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1](2021)在《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文中提出现代管理理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企业目标和促进员工发展的有效方式,其目的在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可以说,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企业深刻认识人主观能动性的外在体现,又是直面市场竞争,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国有煤炭企业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本文主要从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韩美琳[2](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贺爱平[3](2021)在《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千百年来,煤炭一直是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主要能源,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煤炭的帮助。我国是煤炭使用大国,也是当今全球煤炭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历史也较为久远,甚至可以追溯的几千年之前。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而作为主要能源使用的煤炭,在其中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而煤炭作为一项矿业资源,其开采过程中,进行开采作业的煤矿公司对土地的需求较大,因此对其生产过程中的用地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与多数煤矿企业一样,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在征地、使用、复垦及复垦后再利用等环节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首先,在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煤矿企业生产用地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论文研究的框架路线。其次,对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法对XY煤矿公司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基本信息,及其生产用地现状,并对当前其生产用地在征地、使用、复垦及复垦后再利用等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采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最后,基于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分析提出XY煤矿公司在征地、使用、复垦及复垦后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的优化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XY煤矿公司的生产用地管理及生产用地中的征地、使用、复垦及复垦后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的问题解决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XY煤矿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控制,助力XY煤矿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刘晶[4](2021)在《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XG煤矿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煤炭产销量大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产量供大于求,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各大煤企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煤炭企业在市场方面已经很难再打开局面,因此应该更加重视成本控制来度过寒冬。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炭企业的作业方式高度机械化和智能化,使间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以间接费用占比较小的成本核算方法在现代煤炭企业中已不能准确反映产品成本,也不再适用现代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本研究首先阐述了成本控制及作业成本法控制的相关理论,为作业成本法在XG煤矿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研究分析了XG煤矿成本控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引进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基于作业成本控制的设计原则及总体目标,结合XG煤矿的行业特性及生产流程特点构建了作业成本控制体系。并针对XG煤矿,设计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方案并对其如何进行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与其传统的成本控制进行比较,突出了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优势。最后,提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方案能够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丰富了我国煤炭行业关于成本控制问题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发展出一套适合于煤炭行业的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并且有利于加强对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水平。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赵壮[6](2020)在《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煤炭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物流网络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物流服务绿色高效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而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煤炭运输格局给这一目标提出了巨大挑战。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物流效率,不仅是各煤炭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我国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以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煤炭企业物流效率为研究问题,首先界定了本文关于效率和煤炭企业物流效率的概念;再从我国煤炭企业物流整体的发展现状出发,立足于其目前面临的问题,收集我国15个大型煤炭企业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BCC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进行评价,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Malmquist指数的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煤炭企业物流效率测算的结果,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选取经济运行水平、运输能力水平、科技创新水平、物流人力资源成本和物流专业化水平五个影响因素,测算这些因素对煤炭企业物流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经济运行水平、运输能力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物流专业化水平与煤炭企业物流效率正相关,物流人力资源成本与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负相关。本文着眼中国煤炭市场,对大型煤炭企业的物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填补了煤炭企业物流效率在量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在进行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时,综合考虑了煤炭企业基础设施、人员、绿色环保、运输等多方面的情况,使得测算结果更加合理准确:基于物流效率评价结果,找出影响煤炭企业物流效率的主要因素,深入挖掘可以改善煤炭企业物流效率的途径,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物流效率,从而推动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郝梦晨[7](2020)在《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创新求变,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逐步多元,分支机构逐渐增多,集团财务管控的难度和复杂度随之加大。少数煤炭企业为适应形势发展,推动财务变革,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本文通过对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现状的典型分析,找出运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优化解决的具体措施,推动集团化企业进一步达到降本增效,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等成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企业应用与推广。本文将理论知识分析和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以扁平化、规模经济、流程再造三个理论做支撑,运用SPORTS分析模型结合调查问卷的多维度分析方法,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财务共享服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理论知识的分析,对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文章结合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现状,认真总结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S煤炭集团运营中的成果,同时有效梳理出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差旅及费用报销流程、应付账款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探索出运营优化的技术路径。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促进业财一体化、精简可控范围流程节点、提升流程智能化处理、提高IT支撑能力等一系列优化设计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总结归纳出通过建立主数据标准体系、建设财务云数据平台、构建集团财务大数据分析平台、规范集团管理业务流程等提升系统运营质量,延伸系统应用效果的关键要素。最后得出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优化,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促进财务管理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结论,并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选取了管理层级复杂、职工人数众多、产业发展多元、管理相对粗放、劳动比较密集的世界500强煤炭企业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优化的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行业代表性,提出了对目前人员组织、财务流程的优化路径以及利用信息智能技术的优化运营思路,具有较强的行业示范引领作用和参考借鉴价值。
刘盈[8](2020)在《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内煤炭港口的典型代表,黄骅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时期项目的建设背景、技术水平和管理思路差异,不同时期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也就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特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变化性和滞后性问题较为突出。随着黄骅港发展逐步进入稳定运营阶段,项目管理阶段性特点逐步减弱,企业逐步进入稳健发展时期,面对这种变化,如何与时俱进的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的针对性优化,已经成为黄骅港乃至整个煤炭港口行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首先,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元素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为运营中的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改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当前的组织机构、人才结构、薪酬及考核培训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指出了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实施策略,着力探索符合新形势下黄骅港发展实际需求的人力资管理改善对策,为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整体竞争实力提升提供支撑。所做工作对于当前煤炭港口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陈羲[9](2019)在《S煤炭公司的战略转型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工业化改革已经取得显着成就,受国际环境与国内基本环境影响,相关的新型能源研究仍然处于研究阶段,无法大规模的实际应用,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需求的主体。相关研究表明,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仍然可以保持20年以上,所以,它依然决定着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发展。但是,受着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污染严重,已经出现了价格降低和需求降低的“双低”局面。而且,在绿色环保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受到多处阻碍。为促进我国能源优化和行业发展,促进各个行业进一步深入和深化供给侧改革,从源头上提升各行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全面革新。2016年推出了有关煤炭行业调整的文件《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在行业整体洗牌、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煤炭行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并以S公司为例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研究S公司实际现状、所施行的战略、所遇到的问题,识别出其战略转型的风险。转型发展必然带来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风险,S公司若想要注重长远效益,必须着重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文章对S公司战略转型发展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将相关风险理论与煤炭行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风险因素对S公司的发展影响,针对实际风险预警建立相关风险识别机制。本文共设30个风险识别指标,通过AHP模糊数学分析法建立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定各类别风险影响程度。希望通过对S公司战略转型分析,明确其战略转型中的风险因子,并对其进行评估,依据实际情况针对S公司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预防风险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转移,以此降低风险的发生机率。旨在提升S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S公司的战略能够平稳、顺利的转型。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可以提高S公司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希望文章研究内容对于管理情形与S公司相近的煤炭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使类似的煤炭企业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图4幅,表15个,参考文献57篇。
王俊华[10](2019)在《内蒙古能源公司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电投内蒙古能源公司南露天煤矿(以下简称“南露天煤矿”)是一个年生产18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该企业与多数其它国有煤炭企业一样,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已成为南露天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南露天煤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和案例对其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绩效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对绩效管理相关概念、流程、绩效管理前提和基础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对南露天煤矿员工绩效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介绍,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工作,诊断分析了南露天煤矿当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该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解决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并重点从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绩效管理视角来解决,即提出从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做好员工招聘和配置、构建全员绩效培训体系、发挥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构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和重视企业绩效文化建设方面来系统化解决当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为绩效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施,本文提出了绩效管理的实施保障措施。
二、现代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1. 员工素质不高 |
2. 思想观念落后 |
3. 人员结构不合理 |
4. 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
二、加强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
1. 转变管理理念 |
2. 加强制度建设 |
3. 以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
4. 实施奖惩配套措施 |
5. 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
三、结语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结构转型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
2.2.1 方向动力 |
2.2.2 政策导向 |
2.2.3 模式选择 |
2.2.4 可行路径 |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
2.3.3 产业竞争原理 |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1.1 产业部门分布 |
3.1.2 主导产业选择 |
3.1.3 规模水平测度 |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题表现 |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
4.2 症因探析 |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煤矿矿区 |
2.1.2 煤矿公司生产用地 |
2.1.3 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全生命周期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管理理论 |
2.2.2 最优化理论 |
2.2.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PEST分析模型 |
2.2.6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第三章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XY煤矿公司简介 |
3.1.1 XY煤矿公司概况 |
3.1.2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现状 |
3.1.3 XY煤矿公司所在地社会经济概况 |
3.1.4 XY煤矿公司所在地自然环境概况 |
3.2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征地环节存在的问题 |
3.2.1 XY煤矿公司征地原则及补偿标准 |
3.2.2 XY煤矿公司征地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1 村庄搬迁安置 |
3.3.2 用地环节存在的问题 |
3.4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复垦环节存在的问题 |
3.5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复垦后再利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2 顾客议价能力 |
4.2.3 替代品威胁 |
4.2.4 新进入者威胁 |
4.2.5 行业内竞争分析 |
第五章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改进对策 |
5.1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征地环节问题对策 |
5.1.1 调整征地前期的准备工作 |
5.1.2 提升征地手续办理的高效性 |
5.1.3 积极获取相关部门支持 |
5.2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使用环节问题对策 |
5.2.1 政企联动加强合作及统筹 |
5.2.2 矿企多举措并进 |
5.2.3 增加与矿区农户间的互动 |
5.3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复垦环节问题对策策略 |
5.3.1 加强方案的编报和审查 |
5.3.2 规范工程实施与资金使用 |
5.3.3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加 |
5.4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复垦后的再利用问题对策 |
5.4.1 积极调动农户参与复垦后再利用的积极性 |
5.4.2 通过多种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
5.4.3 提供更多机会刺激劳动力返乡 |
5.4.4 规范复垦后土地使用 |
第六章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措施 |
6.2 资金保障措施 |
6.3 监管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XG煤矿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成本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
2.1.1 成本控制基本概念 |
2.1.2 成本控制的原则 |
2.1.3 成本控制的目标与步骤 |
2.1.4 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
2.1.5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
2.2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 |
2.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
2.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
2.2.3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
2.2.4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
2.2.5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控制的条件 |
第三章 XG煤矿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G煤矿基本情况 |
3.2 XG煤矿成本控制现状 |
3.2.1 XG煤矿成本构成 |
3.2.2 XG煤矿成本控制现状 |
3.3 XG煤矿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 XG煤矿引进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4.1 必要性分析 |
3.4.2 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作业成本法下XG煤矿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
4.1 XG煤矿作业成本控制方案设计原则及总体目标 |
4.1.1 XG煤矿作业成本控制方案设计原则 |
4.1.2 XG煤矿作业成本控制方案设计总体目标 |
4.2 XG煤矿作业成本控制的前期准备 |
4.2.1 确定产品的生产流程 |
4.2.2 作业中心划分 |
4.2.3 确定资源并归集到作业中心 |
4.3 XG煤矿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
4.3.1 事前控制 |
4.3.2 事中控制 |
4.3.3 事后控制 |
第五章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XG煤矿成本控制方案实施 |
5.1 事前控制的作业成本标准制定 |
5.1.1 直接材料的标准制定 |
5.1.2 直接人工标准制定 |
5.1.3 作业标准制定 |
5.2 事中控制分析实际成本差异 |
5.2.1 XG煤矿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 |
5.2.2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控制的比较分析 |
5.2.3 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 |
5.3 事后控制 |
第六章 XG煤矿实施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
6.1 管理层支持与部门配合 |
6.2 革新成本控制意识 |
6.3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
6.4 完善信息化建设 |
6.4.1 加强信息化管理 |
6.4.2 完善财务信息化设备 |
6.5 加强企业对作业的管理 |
6.6 加强企业生产和运营流程监控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6)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炭企业物流研究现状 |
1.2.2 物流效率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案及研究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路径 |
2 相关概念和方法概述 |
2.1 物流相关的概念 |
2.1.1 煤炭企业物流的概念 |
2.1.2 物流效率的概念 |
2.2 物流效率评价的方法 |
2.2.1 常用的物流效率评价方法 |
2.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其他效率评价方法的比较 |
2.3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3.1 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2.3.2 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
2.3.3 Malmquist指数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炭企业物流现状分析 |
3.1 我国煤炭行业整体现状分析 |
3.2 煤炭企业物流运作水平现状分析 |
3.3 煤炭企业物流绿色度水平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分析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 评价决策单元的确定 |
4.3 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 |
4.3.1 综合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
4.3.2 纯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
4.3.3 规模效率评价分析 |
4.3.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物流效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炭企业物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1 煤炭企业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的选择及度量 |
5.2 变量确定 |
5.2.1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
5.2.2 样本及数据来源 |
5.2.3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2.4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5.3.1 构建面板回归模型 |
5.3.2 模型设定 |
5.3.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5.4 煤炭企业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
5.4.1 加快物流系统改革,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
5.4.2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 |
5.4.3 加大物流科技创新投入,建设先进物流技术系统 |
5.4.4 引进物流专业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扁平化理论 |
2.2 规模经济理论 |
2.3 流程再造理论 |
2.4 SPORTS分析模型 |
3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状 |
3.1 S煤炭集团简介 |
3.2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背景 |
3.3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况描述 |
3.3.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办公选址 |
3.3.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 |
3.3.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 |
3.3.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 |
3.3.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撑 |
3.3.6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保障 |
3.4 本章小结 |
4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问题分析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1.1 问卷调查设计 |
4.1.2 问卷调查过程 |
4.1.3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4.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问题分析 |
4.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问题分析 |
4.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流程问题分析 |
4.4.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差旅及费用报销流程问题分析 |
4.4.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付账款流程问题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优化对策 |
5.1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优化目标及原则 |
5.1.1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优化目标 |
5.1.2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优化原则 |
5.2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优化设计 |
5.2.1 人力资源优化 |
5.2.2 信息系统优化 |
5.2.3 差旅及费用报销流程优化 |
5.2.4 应付账款流程优化 |
5.3 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优化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8)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
2.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
2.1.2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
2.1.3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2 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
2.2.1 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 |
2.2.2 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与项目施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
2.2.3 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系框架 |
2.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2.3.1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资源配置要求 |
2.3.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安排与个人角色分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3.1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概况 |
3.2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3.2.1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组织架构分析 |
3.2.2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人员结构分析 |
3.2.3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职位体系分析 |
3.2.4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薪酬和绩效分析 |
3.2.5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培训体系分析 |
3.3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3.3.1 职位体系设置不完善 |
3.3.2 薪酬管理体系不合理 |
3.3.3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
3.3.4 员工培训体系不科学 |
3.3.5 人力资源运作管理系统不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战略目标与装卸项目人力资源目标 |
4.1.1 依据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战略目标 |
4.1.2 装卸项目运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目标 |
4.2 装卸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总体原则 |
4.3 装卸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思路 |
4.4 装卸项目运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案 |
4.4.1 建立多通道的职位体系晋升模式 |
4.4.2 完善职位能力绩效联动的薪酬体制 |
4.4.3 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绩效考核机制 |
4.4.4 建立系统性的员工培训和能力提升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案实施对策 |
5.1 人力资源管理职位体系优化实施对策 |
5.1.1 职位晋升体系实施对策 |
5.1.2 科学职位体系的实施方法 |
5.2 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优化实施对策 |
5.2.1 员工薪酬结构的调整 |
5.2.2 员工薪酬管理办法 |
5.3 绩效与绩效激励体系优化实施对策 |
5.4 能力素质与培训体系优化实施对策 |
5.4.1 基于职位序列的能力素质模型建设 |
5.4.2 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优化实施对策 |
5.5 人力资源运作方案实施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S煤炭公司的战略转型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煤炭行业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战略转型的涵义 |
2.1.2 战略风险的涵义 |
2.2 基础理论 |
2.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2 风险与风险管理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3 S公司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S公司的管理现状分析 |
3.2 S公司发展优劣势分析 |
3.3 S公司战略分析 |
3.3.1 S公司现行战略分析 |
3.3.2 S公司的战略转型方向 |
4 S公司战略转型的风险分析与识别 |
4.1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识别框架 |
4.2 S公司战略转型的风险分类 |
4.2.1 宏观环境因素 |
4.2.2 行业环境因素 |
4.2.3 企业内部资源因素 |
4.2.4 企业内部能力因素 |
4.2.5 企业组织架构因素 |
4.3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
5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评估 |
5.1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5.3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指标体系 |
5.3.1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2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6 S公司战略转型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
6.1 降低风险概率 |
6.1.1 完善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6.1.2 推动组织与制度体系变革 |
6.1.3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
6.2 转移风险 |
6.2.1 通过保险手段转移风险 |
6.2.2 外包转移 |
6.2.3 委托转移 |
6.3 降低风险损失 |
6.4 避免风险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内蒙古能源公司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
2.1 绩效与绩效管理 |
2.1.1 绩效 |
2.1.2 绩效管理 |
2.2 绩效管理流程 |
2.2.1 绩效计划 |
2.2.2 绩效辅导 |
2.2.3 绩效考评 |
2.2.4 绩效反馈 |
2.2.5 绩效改进 |
2.3 绩效管理前提和基础 |
2.3.1 目标管理 |
2.3.2 量化管理 |
2.3.3 工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3.1 南露天煤矿简介 |
3.1.1 南露天煤矿基本情况 |
3.1.2 南露天煤矿人力资源现状 |
3.1.3 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介绍 |
3.1.4 南露天煤矿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介绍 |
3.2 南露天煤矿绩效考核问卷调查分析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3 调查问卷分析 |
3.3 绩效管理访谈分析 |
3.3.1 对南露天煤矿高层访谈分析 |
3.3.2 对南露天煤矿中层访谈分析 |
3.3.3 对南露天煤矿基层访谈分析 |
3.4 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
3.4.2 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 |
3.4.3 绩效管理成为单纯的绩效考核 |
3.4.4 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 |
3.4.5 绩效管理过程缺乏反馈沟通 |
3.4.6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 |
3.4.7 没有形成企业绩效文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决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
4.1 全员管理者更新绩效管理观念 |
4.1.1 建立全员绩效管理观念 |
4.1.2 重新认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 |
4.1.3 全员承担绩效管理责任 |
4.2 保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
4.3 科学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4.4 健全绩效管理流程体系 |
4.5 建立健全绩效沟通反馈机制 |
4.6 做好绩效考核结果多方面应用 |
4.7 提高人力资源部门战略绩效管理水平 |
4.7.1 重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
4.7.2 做好新员工招聘和配置 |
4.7.3 构建全员绩效培训体系 |
4.7.4 发挥薪酬分配激励机制 |
4.7.5 构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
4.7.6 加强员工劳动关系管理 |
4.8 重视企业绩效文化建设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绩效管理组织保障 |
5.1.1 煤矿高层领导的支持 |
5.1.2 提高HR队伍素质 |
5.1.3 加大对考评者的培训 |
5.2 绩效管理制度保障 |
5.3 绩效管理文化保障 |
5.3.1 坚持以人为本 |
5.3.2 坚持绩效沟通 |
5.3.3 坚持持续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南露天煤矿绩效考核调查问卷 |
附录B 南露天煤矿绩效考核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附录C 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状况访谈提纲(高层领导) |
附录D 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状况访谈提纲(中层管理) |
附录E 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状况访谈提纲(基层员工) |
附录F 中层管理人员年度综合素质评价表 |
附录G 员工年度综合素质评价表 |
附录H 南露天煤矿**部2018年度员工绩效考核汇总表 |
致谢 |
四、现代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J]. 李璐.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24)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与对策研究[D]. 贺爱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XG煤矿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D]. 刘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研究[D]. 赵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S煤炭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优化研究[D]. 郝梦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黄骅港煤炭装卸项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 刘盈. 燕山大学, 2020(01)
- [9]S煤炭公司的战略转型风险管理研究[D]. 陈羲.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内蒙古能源公司南露天煤矿绩效管理研究[D]. 王俊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