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社区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社区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社区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杨 一

(成都理工大学 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 要] 文章结合社会公共服务背景,以新一轮大学人才培养的转型为契机,对《社区管理》课程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当前单一性的教材内容使得教学过程存在不足,教师教学范式的确立需要与学生的发展特点充分结合,传统的课堂教授与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供需反差。实践发现,坚持课程教学与专业培养核心思想紧密结合,突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两个环节高效联动,将社会热点与政策焦点纳入到课程实践内容体系,注重知识更新的学生技能培养是新时代《社区管理》教学方式转变的重点。

[关键词] 社区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幸福生活高指数[1]。社区作为社会成员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全面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是新时代践行“健康中国”理念、促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路径。《社区管理》作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让学生掌握社区组织与服务、社区卫生与文化等各项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明确社区管理工作者使命、素质、角色,增加学生的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掌握我国政府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为将来进入基层管理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的一门课程[1]。在新时代性背景下,建立服务于基层社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导向,积极探索《社区管理》的教学新模式,是新一轮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时代责任,更是将课程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行动准则。

一、现行教学的回顾与评价

(一)教学实施取得的成绩

作为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社区管理》对于学生全面树立社区基本概念、社区日常运行、社区管理基本理论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的教学运行中,相关院系通过考察、交流学习与社区调研中形成了富有理工学校特色的社区管理教学特点。一方面,在教材选择上力求以国内双一流学科使用教材为蓝本,将国内外最新的社区管理的理论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通过在每一学年通过网络查询、学术会议调研、交流学习等赴国内著名大学考察,借鉴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育人模式,为构建社区管理教学育人自我特色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注重与社区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的教学共建模式,将教学实施要求与实践基地需求相结合,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校内认知、小组研讨、校外实训、基地调研和顶岗实习等多层次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覆盖从大一到大四的实践训练全贯通,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英语的学习只要下了工夫,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英语成绩就会有所提高。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学会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攻克学习英语当中的难关,明天的你会感谢今天辛勤学习的你,你今天辛苦流下的汗水,在以后都会得到回报。

(二)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

1.教材内容体系的更新与完善不够

《社区管理》作为管理学范畴的重要分支,是公共事业管理类下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2]。目前,该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汪大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社区管理》 (第三版)。该教材作为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曾在2005年、2009年、2012年分别修订出版三次,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具体地反映出了当前社区管理与运行的基本结构和实施内容体系,受到众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选用,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从现行出版的有关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来看,不同的专家、学者在进行社区管理教材编写时主要呈现出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从社区的发展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社区的发展特点等着手。从教材编写发展的逻辑主线可以看出,现有教材体系应向多变、多样的发展格局转变,以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下对社区管理发展的现实需求。

由表5可知,4#裂缝样品中含有高温放线菌、魏斯氏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片球菌属、糖多孢菌属、短杆菌属等有益菌占比约63%,其中高温放线菌占比约39%,也存在杂菌过多的现象,群落结构好于3#断面样品;我们认为,裂缝的影响主要为杂菌感染,有益菌占比偏低。杂菌感染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附着生长于曲块裂缝表面造成。曲块若出现脱壳现象也会引起相应问题。因此,当现用曲出现裂缝或脱壳现象时,应将以上影响进行考量。

教学范式是人们对教学这一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理解。按照学界的已有分类,教学范式被划分成艺术范式、科学范式、系统范式、能技范式和反思范式五大类[4]。随着教师教学模式的逐步确立,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范式也体现出教师自己的风格,而且在社会对大学教学要求的逐渐完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断熟悉与提升也随之健全,因而,教师教学范式是一个呈现出发展运行的动态过程。从社区管理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来看,教学中教师范式的确立处于逐步形成的发展动态过程,学生的发展多变也体现得非常鲜明与突出,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动态发展对立形成直接的不相适应。如何在面对新时代的社会需要下教师主动以不变应万变,全面梳理出学生的多变发展特点,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与融通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3.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脱节

4.教师教学范式的确立与学生发展的多变特点不相适应

课程教学改革既是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需要,又是服务于专业建设的现实要求。在紧密围绕学校新一轮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积极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审时度势,以评促建,在深入与学生交流访谈之后,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服务于新时代社区管理为宗旨,以理论结合实践教学,课堂内外一体化,着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服务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的分布特点,重点突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性,在专题设计、活动主题、方案拟定方面结合我校地质资源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处理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注重将学校学科优势贯穿于不同专业的教学改革发展之中。此外,在实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以学校的定点实习实训平台为依托,不仅可以节约教育教学资源,也可以有效促进不同专业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学科交叉学习能力。

三是统筹整合监督资源,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广西计划2018年开展两次扶贫资金专项督查活动。区直各成员单位应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实地督查,提高督查质量。各市专责小组要根据自治区的部署,自行组织督查组对自治区未抽查到的县(市、区)开展检查,实现检查范围的全覆盖。

《社区管理》作为一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调查法为主,其中课堂理论讲授占整个教学时数的75%,且在社区党务建设、社区综合治理和社区调查三章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理论教学时间分配。传统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设计,已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时代发展旋律不相符,与培养应用性实践人才的专业发展要求相形渐远。通过在既往教学之余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后发现,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便捷性逐渐增强,与社会接轨的程度越来越密切,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后对知识、技能的渴求更加急切,在不同知识基础上所呈现出的课程教学需求也出现多元化的特征。教师在依靠教材作为教学依据,实施以课堂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下,与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供需反差,因而,从学生的多元实际需求出发,突出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当下社区管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设想

《社区管理》主要向学生传授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社区管理的基础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社区管理的基本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内容,从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与国家深化改革主体相结合,突出社区治理结构的变化特点,以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在依据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再对徐永祥主编的《社区发展论》、唐忠新主编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与李森主编《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三本教材进行整合,从社区发展的理论知识、社区的发展演变、社会管理的主要结构与内容等进行有机整合,集思广益,力求将多本教材的精华汇集一身。教材内容的选定并不能代表教学内容的固定,还要实时根据社会发展背景下对社区的演变内容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从发展的视角,拓宽教学内容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上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

在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主要遵循和吸收了知识观、学生观与课程观的相关理论知识,从社区发展的新特点、新内容出发,重点从课程目标、课程知识、教学问题与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入手,全面构建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公共事业管理类的本科专业课程,《社区管理》在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社区的结构、社区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情景模拟等环节,将有关社区活动主要内容的每一章节内容分别辅以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调查分析相结合,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互动性与学生学习的实践性。通过探讨社区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运用课程内容中的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解析,从而提高学习知识的应用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融通,搭建社区管理课程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桥梁。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局观着手,将学生前面学习过的相关课程进行有效衔接,促进课程学习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社区管理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将所有学习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提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社区管理》是一门以社区为空间的融合管理学相关知识、方法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积极借助和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整合、集中和优化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教学改革需要以一定的教育发展理论作支撑,在社区管理教学改革酝酿之初,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加国内外教育发展研讨会,与知名教育专家访谈后发现,三螺旋理论作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的关于政府、企业和大学知识经济社会内部新制度环境三大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在校社、校企联动发展,强力提升了政府、产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社区管理作为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大类的一门专业课程,其课程内容涉足社区基本理论知识、社区运行服务各个方面的方法与应用技能,三螺旋理论为社区管理课程的空间拓展和知识延伸提供了非常开阔的教学视野和发展指引。三螺旋理论将政府层面的政府制定与完善,社会企业发展结构与人才需求特点,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有机衔接在一起,促进政策体系的融合与落地生根,搭建起政策、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互通平台,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与成长的畅通路径。

2.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企业管理者的意识是否先进,对经济管理的效果影响很大,很多企业实施经济管理的时候目光不够长远,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希望利用持续生产的方式来持久获取经济效益,很少有企业会将经济管理看作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有利因素。如果企业在发展中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的作用,很可能对企业的壮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严重阻碍,企业管理者要注重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经济管理措施,高效管理,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提升企业发展的综合力。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课程考核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的一种直观结果反馈形式。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有助于教学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3]。通过对社区管理课程的考核结构与指标构成分析后发现,现行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为主,其中,评分指标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每堂课的学习、学习表现与师生之间的互动等,而考试成绩则主要是期末的闭卷考试。社区管理课程作为一门涉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服务基层社区的重要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考核测评指标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从考核内容上的转变,考核指标的分值,考核方式的确立等对社区管理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是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材选用注重综合性。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采取融合不同教材的做法,博采众长,将各种版本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和有选择性地汇集适合学科专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构建起以学生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组合式教材内容结构。教材内容的选用突出与时代结合的新颖性,注重理论知识的延伸性和内容体系之间的衔接性,在具体实施教学中,再依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分析,确立符合新时代要求和专业发展需要的具体教学内容。

目前,畜禽养殖排污问题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衡水市武邑美神集团利用污水达标排放技术模式,对养殖过程中的污水进行了资源化利用。该模式将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相结合,以生化工艺为主导处理养殖过程产生的废水,通过固液分离系统、厌氧发酵系统、SBR系统、二次絮凝沉淀系统,将养殖固体无机废弃物分离出来,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污泥,使污水得到净化,达到排放标准。分离后的固体粪便及污泥,经过堆肥发酵后制作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生产。

2.教学多维空间的有机结合。教学空间主要分教学的物理空间和资源空间,对于社区管理课程来说,在实施教学改革中主要是从现有的环境空间和资源利用上下功夫。一方面,结合校内的教学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资源平台等,在课程教学中融合当下的有关政策内容、公共服务与社区发展最新动态等,提升课程教学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在现有学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通过从毕业学生工作单位的随访、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科研、教师科研调查等多种校外实习契机,不断延伸课程教学的校外空间。

3.教学互动的全程贯通。随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增强,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学发展的引领下,传统的课堂讲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新信息资源等从课堂上、线上等多种路径与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专门建立课程QQ群、微信群,设立课堂专题讨论空间,定期举行网络研讨活动,以奖励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在针对专题设计时,立足于课程内容核心,抓住时下政策主题与社区发展现实,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与主动融入,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4.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是有力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改革中,通过探索以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来做好课程评价指标。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课下线上参与谈论的次数、实践调查中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部分,实行总分40分,分别为课堂20分,课下20分,占比40%。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闭卷测试,占比60%。为了与学生毕业就业参与的用人单位考试、如今的公务员考试等相互衔接,在试卷的设计上更加体现出题目内容的更新,注重出题结构与毕业就业考试相互呼应,让学生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社区管理》课程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呈现出不断修正与完善教学程序、充实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先进做法的演进路线。结合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背景,从大学生的创新培养视角出发,将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不断在改革与完善的动态演进中发展,在面对每一届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时,做出实时的改变和调整,以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新颖的教学发展将课程教学推向前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传统观念的改变,营造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出了 “大学生科研选题训练项目”(简称“科研选题”)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简称“大创”),将科研项目作为载体、学生作为项目主体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为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吸收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煤矿机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充分利用各大中心特有的能源特色技术和产业项目为背景开展本科生训练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工作,通过自由组队、自主选题、自行实验、重在过程的方式,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7-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12-20].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成都理工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7.

[3]范林.《高校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10) .

[4]赵勇,王季春,张建奎,唐章林.农学专业《作物生产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 .

[5]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6]郑晓芳,傅军栋.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7) .

[7]耿秋香.全息、多元考核方式在“社区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6) .

[8]张丹媚,叶昌健.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智慧社区管理》课程建设与创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 .

[9]邱玉慧,张继亮,段绪柱.府校合作模式下社区管理课程实习实践教学及方法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5) .

[中图分类号] G7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56(2019)06-0064-04

*[基金项目] 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编号:JG183039)

[收稿日期] 2019-05-26

[作者简介] 杨一(1983-),女,羌族,四川北川人,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责任编辑 方 仁]

标签:;  ;  ;  ;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社区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