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隐私文学_文学论文

窥探隐私文学_文学论文

窥视隐私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私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77(1999)05—0010—04

刘小晖在《京城文化快餐透视》一文中写道:“就拿最近刚出炉的《绝对隐私》来说吧,马上又有《单身隐私》、《婚内婚外》等‘隐私’系列开始奋起直追,真不知是书追人还是人追书。”文中还说:“图书、报刊界力调读者‘众口味’,真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注:《新华文摘》1998年第12期,第145页。 )文章的结论是快餐文化正是符合了大众文化消费的“功利性”,以直接接收和受益为目的,快餐文化无文化。我想,如果我们对无文化的快餐文化、隐私文学进行理性剖析,这本身不就有文化了吗?于是我决定:窥视隐私文学。

一、揭露隐私、暴露隐私、述说隐私

隐私文学在中国由来已久。“在《史记》里,有公然记录‘大阴人’(大生殖器的家伙)的故事,而不加删改;在《战国策》里,有公然记录‘以其髀加妾之身’(非全身压住的性交姿式)的故事,也不加删改。……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假道学。”(注:《李傲狂语》,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第7版。)

作为对隐私的披露古已有之。再如明代拟话本“三言二拍”中就有“《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写的是明代嘉靖时(1522—1560),沈炼父子和他的亲戚朋友跟奸臣严嵩党羽作斗争的故事。内容基本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注:13院校《中国文学史》第695页。 )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来揭示他人隐私。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明之说话人亦大率以讲史事得名,间以说经诨经。”清代的“黑幕小说”及古代的诸多“笔记小说”、“秘史”之类,似都可看作隐私文学。但是这些隐私无一不是揭露别人的隐私,作者、主述者永远是正人君子,永远是以贤者的面目揭露隐私。

自卢梭的《忏悔录》传入中国,中国人才知道严格意义上的忏悔录是什么样子。也才弄清了忏悔录与隐私文学的区别。忏悔必定牵扯隐私,揭示隐私未必是忏悔。尽管隐私文学古已有之,尽管现代中国人明白了何为隐私、何为忏悔,但民族文化心理却难以接受和承担隐私与忏悔,总把隐私文学和忏悔录视为旁门左道,难登大雅之堂,“文以载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才是文学之正宗。而实际上古人的文章和我们今人的文学是有区别的。古人把小说是打入“引车卖浆者流”的,这就出现了现代文学理论关于隐私文学的众多的矛盾和悖谬。

现代作家中不少人想冲破这种矛盾与悖谬,借向孔老二挑战,抛开正人君子的仁义道德,去写隐私,去忏悔,郁达夫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代作家,特别是以郁达夫、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青年人,他们从来不怕在作品中暴露自己的隐私,较之古代的揭露隐私可以说这一代是以暴露隐私见长的。1924年《晶报》发表华林的《情波记》就是一篇典型的暴露隐私的纪实之作,当时在北京引起一场相当大的风波,周作人等都参加了争论。但随着救亡替代启蒙,这种挑战消匿了,失败了。直到40年后,中国的隐私文学才又重现文坛。

新时期之初,被斥为隐私文学的首当其冲的是遇罗锦的《冬天的童话》、《春天的童话》、《求索》,但在“一个道德堕落了的女人”的斥责声中,遇罗锦和她的作品消失了。继而是刘晓庆的《我的路》、《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却也被人指为“无聊地展示自己的私生活”,书虽畅销却难逃诽议。尽管如此,却众星仿效,一时间“星体文学”大畅,政治明星、经济明星、体育明星、影视明星、歌星……纷纷著书,其中不乏个人隐私,如陈国军的《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无论舆论怎么声讨,无论评论家怎么愤慨,隐私照写,书仍畅销。

这又启迪了安顿,名人的隐私能写,能卖钱,普通人的呢?于是《绝对隐私》、《单身隐私》、《相对隐私》、《非常隐私》、《女人的隐私》、《婚内婚外》……中国的隐私文学终于堂而皇之的走上了书市,走向了文坛,走进了千家万户,并公开亮出了自己的旗帜——隐私文学。虽然作品都隐去了真实姓名,但书中的“故事”和“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惊人地相似。而且一律是以主述者的身份自己在那儿述说隐私,这又不同于历史上出现过的揭露隐私、暴露隐私。是也,非也?

在上述叙述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隐私文学发展的脉络:揭露他人隐私(古典作品中)——暴露个人隐私(郁达夫,遇罗锦)——述说个人隐私(以安顿为代表);从形式上看:暗含于各类文章中——假托小说(隐私小说)——直接述说。

二、述说隐私的理性思考

遇罗锦的隐私文学是时代造成的人性扭曲的悲剧,其意在于揭露、控诉、鞭笞;刘晓庆大胆的心灵独白,毫不掩饰的灵魂展示,更多的在于辩诬与表白;而以《绝对隐私》为代表的述说隐私,更多的是在寻找听众。隐私本是不愿让人知道的个人隐秘,何以今日却偏偏要找人述说?

现实生活的悖反,即走向开放的同时又走向封闭是其主要的原因。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开放,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再把政治看得很重,开始注重实际的生活质量。而实际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确实在大幅度提高,而在物质生活提高中贯穿改革开放20年的重头戏始终是住房问题。随着住房问题的不断解决,人们的生活方式自然也要发生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受生活环境影响的,城市的改造,人口的众多,使得我们必须告别大杂院搬进单元房,没有了大杂院的嘈杂与拥挤,得到了向往已久的安静与舒适,可是与此同时也没有了邻里间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没有了同院相互的关心与帮助。住在单元楼里几年,不知对面住着什么样的人是不足为奇的,这种长时间的八小时后的三人或两人世界,一方面使原本大杂院式的开放的日子走向了封闭;一方面单门独户的小日子一旦调整不好,也会由温馨变为枯燥,甚至矛盾,不过不用再担心家丑会外扬,个人生活的隐私已不易被人窥探到。事物就这样出现了悖反,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的改变又把个人生活推向封闭,封闭的生活和开放的时代又形成巨大反差,这反差自然又诱导了隐私的增多,承受不了更多隐私的人们就要渲泄,就要述说,这又导致了观念上的开放——述说隐私。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增强了人们的现代意识,整个中国社会开始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现代意识的增强,文化层次的提高和文化观念的改变引起了生活方式和情感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出现了生活中的现代派、前卫派,不少人在扮演着情人、情夫、小蜜等角色,勿庸讳言,在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为了金钱和权势,而大多数则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在中国这个超稳定家庭结构的社会里,无爱和无奈的婚姻占了百分之八九十。当《爱,是不能忘记的》的争论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时,爱情隐私就如决堤的洪水,蜂涌而来,成为一种生活潮流。性和爱本来应该是统一的,但在异化的社会里,无论是政治的异化,还是商品的异化,必然导致性和爱的分离。进入现代文明的人又深知爱和性的分离是不道德的,处于分离状态的人,总要将自己认为“道德”而又不被社会所容的东西深深掩藏起来,这就产生了性爱隐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得不接受这种现状,而传统的观念、传统的道德又不能相容,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地大量制造着隐私,当然主要是情感隐私。长期的隐私生活必然造成心理压抑,这种压抑一需消解,二需取消,那么述说隐私也就应运而生了。述说可以消解自己的压抑,大家都述说、不断述说、反复述说就形成了舆论,强大的舆论最终会改变人们的观念。最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现在某些情感隐私的合法化——这是述说隐私的要害之所在。

当安顿把这些隐私省去真名实姓完整地刊出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兴趣。在传统思想中就认为隐私是绝对不能公开的,况且现在又有法律予以保护。现在把一个人的全部情感隐私完整地刊出,对读者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意外和满足。因为人都有极强的窥视欲,总希望看最隐秘的东西,安顿的“口述实录”就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窥视欲,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很有市场。在其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以后,就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出版商们便发现了这一新的热点、卖点,其他作者也看准了这个热点,纷纷采访、著书。于是,出现了种种隐私书集。

综上所述,隐私文学的产生特别是述说隐私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我们也都知道“存在即合理”,述说隐私自然也有其合理性,但“合理”未必正确,“合理”更未必永恒。显然,无论如何,隐私文学也好,述说隐私也好,绝不是宏钟大吕,绝不是豪放派,也绝不会是史诗性作品,更不是主流社会欢迎的主旋律。那么,现在大量涌现的述说隐私的隐私文学是不是一无是处?是不是毫无存在价值?是不是应该声讨呢?

三、隐私文学作品解析

纵观以安顿《绝对隐私》为代表的隐私文学,我们不得不说它的产生对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件好事,它拓宽了文学的题材、体裁领域。虽然在此之前有过不少涉及隐私的作品,报告文学中也有不少反映人的隐私问题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但像这样完整的、个人化的隐私还没有出现过,当然这是指国内。

隐私文学反映的面很窄,只是反映个人的情感世界中那些伤心的爱情和婚恋经历,这样它所反映问题的结构方式颇似集合式报告文学,但它没有集合式报告文学反映得深刻,也未提出解决办法,更没有作者的思想在里面,只是作者对述说者语言的整理结集。

几乎所有的主诉者都没有得到永恒的爱情和长久的婚姻,在他们近于唠叨的叙述中,人们了解和理解了他们的情感思想。隐私文学较其他文学更实际地反映了当代部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生存状态和婚恋趋向,它最真实、最通俗,最不加修饰。

张辛欣、冯骥才、肖复兴都搞过口述实录文学,但因各色人等都有、文化层次不一而使语言风格差异甚大。隐私文学的主述者均为白领阶层的男男女女,都有一定文化程度,多是生活在城市,因此语言在普通中稍显文雅,在口语中稍带文气,没有多少文学修养的人也看得很明白很亲切。从语言表述上看它是对话式和自语式。直述和直白是它的语言特色,这些话语基本上是中国普通城市人的话语体系。

隐私文学应算跨体文学潮中的一个重要潮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既是访谈录,更是内心独白。它不是小说因为它没有完整的情节和所需的环境;它不是散文,它的语言不优美,主题不明确;它是访谈录,虽然既没问也没答,但有述说者与倾听者;是内心独白,是主述者隐私的诉说。这样它虽然套不上传统的文学模式,但却符合“五W ”的特征,所以只能笼统地称之为“隐私文学”。

隐私文学的产生对社会也不无好处,它为痛苦的人们提供了解脱的途径。在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只有把内心深处的痛苦情感述说出来,得到他人的理解,才能得到解脱,内心才能轻松才能投入紧张的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在人们心理疾患、心理障碍不断增加的现代社会里,除了寻找心理医生外,述说隐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解脱方法。

从作品的实际内容看,有些隐私文学也揭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法律不再承认事实婚姻,这些私筑爱巢而产生的非婚生子女怎么办?城市中持独身主义者越来越多,单身贵族的问题不大,孤独的漂泊者怎么办?单身老人的孤独、单身老人的抚养、单身老人的再婚等一系列老龄社会问题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反映;独身女人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却找不到一个生育指标,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考虑这一问题?(注:《单身隐私》第30页《我想有个孩子》。)这些社会问题的提出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起码制订政策的人看了在制订政策时就不致仅从社会大局出发,而相应地也会考虑一下这些人会如何想?这不也是有益的吗?

总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让隐私文学存在下去吧,人们读得多了,自然生厌,因为生活不仅仅是隐私,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东西,人们无法终日关心他人的隐私,窥视欲在多次阅读中会得到满足,仅此而矣。既无需为其喝彩,也无需对其声讨,平平静静才是真。

收稿日期:1999—04—22

标签:;  ;  

窥探隐私文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