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了建筑行业的高速扩张,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严重破坏了人居环境,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绿色环保
引言
针对目前国内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排放污水、噪音、扬尘、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资源及周边人居环境等,文章从绿色施工(四节一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治理施工环境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党和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
1.1“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生态文明领域的40多项重大改革方案,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蓝图。
1.2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落实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管理思路、管理手段、考核机制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
1.3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进而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2.1水资源的污染
在施工过程中,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会严重污染地表水甚至是饮用水。在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施工中,通常会使水质的含沙量有所增加。不少基础设施工程邻近国家水源保护地,一旦发生水体污染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2.2施工扬尘污染
施工扬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在运输材料过程中,由于公路凹凸不平或装运过于饱满等原因而造成的抛洒,以及车辆后真空吸力所造成的道路扬尘;二是工地装卸、堆放材料,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表面干燥、松散被风吹所引起的扬尘。这些扬尘不仅会严重影响沿线居民的生活以及环境卫生,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大气中的浮尘含量,甚至给沿线路旁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
2.3施工噪声污染
噪声排放是居民和社会各界反映最强烈和最常见的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搅拌、运输、浇捣过程中易产生施工噪声污染,此外还有建筑施工、土方运输以及其他各类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音和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监测数据表明,搅拌机所产生的噪声级可达到75dB-88dB,而重型载重汽车在加速时其噪声级可以达到88dB-93dB,这些对周边人居环境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
除建筑本身占用土地以外,施工过程又会给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比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土方等会破坏地表和周边植被,并在大雨的作用下,容易引起局部甚至严重的水土流失。此外,在建筑施工中存留的大量弃土弃渣,如果处置不当,会影响周边的自然环境。
3.施工现场污染防治主要措施
3.1完善制度规定和政策体系
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在生态环保领域的职责边界和功能定位,明晰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核准,列出投资主体可进入的领域、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目录以及准入门槛、质量标准、付费机制、监管办法等。进一步减政放权,凡是能向市场和社会开放的领域,都应放开;凡是各类市场主体能够进入的环节,都应允许市场准入;凡是政府能够通过购买服务实施的,都应通过公开透明、竞争择优的办法进行。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条例、规章、制度、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
3.2进一步拓展污染治理思路
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冲破部门行业利益和地区市场分割的藩篱,清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上实现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推动由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向市场和社会为主的专业化治理模式转变,由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为主转变,由谁污染、谁治理到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转变,由“大而全、小而全”向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转变,推动环境污染治理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3.3促进文化统战经费的多元投入
五华区统战作为基层统战工作,是整个统战工作的基石。统战的对象在扩大,统战的范围在扩大,统战的困难也在扩大。因此,在开展文化统战这项创新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与各级党委沟通,在经费预算安排上争取一定的倾斜。文化资源与其他统战资源相比,具备明显的市场运作性。所以,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可积极尝试市场机制,调动各种形式经济部门参与统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经营性的文化活动,为统战工作争取市场资源。统战部门还可利用丰富的统战资源,争取个人和组织的捐资捐物,减轻财政负担,为文化统战工作的顺利推行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3.4严格过程控制
企业要组织落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取证工作。每年要定期组织环境管理节能减排教育培训工作,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规章制度以及环境保护专业知识。要积极向各单位推广环境管理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实施经验,并定期奖励优秀单位及个人,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每年应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和节能减排周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环境管理的宣传活动,并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加以实施。每年要定期组织对环境污染风险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污染源和风险点登记造册,制定控制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对象包括:工地围挡应砌筑式、装配式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移动式围挡高度不低于2米。围挡应连续设置,不随意开口,保持干净、整洁。不大于5米间距必须设置立柱,底部设400毫米高防溢座。施工现场进出道口及场区通行道路应采用混凝土硬化,强度不小于C25,厚度不小于220毫米,长度不小于15米,场区内其他道路应采用装配式材料进行硬化,场区内非道路或承重地面应进行绿化或覆盖。施工车辆出入口必须设置固定冲洗区域,车辆冲洗区域必须配置人工或自动冲洗设施,冲洗设施应有效可靠,冲洗区域必须同步设置排水沟、三级沉淀池,定期清淘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
结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参考文献
[1]陈思东.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17,(7).
[2]庄维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及污染控制措施[J].居舍,2018,(34).
[3]赵升琼.建筑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原则及技术[J].集团经济研究,2012,(8).
[4]王跃进.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7).
[5]李文希.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J].城市建筑,2013,(16
论文作者:张靖怡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统战论文; 生态论文; 扬尘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施工现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