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演变规律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演变规律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演化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经济增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概念。一般来讲,经济增长是指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社会再生产动态的实质,包括一国财富的增长和生产能力的增长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有了人类社会再生产活动,就有经济增长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和实现的。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效益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从而也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反映推动经济增长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

从经济学的原理讲,经济增长无非是两方面原因:一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这里所讲的生产要素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这三大生产要素。但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中,它们的比例是不同的。不同的要素组合便构成了不同类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资源密集型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等。按照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因素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从生产经营的角度看,可以归纳为粗放经营型(简称粗放型)和集约经营型(简称集约型);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外延发展型(简称外延型)和内涵发展型(简称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般就是反映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时表示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粗放与集约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粗放与集约最初是用在农业经营中的,是农业生产中的两个对称的经营方式。粗放是指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分散地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广种薄收的经营。而集约是指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集中地投入较少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济方式。实质上,前者增产靠增加土地面积、土壤的自然肥力和风调雨顺,单位面积投入少,活劳动比重大,凭经验,而应用科学技术少。后者增产靠单位面积投入,有机构成提高,采用科学技术,精耕细作,科学种田,提高抗灾能力。两者相比,集约经营比粗放经营在同样的投入下能多产出,或是少投入多产出。

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增长与集约的概念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前苏联传入中国的。前苏联从1929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主要依靠增加投入的办法实现经济增长,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1958年以后增长率开始下降,促使政府和经济学家进行研究探讨。他们把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这样一组因素形成的产出增长叫粗放增长,而把由要素生产率提高这样一组因素形成的增长叫集约增长。由此,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类型。

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区分的关键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两者都在一定的投入中为了多产出,以求得经济的增长,所不同的是粗放型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为主来求得多产出,而集约型增长则主要依靠提高效率来求得多产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投入与产出都是用价值核算的,因此,对于粗放和集约这两种类型,又都应分别从实物生产形态和价值生产形态这两方面考察。

首先,从实物生产形态上考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消耗较多的稀缺资源为代价,或一定量的资源只能生产较少的实物产出。而集约型经济增长以实物资料的低消耗率为特征,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产出消耗较少的物质资源,资源得到了节约。

其次,从价值生产形态上考察:粗放型经济增长以产品的低附加值为特征,这一方面是实物生产形态上高投入、低产出的必然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粗放型经济增长中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落后的反映,即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落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果使产品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实现。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以高附加值为特征,这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单位产出只需要较少的物质消耗,单位成本降低,附加值提高:二是集约型增长通常是由一定历史时期中先进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及组织结构组成的,产出的增长是在更好地满足各种需要中实现的,因此产品容易获得高附加值。

再次,由于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和成本的基础是技术与工艺的进步,而产品工艺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又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前提之一。(因为“高级产业”无要求大量的“物化技术”——即先进的机器设备和“非物化技术”——即新颖、精密、可靠的设计、高效率的管理方法等,也要求劳动者受过相应的技术培训,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因此,集约型经济增长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本质差别在于集约要求投入较多的“技术”资源,粗放则较多地投入非技术资源。而技术资源与非技术资源的差别有三点:(1)技术资源作用于非技术资源后, 常常能使生产过程发生质的飞跃,生产效率会大大提高;(2 )技术资源在经过多次转换或转让后可以同时有多个所有者,而且其效能不变,比如,一项技术在经过100次转移后,这100个技术所有者都拥有同样有效的技术,技术的作用随着被转移、复制的次数而相应倍数地扩大。而其他实体性资源却不同,无论经过多少次转移或转让,只有其最终所有者才拥有该资源的使用价值。这种性质可称为技术资源的“恒效传递性”;(3 )技术可以再生、累积和不断改善,而其他物质资源大多不可再生和积累,而且其质量(功能)的改善依赖于施加于其上的技术。技术的这些特征,使得它在社会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就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就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技术,越来越节约的使用稀缺资源的过程。最明显的表现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集约经营的深化,原材料生产部门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一定的原材料经过精加工、深加工后,产生的附加值越来越大;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由于技术具有可迅速再生、改善及可累积的性质,与其他不可再生速度很慢或难以累积的资源相比,技术资源的稀缺程度较低,甚至可以说,技术资源是相对丰裕的资源,可供选择的技术资源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而其他资源越来越稀缺0。所以说, 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实质,就是不断以较丰裕的资源来节约和替代较稀缺的资源,从而取得高效率的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则是在低效率层次上依靠增加稀缺资源的使用来取得经济增长的。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化规律

经济增长方式类型的划分,是理论上的抽象,纯粹的粗放和纯粹的集约都是没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类型的划分具有相对性,每一种经济增长类型存在的合理性都是以客观条件为前提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存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分析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必须联系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递次上升过程,尽管划分方法不同,标准不一,角度各异,但不论采用什么标准,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线索,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工业化问题,说到底,就是由工业带动和取代农业,由工业的高度发展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化。正因如此,发展中国家把实现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这里须指出,在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实现工业化问题的,因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化过程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在资本主义阶段早已完成了。但是,事实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胜利的,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的问题。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也指出:“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因此,要衡量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上,基准只能定位在工业化的程度上。

反映工业化程度的指标不能是单一的。单纯地采取人均收入水平或城市化水平都难以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进程。下面以H ·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的6个时期(表1、表2)为线索,参照S·库兹涅茨的分析(表3、表4)以及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从人均收入水平、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等方面来阐述工业化不同阶段上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基本特征。

综合以上各表可以发现,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并且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1.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即钱纳里的1和2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仅为32%,人均收入水平低,最高也只有280美元。 在GNP的比重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大, 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十公明显,在100美元起点上,增加180美元,大约用了60年时间,平均每年增加3美元左右。资本积累低速至中速增长,劳动力加速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极为缓慢,仅为0.72%,对产业增长的贡献主要是资本和劳动两个因素,分别是49%和36%,全素生产率的贡献为15%。

2.工业化的实现阶段,即钱纳里的2、3、4时期。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占绝大多数,达到65%,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占68.6%,远高出准工业化阶段36.7%的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由280美元增加到2100美元,实际增加1820美元,平均每年增加30 多美元。这一阶段一共用了53年的时间。与上一阶段相比,资本和劳动对产业的贡献率降低,分别由49%、34%降到39%和15%,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由15%上升到44%。

3.工业化后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人均收入水平很高。从2100美元增加到5040美元,大约用了19年时间,平均每年增加150 美元,经济增长速度平稳放慢由6.58%降到5.6%左右, 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8.2%,社会人口基本城市化,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下降,劳动贡献率略有回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和劳动对产业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全要素生产率(TEP)对产出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增长来实现,即通过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工资低,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未暴露出来,靠劳动、资本和初级资源推动经济增长,就成了促进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比较优势。因此,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认为劳动中财富的源泉,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资本主义的粗放增长大约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结束,提出这样的结论,主要依据的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的下列特征:一是工业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推动。16-18世纪期间资本原始积累完成后,先行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大批自由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资本,具备了靠资本和劳动推动经济增长的条件。二是农业经济的增长,靠开垦、扩充土地资源和增加劳动为动力。在这一阶段,农业的粗放增长更加典型。马歇尔曾经有过生动的写照:“只要在粗耕下他能管理,他就在许多亩土地上播种。”总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大陆一洲一洲地垦殖。”但这个时期农业的生产主要还靠人力,机器的使用尚不普遍。三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诸要素贡献率方面,主要依靠要素的增长率。据资料统计,仅在19世纪50至70年代的20年时间里,工业生产和铁路建设英国增长98%,法国增长了2 倍,美国增长了约2.8倍,德国大约增长了3倍。增长的加速主要是投入增长较快特别是资本积累的结果,净投资的份额和劳动力得到了最快的增长。在这些国家里,产业革命对生产规模的扩大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产业革命已经完成基础上的,是对产业革命成果的利用。此间,并没有发生技术革命的突变,生产规模扩大主要是生产要素在相对固定技术水平上的重复扩张,即依靠资本和劳动增长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比重,仍然很微弱。

发挥资本、劳动和初级资源的优势带来的经济迅猛发展,促成经济增长的许多物质资源日益短缺,资源限制经济增长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从而对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18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英国的冶铁一直以木炭为燃料,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到了18世纪末期,由于冶铁燃料缺乏而且昂贵,冶铁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约经历了10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19 世纪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由粗放型向集约转变,主要因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具备了以下条件: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粗放增长,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了各自的近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动,城市人口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工业及相关的行业不断增长并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为经济的集约增长提供了空间条件。

3.人均GNP500美元以上。这个水平正是走出准工业化阶段向实现工业化阶段迈进的时期。

4.经济增长方式的跳跃式的转变需要特殊的历史条件,如日本是一个发展较晚而后来居上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取决于大量引进国外过剩资本,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尤其是对引进的技术迅速消化、吸收,并提高再输出的能力。

5.19世纪后半期发生了化工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1851──1930年,技术革命不仅使能源动力发生革命,而且还使材料、信息及运输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以电能为中心的技术体系,使生产过程自动化成为可能。新的技术革命使生产组织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由于动力和传动装置限制而将同种机器并列的工艺组织,已由按产品的加工工艺组成的流水线代替。以流水线为基础,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比如“泰勒制”和“福特制”等就在此期间产生,新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劳动效率。

总的来说,各个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共同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工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整个工业提高了新的充裕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且还提供了新技术装备,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加工深化程度的提高。

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什么时候转到集约增长的,实现转变的标志是什么?现在很多学者主张,以全要素增长率为衡量指标,本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投入增长1.1%,资本投入增长5.2%,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2.7%,产出增长5.4%,全要素投入增长率对总增长的贡献相继达到50%。 如果依据50%的数量界限,这些国家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中,有的国家可能经历的时间长一些,有的国家可能要短一些。而且肯定还会出现粗放型增长为主、粗放增长与集约增长并存和集约增长为主等若干小的发展阶段。

从上述分析不难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进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量变累积过程,当量变的累积达到一定点时,就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以一种主导型转向另一种主导型的质的飞跃。现实中体现为由要素产出低效的粗放型向要素产出高效的集约型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最初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的较快增长来实现的,特别是依靠在量上的资本积累。但是,由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稳定并转而下降,而产出在同时乃至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增长。从而表明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必定是增加的,而且其在增长中所占的比例必定是扩大的。在工业化进程中,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动,导致要素投放在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逐渐递减,而技术进步的比较优势逐渐增加,这种变动使前者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重逐渐下降,而后者的贡献比重逐渐上升,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方式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表1 H·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Ⅰ

经济发展阶段 时期时间长度 人均收入水平

(年) (1970年美元)

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 027 100-140

135 140-280

222 280-560

工业化的实现阶段

317 560-1120

414 1120-2100

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 510 2100-3360

6 9 3360-5040

经济发展阶段 资本平均增长率(率)劳动平均增长率(%)

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3.902.56

5.303.06

5.842.85

工业化的实现阶段 6.292.30

6.251.81

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6.111.40

5.50 1.47

资料来源: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9页。

表2 H·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Ⅱ

时 人均 年增长率(%)

期 收入 部门 产出全要素生产率

(美元)

农业

2.980

采矿业 4.310.75

制造业 5.360.53

0 100-140 社会基础设施 4.150.72

服务业

总数 3.180.44

农业

3.900.11

采矿业 5.510.90

制造业 5.650.91

1 140-280 社会基础设施 5.360.88

服务业 4.970.69

总数 46800.72

农业

3.920.23

采矿业 6.501.43

制造业 6.791.61

2 280-560 社会基础设施 6.191.41

服务业 5.801.20

总数 5.671.40

农业

3.350.86

采矿业 7.261.81

制造业 7.572.11

3 560-1120社会基础设施 6.591.96

服务业 6.281.66

总数 6.302.28

农业

2.681.46

采矿业 6.742.53

制造业 7.842.52

4 1120-2100

社会基础设施 6.571.89

服务业 6.402.19

总数 6.582.92

农业

1.571.55

采矿业 6.071.78

制造业 6.182.67

5 2100-3360社会基础设施 6.372.68

服务业 6.782.99

总数 6.213.11

农业

2.061.49

采矿业 4.791.92

制造业 4.952.79

6 3360-5040社会基础设施 5.602.43

服务业 6.482.91

总数 5.602.80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全要素 资 劳 土 资本

生产率 本 动 地 弹性

039 47 44 0.40

1754 29 - 0.50

1059 31 - 0.60

01748 35 - 0.50

1148 36 - 0.47

348 41

80.40

1656 28 - 0.50

1654 29 - 0.54

11657 27 - 0.60

1444 42 - 0.45

1549 34

20.47

658 30

60.43

2257 21 - 0.50

2451 25 - 0.51

22354 23 - 0.58

2139 40 - 0.40

2547 27

10.46

2168 8 - 0.46

2559 16 - 0.50

2847 25 - 0.46

33050 20 - 0.55

2634 40 - 0635

3643 21 - 0.43

5487

-41 - 0.50

3855 7 - 0.50

3243 25 - 0.42

42948 23 - 0.50

3430 36 - 0.30

4439 15 - 0.39

99

109 -108 - 0.52

2958 13 - 0.48

4340 17 - 0.40

54245 13 - 0.47

4425 31 - 0.25

5035 15 - 0.36

7296

-70 - 0.52

4059 1 - 0.48

5635 9 - 0.35

64342 15 - 0.44

4525 30 - 0.25

5032 18 - 0.33

资料来源: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34—335页。

表3S·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Ⅰ

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

农业及农产品采矿及第二产业

阶段(1958年美元/人) 加工业占GNP和部分第三产业

的比重(%) 占GNP的比重(%)

工业化前 100以下49.8 22.8

的准备阶段

100-19932.7 28.6

工业化的 200-34932.7 29.0

实现阶段 350-57415.1 39.4

575-99914.0 50.9

工业化后 1000以上

稳定增长阶段

经济发展

服务业占GNP的比重(%) 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工业化前

27.4 22.9

的准备阶段 38.7 32.0

37.3 36.0

工业化的

45.5 49.9

实现阶段

35.0 65.8

工业化后68.2

稳定增长阶段

资料来源:S·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356—357页。

表4 S·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Ⅱ

经济发展 人均收入水平 第一次产业劳 第二次产业劳

阶段(1958美元/人) 动力比重(%)

动力比重(%)

工业化前70 80.5

9.6

的准备阶段 150 63.3 17.0

工业化的

300 46.1 26.8

实现阶段

500 31.4 36.0

工业化后稳

定增长阶段1000 17.0 45.6

经济发展 第三次产业劳 第一次/第二次、

阶段动力比重(%) 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

工业化前

9.90.86-0.52

的准备阶段19.70.52-0.62

工业化的 27.10.62-047

实现阶段 32.60.42-0.45

工业化后稳

定增长阶段

37.4 0.45-0.31

资料来源:S ·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和《国家增长的数量方面》,转引自刘伟等《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156页。

标签:;  ;  ;  ;  ;  ;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演变规律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