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 太原 030009)
摘要】目的:观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使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其使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HIHSS评分在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明显改善;经过阿替普酶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9.9%,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对于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
【关键词】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103-02
本次通过对我院9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在使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下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38例;年龄在25~76之间,平均年龄为(57.3±17.6)岁。所有患者标准:不存在意识障碍;血压保持在180/100mmHg以下;神经系统损害程度较为严重不能进行自我完善,且病情持续时间超过1h;不存在脑出血情况;发病时间小于4.5h。排除标准:心律显示不正常者;血小板技术超过10×109/L,血糖2.7~22.2mmol/L者;接受抗凝治疗者;有出血史且伴有陈旧性腔梗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3月内存在头部创伤和脑梗死病史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均经历头颅CT检查、生化检查、血常规以及心电图检查[1]。对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进行:(1)给予患者10%阿替普酶0.9mg/kg治疗,治疗方式静脉推注,持续时间为1min;将剩余剂量的药物在1小时内完成静脉给药,在患者治疗后的24h内不接受阿司匹林或是氯吡格雷治疗。(2)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的2h以内,进行测量血压,测量时隔15min;在治疗后3~9h内,测量血压时隔30min;治疗后9~15h内,测量血压时隔2h。随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并判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h、治疗后24h以及治疗后7天;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后脑出血以及泌尿系统出血。
1.4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的NIHSS评分总分在0~42,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则为0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则分值越高;患者经治疗后NIHSS分值较治疗前降低90%以上,则证明治疗显效;若分值降低18%~90%,则证明治疗有效;若分值降低18%以下,则证明治疗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用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来表示,用χ2来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NIHSS评分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在治疗前NIHSS评分为(19.11±2.41)分,治疗后6h评分为(11.01±1.03)分,治疗后24h评分为(7.01±0.66)分,治疗后7d评分为(6.11±0.44)分。研究结果显示,在经过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改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NIHSS评分判定,其中显著患者有56例(62.2%),治疗有效患者有30例患者(33.3%),治疗后无效患者有4例(4.4%),即总有效率为86例(95.5%)。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中经过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例数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例(1.1%),鼻出血患者2例(2.2),脑出血患者3例(3.3%),泌尿系统出血患者1例(1.1%),牙龈出血患者2例(2.2%)。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治疗后不良反应总9例,即不良反应出现率为9.9%。
3.讨论
溶栓治疗的原理是利用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将脑组织内的血栓进行溶解,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传统临床治疗所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一般有两种,即尿激酶和东菱克栓酶,这两种溶栓治疗药物的对比中,尿激酶的优点在于价格比较优惠,在临床使用的范围也较广,缺点是比较容易将血浆纤维酶原激活,较差的特异性,并且还会引起患者全身出血。近年来,阿替普酶在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上使用的非常频繁,可以说书首选的溶栓治疗药物。它作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t-PA,属于转基因技术合成的药品,作用原理是与血栓中纤维蛋白发生作用,能够产生一种复合体,帮助患者机体恢复神经功能;拯救患者半暗带区脑组织,加快血液的恢复时间,因此,阿替普酶拥有较强的溶解血栓的能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溶栓治疗的时间有很大关系[2]。有些研究结果显示,脑组织缺血持续3~6h内就会有较明显的半暗带区显示出来,持续6~24内半暗带的面积会明显缩小,24h之后则会完全消失。然而,阿替普酶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持续较短,患者在经过溶栓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将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导致血管在次闭塞。因此,在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之后,应随时关注血压变化,避免出现低灌注脑梗塞情况,若发生此现象,则应及时进行扩容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十分显著,通过NIHSS评分的观察能够较好的显示出来,且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也较低。
综上所述,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使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可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燕,谢炳玓. 阿替普酶与巴曲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04):504-505.
[2]鲁文先,苏毅鹏,陈金波.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01):29-33.
论文作者:攸国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溶栓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急诊论文; 脑梗死论文; 评分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