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路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盐城224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对照组(n=25例)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n=25例)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分别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出现有效患者23例,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出现有效患者16例。有效率为64.00%,研究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情况,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多加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康复情况;护理效果
前言
作为临床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一种常用措施,心脏复苏能够及时抢救患者生命,提升其生命质量[1]。但由于患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病情危重,再加上诸多的不稳定因素,容易在救治过程中引发各类并发症,增加致残或者致死的风险[2]。因此,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还应该合理应用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提升患者的心肌功能,进而改善康复情况。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了50例患者样本,经对比分析,探究了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心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中任意挑选5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干扰因素后,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25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54.83±11.25)岁,病理类型:器质性心脏病3例,心力衰竭10例,心肌梗死12例;研究组有25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54.49±11.16)岁,病理类型:器质性心脏病2例,心力衰竭10例,心肌梗死13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未构成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定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异常状况的发生;给予研究组患者急诊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基础护理:提前调节抢救室内的温、湿度,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治疗氛围,以免遭受不良因素的干扰,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②心电监护:抢救成功后,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基本指征,准确评估患者情况,同时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异常状况[3]。③气道护理:心脏骤停患者多属危急重症,医护人员应做好插管及气道管理工作,加强气道湿化,及时倾倒呼吸管道的积水瓶,防止液体反流。此外,医护人员还应随时关注呼吸机湿化罐内的蒸馏水量,以免造成干烧。④脑部护理:为了减少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医护人员应在患者额头、颈部贴敷湿毛巾,或帮助患者佩戴冰帽,降低脑组织的氧代谢能力。⑤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而针对性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督促患者正视疾病,树立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临床护理效果判定标准[4]:显效:患者体征、症状均已消失,心理及生理状态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体征、症状明显缓解,心理及生理状态有所恢复,但有轻微并发症;无效:患者情况未改善,或病情发生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2.0 进行课题资料及数据的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若P<0.05,表示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2.00%(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64.00%(16/25),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多是由多种疾病合并造成。一旦出现心脏骤停的症状,需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以免病情恶化,损伤患者的心脏、四肢等多部位组织及器官,进而导致不可逆转的脑组织损害,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5]。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救诊疗技术越发完善,通过心脏复苏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也在不断增高。但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康复状况,还需要在心脏复苏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研究组出现有效患者23例,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出现有效患者16例。有效率为64.00%,研究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情况具有积极影响,可显著提升护理有效性。急诊护理干预的实施,就是通过基础护理、心电监护、气道护理、脑部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多种方式,为患者创造舒适的救治环境,消除不良的刺激因素,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加其依从性和配合度,同时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针对性处理措施,防止异常状况及并发症的出现,优化临床效果和康复情况。
综上所述,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情况,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多加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阳洁淼,徐梅玲.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12):1139-1141.
[2]金丁萍,吴春双,刘少云, 等.急诊医护人员对心肺复苏的认知与掌握情况的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9):1070-1072.
[3]汤琪,李淑艳,张英俭, 等.“精准心肺复苏模式”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及生存率影响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9):87-90.
[4]陈金玲,黄秀峰.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8,40(05):781-783.
[5]杜琳琳,张志勇.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6):11-13+29.
论文作者:尤路,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患者论文; 心脏论文; 急诊论文; 心肺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况论文; 效果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