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扶贫工作新形势与应对策略论文_俞仕毅

水利扶贫工作新形势与应对策略论文_俞仕毅

安徽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 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近年来,根据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常态,各地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中心,精准发力补短板、持续给力打基础,在扶贫攻坚的新征程中阔步向前。

关键词:水利扶贫;新形势;策略

1 水利扶贫的关键

1.1立足生态水利拔穷根

毕其功于一役有一定治贫效果,“精准扶贫”目标也一定会实现,但应看见,即使如期完成了“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目标,也不代表扶贫就此结束。扶贫工作不只是帮助困难群众一时脱贫,更应是拔掉穷根,有个稳定的小康生活环境。比如,没有青山绿水,养殖致富就是空话,“扶贫羊”会挨饿,“扶贫鱼”会死亡,来年贫困依旧。水利精准脱贫要在治本上下功夫,斩断“穷根”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大力建设生态水利民生工程,确保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2014年国家统计监测公报显示,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距离2020年仅剩5年期限,完成这一任务,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目前大概有上千万贫困人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之地,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需要水利设施跟进;另一方面对不能搬迁的地方水利建设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可见,水利精准扶贫任务相当艰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还很漫长。

1.2瞄准老少边区抓重点

老少边区条件落后,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多年来,各地水利部门为群众脱贫致富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也存在扶贫不够“精准”、扶贫项目粗放“漫灌”、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今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示:要加大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因此,水利“精准扶贫”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切实“精准”,扶贫项目要向贫困的老少边区倾斜,扶贫资金不能“天女散花”,扶贫政策要细化量化到基层、到人头,扶贫措施要具体明确,切实把水利扶贫项目用到贫困县、水利扶贫资金用到贫困户,消除情况不准、弄虚作假、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现象,避免扶贫资源被挤占和浪费现象,扼制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乃至腐败现象发生。

1.3创新建管机制补短板

“精准扶贫”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水利“精准扶贫”既有工程建设方面的支持,也应有管理机制的跟进。近年来,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可谓不大,为什么一些工程总是当年建、来年毁,农民年年叫“水荒”,一个根本原因是工程项目建设后,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导致工程老化失修,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不仅造成投入浪费,也直接影响扶贫效果和新农村建设,这是现代水利的“短板”。在“精准扶贫”歼灭战中,应该加快建立水利工程管理新机制,推广已有改革经验,把“短板”补上,确保“精准扶贫”成果的长效持续。

2 水利扶贫的措施

万物因水而生。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水环境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同样,水利 “精准扶贫”也要围绕改善水环境目标,采取精准措施,点面结合,精准施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 全面发展生态水利,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是树立“回归自然”意识,发展生态水利,建设、修复生态完整、水质良好的河流、湖泊、山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证水中有鱼虾水草,天空有白云水鸟。二是实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做到水源、家园、田园“三清洁”,杜绝有害农药、家禽粪便流入河道等水域,挂牌保护饮用水源地,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用水无忧。三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努力做到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山水环境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齐头并进。如湖北省宜都市大沟流域,过去丘陵岗地上的茶树零散低效,茶农始终提篮小卖,很难致富。在水利部门帮助下,沿岸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荒坡荒地开辟优质茶园,村民虽居深山,但靠山吃山,消除了贫困。

2.2 全面帮助老少边区,有的放矢加强水利项目建设

如果没有充足水源、缺少必要的水利设施,再美的地方也是穷乡贫壤。水利“精准扶贫” 要瞄准老少边区,善啃硬骨头,要有新的优惠政策和更多的水利项目支持老少边区,把水利项目规划到最需要的地方,把资金用在最贫困的地区和乡村,让广大贫困户能公平地享受到水利建设成果。比如干旱、易旱、多旱地区,缺水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最需要水源工程,因此要多建些天河水窖、生态水池等蓄水工程。山地丘陵农民往往因为山洪灾害而颗粒无收,陷入贫困,甚至失去家园,对此应有针对性地建设山洪防汛预警系统和防汛设施。有些地方因为“水贵如油”闹地荒,种粮依然靠天吃饭,农民故土难离,宁愿忍受贫困,这就要在这些地方修建拦水坝、塘堰等蓄水灌溉工程,让贫困群众得水致富,不因缺水受旱而常年贫困。

2.3 全面建设饮水工程,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不安全,既有资源型缺水,也有工程性缺水。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资源型缺水严重,而南方多雨山区,又因地质原因工程性缺水突出,夏季山洪泛滥,“地表水”留不住;冬秋干旱频繁,“天上水”蓄不了,同时也存在水质不达标、水量不足等问题,农民吃堰塘里的水易患肠胃等疾病。因此,用上自来水是农民脱贫的前提。国家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后,让众多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生活条件改善,减少了疾病发生,节约了医疗费。同时因为不再挑水吃,节约了劳力,有更多时间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农民普遍用上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拉动了内需,助推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及管理原因,农村饮水安全状况还不稳定,有的地方出现反弹。2015年国家提出再解决6000万人饮水安全目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到水利部办公,强调这个目标是对全国人民的硬承诺,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决不打折扣。因此,确保农民生活饮用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始终是水利“精准扶贫”的重点。

2.4 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保障水利设施可持续运行

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需要改革水利建管机制,既可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策,调动农民修建家门口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可通过明确产权、改革水权等机制,对堰塘等小型水利设施确权到户,产权到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比如为饮水工程找“管家”,探索多种运行管理方式,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可持续运行,农户始终吃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建立水利“精准扶贫”机制,精确帮扶缺水户,让贫困农民享受到民生水利建设成果。同时,也要开展水文化精神扶贫,引导贫困农民节水、爱水、惜水,科学管理水源设施,营造安全美好的水环境。

3 结语

打赢扶贫攻坚战,是时代赋予水利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坚信,沿着精准扶贫的路子,借助社会合力的推动,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而在这个新的伟大的征程中,中国水利人一定能不辱使命,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黎攀、方迎风:《水利减贫政策的选择与比较分析研究》[J].《学术研究》2016年第2期.

[2]朱玲,减贫与包容发展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

[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官网

论文作者:俞仕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水利扶贫工作新形势与应对策略论文_俞仕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