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让很多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创意和想法越来越多,进而找到了自己潜力的突破点。
2016年底,我校有多门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被评为杭州市精品课程,并辐射到区域内外其他学校,成为很好的教学范本。同时学校“三大步”励志德育的开展,也进一步完善了班级课程体系,励志德育课程被评为余杭区“十大德育精品课程”,并在全区德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二、创新教学模式,彰显课堂风彩
在“先学后导,问题学习”教学思维下,我校师生以问题学习为中心、以评价学习为手段、以团队学习为平台、以任务驱动为途径、以思维学习为目标,确立了“基于团队学习的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质量的学习。整课堂一般围绕“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四个环节而展开。掌握“问题导学型”教学模式,就需要理解五个重要要素,即“思维转型”“角色转型”“多元课型”“行动策略”和“团队学习”。思维转型即教学过程思维从“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向“先学后导”“先学后研”转型;角色转型即老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角色实现从“身”到“心”的转变,建立平等合作新型师的生合作关系;多元课型即走进以问题为特征的多元新型课型,掌握不同课型的流程和操作要求;行动策略是指要掌握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师行动策略和学生行动策略,尤其课前阶段的教师结构化备课和学生结构化预习;团队学习是强调真正学会组织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形成“形、神、实”三位一体的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有效机制。
在高二年级的一堂政治课上,学生们被分成若干个小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见一些学生像教师一样不停地来回走动,和各组同学窃窃私语。随后,小组学习代表上台讲解,那些学生也停止了走动,开始不断地递纸条、插话、追问……整节课下来,教师就像隐身了一般。“《世界的物质性》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一课,即使经过预先讨论,学生也不一定能完全明了。”任课教师郑艳说,她的任务就是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们展开激烈的思维碰撞,产生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它们。两年多下来,照本宣科的教学少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浓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情感表达、合作创新等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学本课堂”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多样性、选择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低效教学为高效教学,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成为很多像文昌高中这样的农村普高在推进新课改时能否突围的“关键点”。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学生课堂学习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有效提高了文化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以转变为基点,引领师生励志
伴随着课程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德育方式也面临着从“规约型”向“励志型”的转变。围绕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使德育成为有发展主题、有目标指向、有内容安排、有实施过程、有学习评价的结构化课程活动势在必行。具体到学校,就是致力于培植信仰和志向,培养实践展示能力,要求学生每天都做好“读、思、行”三大步。而教师则必须相应地完成“批、谈、带”三件事,帮助学生从整理和反思中逐步成长起来。
学生每天的学习是从朗读开始的。早、中、晚上课前,班长都会带领同学们起立、抬头挺胸、双手捧信、齐声朗读励志信;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时,还会来个全校大诵读。这些励志信或来自名人志士,或来自身边的亲朋好友,提醒着每个学生要努力奋斗,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一天的学习也总是以填写成长记录而告终,成长记录册上只记进步,不记问题,只记快乐,不记忏悔。另外,学生还要填写一周内决心改变的一两个坏习惯,每天反省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分。
经常担任学校各项活动主持人的高三女生袁俪坦言:“我的道路,由成功的励志信指引。”而已经毕业的陈美霞则回忆说:“每次参加电子制作比赛回来,队员们都要做书面总结。天资聪颖固然重要,但勤学勉励更是我爬上高峰的铺路石;它带给我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让我在其他领域如虎添翼。”统计显示,近3年,我校高考上线率连年攀升,基本实现了“人人能上大学”的梦想。学生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科技创新、新概念作文大赛等方面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170人次,实现了“满堂红”。
深化课程改革,创建特色示范学校,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和育人方式改革,引领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的转变,是一次教育文化的变革,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者系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校长)
论文作者:方建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思维论文; 团队论文; 杭州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