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消费增长及其影响因素_农民论文

中国农民消费增长及其影响因素_农民论文

中国农户消费增长与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中国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农户消费增长的特点

1.农户消费增长缓慢。1997年农户年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上年实际增长0.4%,低于1996年的10.6%,也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4.2%。

表1.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

指 标单位 1995 1996 1997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2211.75

2406.29

2472.43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元1653.06

1814.56

1843.42

份额

%

74.7 75.4 74.46

2.农户食物支出份额缓慢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57.4%,1997年为46.4%;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67.7%,1997年为47.37%。 虽然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摆脱生存型消费,但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质量型消费过渡。城乡非食品类消费,特别是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恩格尔定律虽然适用于中国农户,但如果考虑城市化程度提高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在家庭收入不增加的条件下,食物支出仍可能增加。

(1)城市化程度提高。当家庭从农村迁入城市时, 家庭收入增长,但食物支出增长更快,甚至可能在收入不增加的条件下,食物支出有显著的增长。

(2)在市场买进的食物中,未加工的食物份额减少, 加工过的食物份额增加。在消费的食物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的食物支出增加。

(3)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在家吃的比重下降, 在外面吃的份额增加。后一种支出含加工费用和服务费用,因此,消费者的食物支出增加。

(4)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 农产品在食物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畜产品比重增加。

3.农户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这对农户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家庭的负债将增加。(2)在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品的吸引下,家庭增加收入的动机将增强。(3 )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将对以后家庭消费结构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是因为,由于消费结构变化,债务利息支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从而进一步改变消费结构。在大多数地区这一过程不会中止下来。(4 )农村人口受城市消费方式的吸引,向城市流动。(5)随着农户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些部门将扩大,一些部门将收缩。

表2.1995—1997年不同收入组农户恩格尔系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全国

1995 59.80

58.10

54.61

51.07

40.01 49.36

1996 59.51

57.97

53.99

49.67

39.16 48.59

1997 57.47

55.71

53.57

48.20

38.42 47.37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观察点办公室。

4.农户消费倾向降低。农村医疗保健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导致农户医疗保健费用教育费用大幅度提高。现在农户不愿花钱是非常现实的,这是理性预期,是完全正常的,政府的政策是适应它的预期而不是改变它的预期,每个理性人都会想到,这种制度改革以后,会使自己的支出无形增加,所以必须增加储蓄。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比教育制度的改革对老百姓的影响还要大,其在居民消费支出里面比重可能会大幅度提高,这个提高并不意味着消费结构升级。

5.农户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出现了在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初期从来没有过的消费层次化。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呈现高、中、低三个档次。按收入水平的高低可划分三个层次。别墅、高档商场、高档娱乐为高档消费;仓储式商场、便民店、消费合作社主要为广大工薪阶层服务,各种批发市场,各种零售业如购物中心、大型商场、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等等应运而生,以适应消费者需求。

6.农户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消费转变。1978年,农民货币性消费支出占41%,实物性消费支出占59%;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7元,而人均货币化生活消费支出1126元,农民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占69.63%;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货币化程度达100%。

7.农户消费水平与农户收入水平成正相关。表3表明, 农户收入水平愈高,农户消费水平愈高。相关分析表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7。回归分析表明,农民家庭全年纯收入是决定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第一位因素,农民家庭全年纯收入增加一元,农户人均纯生活消费支出增加0.85元。

表3.农户收入水平与农户消费水平分组分析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全国

农民家庭

3165.90 6051.62 8437.98 11352.12 23902.31 10582.02

全年纯收入

农民人均生 4038.69 5480.24 6639.65 8254.24 15037.04 7889.84

活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观察点办公室。

注:将25000 个样本农户按农民家庭全年纯收入进行升序排列后均匀地分成五组,再分别计算各组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二、农户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

农村消费增长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消费群体庞大。1998年农村人口8.68亿元,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0%,是一庞大的消费群体。

2.农户消费增长空间较大。1997年,农户的恩格尔系数47.37%,只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期水平。1999年人均消费支出1930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31.9%,消费水平低本身就意味消费还有上升的空间。据研究,目前农村居民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341, 这表明农户工业品消费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3.农户人均结余购买力较强。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结余购买力1334元,而且60%以上是现金。1997年户均结余3524元。如果把人均结余购买力乘上当年农村居民人口,1997年全国农村购买力高达1.15亿元。

4.农户耐用消费品已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这是基于以下两个判断:(1)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1997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较低,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中期水平。如果2.3亿农户家庭耐用品拥有量能够达到城镇居民耐用品拥有量,这个市场确有很大的空间。有意义的是,目前农户农村耐用品拥有量恰好与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开始大规模普及时相近。1988—199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约为1200—1400元,,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这里有不可估因素。如果扣除不可比因素,农民收入不会低于城镇居民当时1200—1500元的水平。而且现在21英寸彩电价格,已经降到了1500元左右。就是说现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耐用消费品价格水平,与8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彩电价格水平相比,现在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系数高于当时城镇居民。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目前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2 )农村现有的商业网络为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1996年底,我国县及县以下社会商品零售机构已经达到950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50%。 农村每百人就有一个商业网点,而且有的商业网点已经延伸到县、镇。国家统计局美兰德公司去年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感到购买日用品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农民已经高达90%。这说明,目前农村商业网络已经为拥有耐用消费品或工业品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影响农户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经过了几个阶段。1978年—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速增长;1985年—1988年稳定增长;1989年—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出现徘徊;1992年—1996年又进入了较高的增长时期,特别是1996年达到了9%。 但这些年农户收入又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时期。1997年4.6%,比1996年减少了4.4个百分点,1998年4.3%,又比1996年下降了,1999年的发展目标为4%, 低于1997年的实际增长率。农民现金收入一季度平均增长0.3%,二季度增长0.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 年的209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8.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3元,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倍,年均增长6.2%。人民生活正从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迈进。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减缓。1997、199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6.6%和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4.6%和4%。199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减收面为39%,比1996年增加三个百分点,1998年也是如此。1998年许多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达几年以来的最低点,从而影响了城乡居民即期购买力的提高。

(1)需求。农业受多种需求制约难以大幅增长。

(2)价格。过去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的调整, 现在农产品价格受到市场需求,国际市场价格,财政财力的影响不可能再有大的提高。

(3)农业基础设施。 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受边际报酬递减率的制约,农业投入报酬增长率也在下降。

(4)乡镇企业。①资金短缺。 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受社区因素干预影响,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能力较高。金融体制改革后,民间融资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得到较快发展。现在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获得贷款条件明显都在提高,乡镇企业资金供给日益困难。②经营机制优势丧失。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与国有企业相比乡镇企业有明显的机制优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由于市场约束增强,资金供给不足,乡镇企业机制优势减退。③乡镇企业亏损面扩大。1997年全年亏损面15%,比上年增长7%,亏损额600亿,比上一年增长33%。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 %。⑤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其结果是农户来自乡镇企业收入逐步减少。

(5)农民的劳务收入。随着城市下岗职工增加, 一些城市出台了一些对农民带有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这样使得农民进入非农业就业机会在下降。

2.消费预期增长。一般而言,若农户预计到未来消费支出增加,农户可能减少现期消费支出,增加储蓄。(1 )农户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农户不得不建立风险准备金,以防止意想不到的变化。(2 )农户子女教育费用增加,农户不得不增加储蓄。(3)部分农户增加储蓄以投入到非农产业。(4)农村大多没有养老保险, 农户不得不增加储蓄以防年老。(5)大多数地区农村医疗制度已不复存在, 农户不得不增加储蓄。农户消费支出增加表现在农户教育费用的增加,农民医疗费用增加,农民负担增加。由于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支出增加,农户已经出现消费紧张的情况。1997年农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只有0.4%,是9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生产投入减少了200元,也是90 年代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3.农户负担依然沉重。(1)农村公共品采取平均分摊方式;(2)农民负担以现金形式征收;(3)农业税收替代机制弱化;(4)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其结果是农户承担的税费居高不下。农民负担的居高不下影响农户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农户消费增长。

4.农村消费环境不佳。目前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农村公共设施。国家信息中心调查表明,61.6的农户认为农村道路应当改进,24.8%的人认为生活用水应改进;23.95 %的人认为电视差转台应改进;22.4%的农户认为农村邮电通讯应改进。(2 )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维修网点不配套是制约农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3)从1997年10 月开始又出现了连续一年以上的通货紧缩,加剧了居民的“惜购”心理。

5.农户储蓄倾向偏高。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日本,还是欠发达的东南亚国家,人们的消费大都是“量入为出”。我国亦有过之而无不及。1980年—1996年,储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这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罕见的。尽管在这16年中,全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变化,存款利率几经调整,经济生活中也不乏消费的热点,但居民的储蓄倾向居高不下。1980年—1997年,农户人均手持现金增量从8.53 元增加到172元,农户人均储蓄增量从3.0元增加到30.59元。农户储蓄倾向的增强可能对农户消费的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6.农村消费体制改革滞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保障体系由单一形式正在逐步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相结合的多元体系,导致国家的消费体制与消费政策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体制的改革中,消费体制改革滞后,低工资下的福利型消费体制阻碍了消费的发展,许多限制消费的政策影响消费的启动。重生产信贷,轻消费信贷,使生产力扩张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差过大。在反对“高消费”、“超前消费”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合理消费,引导消费不力。重城市消费,轻农村消费等等,特别是涉及个人消费支出的改革比较多,使消费预期不明确,许多即期消费变成了中远期消费。

7.农村法制不健全。由于民法、商法建设的加强,商品所有者交易关系以及消费者权益得到重视。这些因素推动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也正是这些因素的不完善,又制约着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场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法制还不健全,新的流通体系还没形成,商品不能货畅其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同样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热情。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1.增收减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拓展非农就业渠道,增加农户劳务收入;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减轻农户的负担,以提高农户的购买力。

2.积极发展小城镇。现在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0%,积极发展小城镇,让农户进入城市,接受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对刺激农村消费有长远影响。发展小城镇不可一哄而上,这中间涉及到许多政策:土地管理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全国总体规划政策、农村基本建设投资政策,这些要进行调整,这些政策不调整,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3.启动农村租赁消费。推动租赁消费对启动消费作用很大,现在我国租赁消费一年只10亿美元。如启动得好,今后也是消费的一大领域。现在美国小汽车租赁公司拥有汽车60万辆,中国不到2000辆。其它大量的农业生产机械和生活资料也可实行租赁经营。

4.推进农村服务消费。服务消费涉及诸多政策,包括非义务教育政策,农村医疗保健政策、农村保险政策、农村旅游政策、农村文化政策等等。推进服务消费对推进中国农村消费意义重大。据调查,1994年美国24岁以上的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人占46.5%,1997年中国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只占2%。今后是知识经济时代, 要大量提高这个比例就要发展教育,特别是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农村消费意向调查表明,许多农户愿意花钱培养自己的子女,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大学生,子女要培养起来。应该放开大学教育市场,允许私人办大学。

5.降低农户消费支出预期。在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城乡市场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必要的刺激消费政策措施:(1)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减少农村居民预期的不确定因素。(2)落实乡镇企业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对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也对扩大消费需求有重要作用。(3)控制农村教育成本增长速度。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贸流通司1998年下半年全国消费者意向调查,1999年农村居民消费增支预期上升的项目主要是住房、家具、家用电器、教育、交通邮电、书报、娱乐交际、旅游和保险,在13项调查项目中农民家庭预期增加支出的项目达到9项,是增支预期下降项目(4项)的两倍以上。其中家用电器增支预期明显强于其它项目,准备在家用电器方面增加支出的家庭多达33.61%,比1998年增加21.57个百分点。预期教育费增支的家庭比例继续排在首位(41.04%),比1998年增加4.09个百分点。 这两项内容城乡居民选择完全一致。值得指出的是农民对增加教育费支出预期并非自愿,而是出于无奈,52.71 %的农村家庭认为农村教育费增加是目前最难以承受的,1985—1997年间,农民消费结构变化中,比重上升最快的是文教,由1985年的3.9%上升为1997的9.2%,上升了2.4倍;其中教育费的上升是主要原因。国家对农村教育投放不足使农民教育费负担过重,教育费负担已经对农民其它消费项目产生明显影响。

6.改善农户消费环境。农户家庭户均家用电器拥有量目前仅大体相当于城市居民家庭1985年前后的水平,滞后十余年时间。今后,2.3亿农户也会像城市居民那样拥有更多的电视机、影碟机、收录机、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安装更多的电话和电脑,并逐步普及化。但是这些商品的款式和性能应当具有时代特征,并且更加适合农村的消费环境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城市中过时的商品。另外,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尽人意,如电网设施陈旧、线路老化、容量过小、电价太高等。对新建的集镇、集中的农村居民区和离城镇不十分远的富裕农村,要设法解决其三通一平的问题。可以预期,随着农村小集镇建设的推进,农村消费将得到长足的增长。

标签:;  ;  ;  ;  ;  

中国农民消费增长及其影响因素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