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服务和开发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状况与问题
刘延章
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信息网络、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几个方面。本文试就这些方面对10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以总结,并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网络建设
我国信息化建设真正起步是在1993年12月,由中央24个部委参加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提出了“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后来发展为“金”字系列工程,从而拉开了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序幕。“金”字系列工程中主要的工程名称及简称如附表所示。
附表:“金”字系列工程一览
经过十年的建设,多数“金”字工程已经开通并投入使用。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前5项工程建设现状简述如下:
——金桥工程。1996年8月由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金桥工程的业主,承担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同年12月3日中国经济信息网正式开通。目前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已建成包括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80个中心城市、1500个县及县级市的四级信息网络系统,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立了国际出口,2001年使用国际线路带宽200M,2002年已突破400M。在国内该系统通过与互联网交换中心,中国电信分别以155M的带宽进行互联,实现了与国内各大信息网络的互通互联。目前金桥网拨号用户已达80万,专线用户超过5000户,其中包括各级政府、各种媒体及大型企业和集团公司。
——金关工程。1996年3月由外经贸部负责实施。2000年底完成了金关工程的主干网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目前金关工程的三级(即国家外经贸部、各省、市、自治区的经贸委、各口岸海关)信息网络已覆盖全国,实现了本系统管理机关之间、企业之间、机关与企业之间的联网,开发出的200多个应用项目已在外经贸许可证管理、加工贸易审批,进出口统计,电子报关、联网核查、出口退税、外汇核销等方面开始应用,并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金卡工程。1994年6月由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指导、国家金卡工程办公室组织实施。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会同各商业银行首先在12个省、市进行了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应用试点,重点建设城市银行卡交换中心。这些试点城市分别于1996年至1997年实现了银行卡同城跨行联网。1998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在北京成立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投入试运行,开展异地跨行联网。目前已有1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18个城市的交换中心实现与北京总中心的联网。2001年底全国已有发卡金融机构55家,发卡总量为3.83亿张,可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12.7万户,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已发展到12.9万个,开通了全国400多个城市的银行通存通取和清算系统。目前已构建了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异地跨行交换网络框架,已建成了全国性跨地区、跨银行涉及各行业、名领域的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
——金税工程。1994年3月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同年8月按计划开通,第一期工程建成50个城市为试点的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1998年启动第二期工程,即建设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等应用系统。2002年7月1日这四大应用系统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开通运行。目前国税系统的信息网络已覆盖全国区、县以上的国税机关,形成了总局、省局、地市局、区县局四级广域网,成为国税系统网络通信的支撑平台。2003年已开始第三期工程建设。
——金智工程。1994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金智工程正式启动。1995年国家教委建成了一个全国网络中心和10个地区网络中心,国内100所大学的“校园网络”开始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网,一个庞大的教育科研信息网络开始形成。2001年CERNET已建立了36个节点,通达全国160个城市,有600多家教育科研单位联网,上网人数已达800多万,联网主机超过100万台,并且已与国内几大信息网络以及英、美、德、日、加拿大等国连接,为实现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网上招生、网上合作研究、网上国际交流及全国范围内的“校校通工程”打下基础。
从1998年至2002年这5年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每年提高21.9%,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物力建设的“三金工程”及系列“金”字工程,而系列“金”字工程的建设,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信网络建设
2000年底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已达125万公里,地面卫星站已达3.5万座,连接了全国省会城市、267个中心城市、600多个地、市、县,还参加了26个国际海底光缆的建设和投资,实现了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直通业务。该年度通信业务总量为4725亿元,业务收入为3498亿元,年增长率为36.7%。2001年光缆线路总长度为197万公里,基本上形成了“八纵八横”的格局,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070个县(区)、61.5万个行政村,还开通了中日、中美、亚欧等多条陆地和海底光缆,该年度通信业务收入为4043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3%。2002年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6亿元,通信业务收入为4576亿元。2000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为1.448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0.8453亿户;2001年固定电话总数为1.8036亿户,移动电话总数为1.4522亿户;2002年固家电话总数已达2.88亿户,移动电话总数已达1.95亿户;2003年前两个月移动电话数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亿户。
总之,我国通信网络已经实现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样业务的跨越,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的国家公用通信网络框架已经形成,基本上满足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等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全面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计算机网络建设
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中国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域名管理机构。就在这一年,我国Internet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全国Internet上网计算机有5万台,拨号上网的计算机达到25万台,上网人数超过60万。据CNNIC统计,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已达1613万台,上网用户数为4580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126146个,WWW站点数为293213个,国际出口带宽总容量为10576.5M。由此可见,我国计算机网络从1997年到2002年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由信息产业部推动的“三上网”(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工程正在积极展开。截至2002年底,全国已有7200多个政府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中央国家机关53个部委已经建立了90多个门户网站,网上办公、网上审批业已开展;全国大中型企业已有21.7万多家上网,电子商务已经开展,网上采购已有成效,联想、海尔等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效果明显;我国特有的5类线以太网接入系统已覆盖了广大城市家庭,签约用户已达10万以上,许多家庭已通过Internet网和Intranet局域网获得信息。目前一个具有足够的带宽、好的服务质量、完善的安全机制的计算机网络正在覆盖全国所有的学校、科研部门、政府、企业、家庭等。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软件产业和数据库业迅速崛起。据统计,全国认定的软件企业有6000多家,国家级软件基地11家,2002年实现营业收入11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目前在线数据库为4.5598万个,其中属于企业网站的43.3%,属于政府网站的占21.1%,26.5%属于商业网站。由文化部领导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教育部指导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科技部布署的“国家科学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及其他部委领导的数字化工程,不但建设了一大批综合性、基础性的数据库,而且提高了数据库的网络化应用水平。
4.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截至2001年6月,全国光缆总长为300多万公里,其中国家光缆干线网3.2万公里,省级光缆干线电视网11万公里,市级以下光缆传输网30多万公里,还有2000多个县级网,1000多个企业网,3000多个社区网。另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载,2000年全国广播电台有304座,电视台35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446座。有资料表明,2000年底中国有线电视总长度超过300万公里,全国2000多个县市到乡镇的光纤传输网建设已经开始。当年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到8450万户,并以每年500万户的速度递增。2002年全国电视已达4.48亿台,电视观众已达11.15亿人。另外,1998年12月开通、2001年4月通过验收的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开始运营,目前可播出中央和省级43套电视节目及多套广播节目。可以说,一个由国家干线网、省级干线网、市县传输网和地方接入网组成的庞大的广播电视网络已经形成。
二、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手段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等环节,还处于分散的、单干的、粗放的和手工的自发阶段,信息资源的分散性、信息服务的内向性、信息联系的纵向性、信息更换的滞后性,都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数据库利用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前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一轰而起,粗制滥造,只管建库,不管使用,口说共享,实则封闭。据国家经贸委对638家企业问卷调查,2001年入网的企业占86.7%,建网站的占69.1%,开展电子商务的占21.6%,网上采购的占4.1%,网上销售的占3.4%,我国企业互联网应用的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多数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财务管理系统互不联通,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更谈不上资源共享。总之,我国信息化出现两头热、中间冷及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即政府和民间很热,企业冷漠观望,而在企业中则是上层领导决策和下层工人生产很少应用网络系统,中层设计、财务应用信息技术较多。
2.市场不规范,法律不健全
目前政府对信息市场和信息服务业缺乏强有力的宏观管理机制,在信贷和税收方面缺乏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目标不明确,市场不确定,管理不科学。
我国信息化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即使有一些规章,多为部门、地方所为,档次不高,调整乏力。一些硬件设备、软件及信息数据的生产、销售很不规范,缺乏一定的技术指标和国家标准,导致量多质差,信息产业整体效益下滑,市场出现疲软。2000年信息产业企业拖欠款高达1229.3亿元,仅彩电就库存600多万台,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3.地区差别大,发展不平衡
从全国来看,信息化程度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四个层次,即由经济文化发达城市、沿海省份、内陆省份到西部和北部边远省份的差别。据统计,57.6%的域名、43.2%的网站属于沿海、沿江地区。从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来看,北京为89.87,西藏仅为13.03。据报载,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6:1,全国城乡还有大量贫困人口,云南省就有405万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全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3.6%,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52.7%,甘肃、青海、贵州、西藏平均每5人就有1个文盲。我国西部地区和“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落后状态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