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6例BO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住院天数为(16.80±5.07)d,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BO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恢复时间,具有确切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由德国病理学家于1901年首次报道,是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以不可逆性细支气管及外周炎症和纤维化导致气道管腔完全或不完全性闭塞为病理特征[1]。由于儿童BO临床诊断的困难性,临床表现的复杂性、难鉴别性,以及本病的稀发性,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2]。中医根据儿童BO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深入分析其病机,延伸出痰热郁肺、瘀阻肺络、脾肾阳虚等致病理论,采用辛开苦降、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但存在观察例数较少、无临床对照或设立不合理对照等不足[3]。我院自2013年,采用抗炎西药结合平喘祛痰、化瘀扶正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儿童BO,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儿科病房收治的BO住院患儿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男13例,女5例;年龄6~36个月,平均(13.59±6.41)个月。观察组男14例,女4例;年龄6~36个月,平均(13.07±7.09)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根据情况1~3次/d;静脉滴注红霉素,1次/d,连用2周。临床症状严重者加用甲泼尼龙2mg/kg,1次/d。症状改善后改用口服泼尼松片,2mg/kg,1次/d,并逐渐减量,连用1~3个月。同时补充口服维生素D以及钙剂。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麻黄5g、赤芍6g、川芎6g、丹参9g、芦根6g、苇茎6g、鱼腥草6g、前胡5g、蝉蜕5g、生石膏18g、黄芪9g、党参9g、生地9g、甘草5g)浓煎至120ml,3~4次/d,温服,连用1~3个月。同时将中药(五味子5g、山茱萸5g、牵牛子5g、大青叶6g、当归6g、杏仁5g)研成细粉末后密封装袋,2g/袋。使用时每袋以2ml醋调匀成药饼,贴敷足底涌泉穴以胶带固定,6h后取下,1~2次/d。
1.3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中医症状疗效、肺功能、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天数分别为(16.80±5.07)d与(30.28±2.9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1例患儿出现足底水泡,4天后好转,又继续用药,未再发泡。其余患儿未见局部皮肤红肿和发泡,无患儿反映足底疼痛。
3 讨论
BO是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以不可逆性细支气管及外周炎症和纤维化导致气道管腔完全或不完全性闭塞为病理特征。BO诊断的金标准是肺组织活检,但由于属创伤性操作,技术难度高,可操作性低,多于患儿死亡后方才使用[4]。临床确诊主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以及肺部高分辨率CT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与肺损伤程度相关,如持续反复的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运动耐受性下降。肺部听诊时可闻及明显的喘鸣音,重者可伴有三凹征,对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为马赛克灌注征。儿童BO主要病因是感染,尤以腺病毒3、7、21型及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感染为主。报道认为胃食管反流、药物反应、有毒物质,甚至遗传因素和种族背景也是该病危险因素[5]。BO的常见病因决定其治疗药物中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有抗菌作用,尚可保护气道纤毛上皮细胞抵抗氧化损伤、稳定细胞膜,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起到非特异性抗炎作用。
本病在中医儿科属于“喘证”“咳嗽”“肺胀“”马脾风”等范畴[6]。钱乙谓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且卫气娇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本病病程迁延,且常反复,加之小儿肺常不足,咳喘日久,导致肾不纳气,故在实证的基础上必有正气损伤。故本研究所用中药以平喘化痰,祛瘀扶正为主。方以麻黄为君,重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本草纲目》谓“麻黄乃治肺经之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赤芍、川芎及丹参共奏活血祛瘀之效。芦根、苇茎及鱼腥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前胡止咳化痰,蝉蜕宣肺止痉。生石膏的用量大于麻黄,意在助麻黄宣通肺气而不生热,有透热生津之效。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虽然本病标在痰浊瘀血阻肺,但本在肺脾肾亏虚,气血运化无力,而且病程迁延,必伴有脏腑亏虚,故以黄芪、党参补气,生地滋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标本兼治,内外通调,诸药共奏止咳平喘、调补脾肾之功。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喘咳性疾病由来已久,但取穴大多以肺俞穴、肾俞穴、膻中穴等邻近穴位为主。而本研究采用涌泉穴,因其为肾经经气所出之处,交通阴阳,尤有引痰气下行之效。如《幼幼集成》所言:“凡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降,喉中牵锯之声,须引而下行……贴两足心,布包一宿,其痰自下。”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BO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但由于时间、经济和精力的限制,未进行后续随访。诸多临床研究显示,BO患儿经过治疗临床症状虽缓解,但后续肺功能恢复欠佳,遗留症状或体征发生率高,小气道慢性炎症反应可持续存在甚至进行性加重。因此,下一步研究中应加入对BO患儿随访研究,以全面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儿童BO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淑娟,饶花平,金世杰,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3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4,16(8):1126-1128.
[2]夏利平,姜毅.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22):1754-1757.
[3]刘群慧,屈文静,陈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5,22(1):871-872.
[4]赵亮,卢宏柱.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8(8):271-272.
[5]付卓,郑跃杰.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及预后[J].天津科技,2014,9(12):66-67.
[6]金宏园.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1):2922-2923.
论文作者:邹凤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闭塞论文; 支气管炎论文; 患儿论文; 儿童论文; 小儿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