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论文_曾玉芳

长沙市中心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1

【摘 要】目的:探究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出现不合格结果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采集的40份血液标本,设其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采集的40份血液标本,设其为研究组。每位受检者均有1份血液标本。分析对照组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为研究组采取相应对策,统计并对比两组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结果: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出现不合格结果的原因主要有样本量过少、送检不及时、抗凝不全、凝血、溶血等原因。研究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2.5%,低于对照组15%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样本量过少、送检不及时、抗凝不全、凝血、溶血等,临床应积极培训检验人员,培养责任意识,提高其技术水平,努力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对策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是临床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的重要环节,医生可以根据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结果来确诊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若是检验结果出现错误,那么将造成漏诊误诊等结果,延误患者的治疗,或引发严重结果[1]。而临床检验过程复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给检验结果带来误差,因此临床为了保证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尽可能正确,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理。本文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各采集的40份血液标本,试探究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出现不合格结果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采集的40份血液标本,设其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采集的40份血液标本,设其为研究组。两组受检对象的具体资料为: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18岁~82岁,平均(44.98±5.62)岁。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9岁~81岁,平均(45.03±5.55)岁。对比两组血液检验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

注:每位受检者均有1份血液标本,均由同一批实验室专业人员使用一次性采血器进行采集、采集后处理、实验室转送,患者来自本院各科室。

1.2 方法

(1)加强对临床检验相关人员的培训

首先,临床应该加强对实验室检验人员、采血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刚刚就业的采血护士,必须要在其上岗前进行相应的业务训练并进行考核,在其通过考核后才允许其上岗。其次,应该将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正确的采血操作方法、采血相关注意事项等重要知识汇集到一起,编写成一个手册,确保相关人员人手一册,以便其随时进行翻阅,加强记忆,强化采血能力[2]。此外,可以利用晨会等机会对采血人员进行碎片化培训,加强其对采血检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忧患意识。最后,可以通过奖惩考核制度来提高采血护士的积极性,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严格操作,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切实提高检验准确率。

(2)对患者进行正确指导

良好的准备可以减少溶血、凝血等问题的发生。对于需要进行空腹抽血的患者而言,应提前告知其进食8~10小时,采血前需保持平稳状态,不得进行激烈运动,若进行了激烈运动则应休息15分钟后再行采血,以免出现假阳性结果[3]。若患者情绪紧张,则应安抚其情绪使其恢复稳定,随后才可采血,否则情绪波动会导致肾上腺素水平上升、红细胞增多、血糖升高,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4]。此外,一些药物在服用后会对患者血液功能造成影响,在血液标本采集开始前护理人员应咨询患者服药状况,以免出现假性结果。

(3)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管理

护理人员应掌握规范、标准的采血技巧,并在血液标本采集后给予加强监管。护理人员的整个血液采集流程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若条件允许,医院应不定时地安排专门人员指导临床采血工作,监管血液采集,若发现不规范之处要及时指正并监督其改正。采血护士需要基于无菌原则穿戴衣帽、手套与口罩,按照要求选择适宜的容器、贴上信息全面的标签,在为患者选择取样血管时应选择血管径粗大、走向直的血管,止血带不可绑定过紧且绑定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分钟,若一次穿刺不成功则松开止血带再次绑定、穿刺,抽血时不可过于用力[5]。采血后放入试管,若为血清标本则不可摇晃试管,以免出现溶血结果。标本采集后需要避光低温保存,动脉血需冰浴保存,尽量在1小时内送检,实验室人员若发现血液标本出现凝血、溶血等问题,应拒收标本,由采血护士再次采集血液标本[6]。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及具体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收录的血液检验者的临床数据均以21.0版统计学检验软件SPSS进行计算。本研究中计数资料表示形式为(n,%),检验卡方值。P<0.05视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出现不合格结果的原因主要有样本量过少、送检不及时、抗凝不全、凝血、溶血等原因。研究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2.5%,低于对照组15%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标本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为了降低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不合格率,需要对血液检验工作的采集、储存、送检环节进行管理。本文对2015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80例受检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样本量过少、送检不及时、抗凝不全、凝血、溶血等,这些原因均发生在采集、储存、送检一系列环节,对此本文采取了加强对临床检验相关人员的培训、对患者进行正确指导、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管理措施,而从结果可以发现,采取了上述措施的研究组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率从对照组未采取管理措施时的15%降低到2.5%,可见上述措施确实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率。

结语:

样本量过少、送检不及时、抗凝不全、凝血、溶血等可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出现不合格结果,临床可以通过加强对临床检验相关人员的培训、对患者进行正确指导、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管理来进行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1]高永厚.初探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08):107-108.

[2]李仲来.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60-61.

[3]呼和.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04):380.

[4]黄杰.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3):133-134.

[5]吕汉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5):274-275.

[6]马光.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01):158+162.

论文作者:曾玉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论文_曾玉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