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思考论文_李培茂

新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思考论文_李培茂

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 524200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采用以下策略:转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点燃创新火花;关注学生个性,发扬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具备多种教育功能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2.科技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是科技知识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精神,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时代的要求。

3.高考人才选拔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才靠教育。高考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把考查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在命题中深入探索考试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发挥高考在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积极作用。

4.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创新是一个发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以保障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转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罗杰斯指出:“个体自身具有巨大的资源,如果提供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的心理气氛,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能以愉悦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这需要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知道,新形势下的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我把学生当成弟弟妹妹来看待,是可以“说秘密”“调侃”的朋友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比较好,能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想说、敢说、能说”。如教学理解“侧面描写手法”时,我举了一个“美女”,讲“颜值”,学生兴趣很浓。举《陌上桑》中罗敷美女,“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学生不由自主地想象罗敷究竟有多美,甚至有学生画出“众星拱月”美女图,想象看见罗敷的路人会放下担子,年轻人会整理衣冠,耕田的会忘了犁耙,锄地的会忘了锄头,通过这些人的反应来侧面衬托出罗敷有多美、颜值有多高。学生积极参与,氛围很好,很快就掌握了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甚至有学生采用侧面描写手法来“调侃”我有多“帅”。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各抒己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著名教师于漪曾指出:“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取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究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讨论法、角色体验法效果明显。

(1)讨论法。“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相互争论,各抒己见,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激情碰撞,点燃灵感的火花,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2)角色体验法。让学生模仿课文某种情景或片段,让学生担任其中一定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经历与内心活动,启发思维。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是其中比较好的形式。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点燃创新火花。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学生有了内在兴趣,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主动进行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有趣。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断句考点更是“难上加难”,“如何用最易被学生接受、最快捷的方式,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这需要教师备课时,加进有趣的内容。”在讲评文言文断句专题时,我先创设笑话情境:以前,有一个很吝啬的富翁,请了一个教书先生,讲明膳食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哪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有荤菜吗?”PPT展示这个故事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教书先生后来大喊大叫没有荤菜呢?大约有多少种理解?学生对这种故事性笑话情境很感兴趣,思维转换很快,一下子很多学生说出见解:这位先生显然是在合约上利用标点符号做起了文章,可以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而吝啬的富翁原先的理解是这样的: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当学生兴致正浓时,我趁机展示要学习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做好断句。之后,结合几个典型例子练习巩固,强化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这种做法,既培养了学生断句的意识和增强断句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促进创造力的开发。这次文言文断句讲评效果出乎意料,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又能轻松地学到了文言文知识。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想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扬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学生个性潜能,打破学生以往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通过大胆的想象联想,利用发散性思维,最大化地发扬学生的创新能力。

(1)质疑解难,诱发创新思维。疑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是获得新知的催化剂。进一步说,疑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通过系列训练,积极引导,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释疑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2)启发想象,开拓思维空间。我们知道,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创造性思维始终伴随着想象。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一切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未来充满了幻想。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展开多方联想,发表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如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现有教材的价值,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多向思考与探究。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还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鼓励求异,发展创新思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发散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能让人的思考变化多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往往能提出新观念或新观点。发散思维方式在语文考试中无处不在,如探究题的联系实际、图文转换中的寓意探究、作文的审题立意和选材的同质联想等莫不运用了发散思维,都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如在作文教学中,我总会提醒学生审题时要紧抓关键词联想,将思维发散开去,无形的关系网、法网等。通过发散联想,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有话可说。在作文立意和选材时,引导学生正方向发散、同质异质联想,材料内容就会丰厚起来,多姿多彩。发散思维核心是多角度联想,由此及彼,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创新能力。

(4)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学生是一个特别需要肯定、褒扬,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的赏识、鼓励、信任都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这需要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我提问学生时一般会说“下面我进行‘点将’”而不是“点名”,学生感觉自己是“将”。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鼓励性评价、分层次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学生,积极给予及时的评价,学生在“被重视”、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创新性思维容易得到发展。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外化课堂所学知识,促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如举行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热点问题辩论赛、“青春笔荟”读书笔记展评、诗歌朗诵会、语文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氛围中,感受“语文味”,从而热爱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利用课前五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新闻联播”传达“时事好声音”或欣赏名句名篇,实践证明,学生在长期的“五分钟”中或朗读或辩论,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纪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当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让我们为培养更多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高考全国卷命题热点和题型分析.江西教研,2016。

[2]刘铁正 主编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阶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3]钱国长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广东基础教育研究,2013,NO6。

[4]魏晔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广东基础教育研究,2013,NO5。

[5]赖丽萍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广东基础教育研究,2010,NO8。

[6]刘立权 主编 教师兵法——最实用的教师策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李培茂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新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思考论文_李培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