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社会科学文化生产的七项建议_炎黄文化论文

关于促进社会科学文化生产的七项建议_炎黄文化论文

改善社会科学文化生产的七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七点论文,科学文化论文,建议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科学文化的生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与社会建设直接相关的领域诸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伦理等领域的生产,已能为推进社会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精神生产滞后于社会物质生产。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社会科学未能系统地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指导,多数情况下不是去为国家的管理者、决策者提供可行的咨询,而一般地是在国家重大决策作出之后进行跟踪论证。这就使社会科学难以成为民族精神的中枢和理性指南。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科学文化生产,无论从生产条件和手段,生产管理体制上看,还是从生产规模、数量和质量上看,都还有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是:文化信息不畅通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生产,生产技术手段落后使生产形式原始,生产力大量闲置即人才大量积压、浪费以至流失,文化生产部门的结构和总体布局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僵硬、不健全,缺乏有活力的激励机制,等等。为改革和改善社会科学文化生产,发展我国的社会科学文化事业,拟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一个信息灵便的数据库, 与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图书信息系统联网,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调合器和指示器。既然我国的物质生产不发达制约了精神生产的进程,使其同样不发达,那么建立一个信息灵便的数据库,就能降低社会科学文化的生产成本,减轻精神生产者的劳动强度,利于直接获取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缩短同发达国家在文化生产上的差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可以把从事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省下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转移到应用理论领域中去,转移到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的应用研究中去,即立足于中国,在直接利用、借鉴、加工、改制或批判继承世界文化成果之时,将其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中国特色。有了一个信息灵便的数据库,不仅可以随时调整国内的精神文化生产,把生产重点放在高、精、尖领域,更可免除信息不畅通所造成的“广种簿收”式的低水平生产,收取事半功倍之效。

2、调整社会科学文化生产部门,使其总体布局合理。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科学文化生产的布局不尽合理,甚至可以说是呈畸形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学科未能适时而进的得到扩充,一些亟需的新学科未曾建立起来。相反,一些传统生产部门却膨胀到极限。可见,为着适应社会物质生产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着手调整文化生产结构,调整各个文化生产部门,使人才与资金能不断流入新的生产部门,促使我国的文化生产总体布局趋于合理。

3、建立一种有激活机能的科研基金制度, 尽量有效使用数量极为有限的科研基金,促进社会科学生产的发展。我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发放和管理程序是:由项目申报人申报,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立项并发放科研基金。但信息不畅通会导致审批时决策的经验性和局限性。例如,项目审批时多由学科小组推荐人推荐,再由评委投票决定。申报项目能评审通过与否并非以权威性的信息资料为前提,这就会影响出新产品、新成果。又由于资金使用过程中监督手段的失效,不少项目不能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例如,国家“六五”科研项目完成不理想,“七五”项目迄今也只完成60%左右。显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办法是引入真正的竞争机制。科研管理部门只须依据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提供研究指南,确定重点攻关项目。项目申报人在申报项目后可申请贷款,提供的最终成果由主管部门评审后,决定是否给予较丰厚的劳动报酬或出版资助。总之,基金发放制宜改为贷款制、成品购买制或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制。这样,有利于推动精神生产朝高水平方向迅速发展。

4、建立学术质量评估体制并相应建立学术质量评估机构, 不断提高社会科学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从信息论角度说,这种体制和机构会使真信息得以保存,使虚假信息或信息垃圾得以清除,尤其可杜绝那种“炒理论”,传播虚假信息的表面繁荣,根除那种撰文不立论、著书不立说的不良学风和文风。在电脑时代,建立学术质量评估体制和设立学术质量评估机构不仅势在必行,而且也完全可能。借助电脑,我们可以将既有的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产品(著作和论文)分门别类的编目、储存,并提炼出各篇目的关键词、主题思想或篇章大意,筛选出具有一流水平的产品,并与国际上的同类学科成果相比较,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以此来鉴别于后产生的所有社会科学产品。经过这一学术质量评估机构及时鉴定的新产品,其质量优劣与否便是该产品生产者工作成绩的唯一根据,亦是确定社会科学文化产品生产者所处学术地位的唯一根据。从内容上看,这种鉴定可分归为两大范畴:(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前者主基础理论,后者主应用理论。对前者的衡量是在于它是否提供了新的理论成果,或是否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启示;对后者的衡量则在于它直接为社会服务即为制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政策提供可行咨询或直接参与社会决策。这种鉴定当然需要制定一些具体指标,如对专著、编著、综述、注释、解说、教材、翻译等各类产品的鉴定制定不同的标准。依据具体的标准,便于将社会科学各类产品按其品质分别优劣。凡有创见或有较大社会效益的产品当属优秀之列,凡在论述上与既有理论雷同者不算作新成果。

当然,社会科学研究一般不象自然科学研究那样精密,它确有一些弹性和模糊性,处置这种弹性和模糊性,是鉴别其学术质量的困难所在。不消说,对社会科学学术质量的鉴别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它要求具有高品位的学识渊博的专家合作来充当鉴定者,亦要求运用有效手段如由专家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程序来实施这种操作。同时,我国信息业尚不发达的现实也使这种鉴别和评估受到诸多限制。但不管怎样,我们目前可以在科学文化圈中率先建立一条小规模的电子邮路,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社会科学学术质量评估机构。有了这一机构,除用来鉴别社会科学学术质量外,还可以调节社会科学的生产。如出版社借助这一机构的信息网络,可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及时鉴定并予以合理处置;报刊杂志社借助这一机构的信息网络可大大减少刊用文抄公的文章。这实际上自动调节了社会科学的生产,使之处于一种新的发展水平上。

5、完善文化生产者的技术职称的评定体制,改善评定办法, 不拘一格荐举人才,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现阶段我国技术职称评定中的问题是有些过滥。一个重要表现是许多非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行政人员都获有专业职称。这归根结蒂是体制上的漏洞产生出来的问题。因此,应设立专职的职称评定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德、勤、能、绩的精确数据输入电脑,以作为技术职称评定的唯一依据,评定时评委依此对被评者公开亮分,最后由评委会取综合得分合格者。从任职年限看,我国学术职称普遍是终身制,一次评上,终身享有。另外,技术职称的设置也不细致,一般只有初级、中级、副高级、高级这四级职称,每一级里面未再分级。这使精神生产者缺少必要的压力和动力,优劣之间拉不开差距。如若实行目标管理,职称评定改投票制为评分制,排队现象就会消除,择优汰劣的机制就会形成,所谓破格晋升自然也就成了正常评聘,职称过滥的现象也不复存在。

6、适当扩大精神生产部门的投资,改善生产者的工作、 生活条件,以提高精神生产能力。长期的体脑倒挂,使从事社会科学文化生产的人员生活待遇低下。这一方面导致大批英才早逝,另方面又迫使新的一代弃业改行。政府发给专家的特殊津贴固然显示了关怀,但毕竟是车薪杯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生产部门的问题。国家如果不尽快将精神文化生产纳入三产部门,目前这种低投入的状况就会带来精神产品的低产出(当然不排除少量的高产出),这归根到底于国家民族不利。这种不利的结果是出现一种意料不到的回报:有的民办学校以赢利创收为第一目标,有的学术研讨会学术气淡薄、甚至变成牢骚话闲会、变成游玩会、拉赞助会。常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形:每每开过一次党代会或人大会,宣讲、辅导这些大会文献的材料铺天盖地而来,各种不同规模的讲习班遍布全国各地。这种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掩盖着知识界因未从社会分到自己应有的一份而不得不作稻梁谋的动机。更有一些文化渣滓被淘金贪欲的驱使乘机泛起,以致不少人连百十字相关专业论文都未发表过,甚至连有关教科书都未读过而缺乏起码的常识,竟去主编什么大辞典、大百科全书,抑或炮制格调甚低的文字。只要换得来钞票,国人嘲笑、外人侧目也毫不在乎。显然,一个国家没有一大批为建国兴国献计献策的智囊阶层,没有一大批文化精英,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民族精神文化,最终也就没有精神生活的繁荣昌盛。

7、改善精神生产部门的领导体制,由内行和专家当领导, 精简过多的非生产性人员,充实第一线工作人员。现在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多于教研人员,行政管理者有不少并非真正的内行。一个百十人的学校,有几位校长,几位党委书记,一大堆行政人员,而教研人员则很少。此类问题不解决,精神生产就难以得到一个大的提高。当然,沿海地区的这种现象在开始改变。广东某市新办一所大学,后勤管理人员与教研人员的比例是1:5,并且所有人员端的都不是铁饭碗,也不见官本位。这似乎预示了国内精神文化生产发展的一个方面。

总之,应尽快改善社会科学文化的生产了,再也不能忽视它而将它不列入出效益(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家们亦当反顾自身,更多地注意自家领域的改革。

标签:;  ;  

关于促进社会科学文化生产的七项建议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