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素质教育过渡创造条件_素质教育论文

为向素质教育过渡创造条件_素质教育论文

创造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界关注的中心。这里谈两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把准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但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般说来,还不能称为人才。人才必须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人。我们的毕业生只是具备了做出成绩的可能,一般还没有实际贡献。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具备了成才的素质。如果把做出成就,看作是素质的“转化态”,那么,毕业生只是处于素质的“持有态”。从持有态,到转化态,从教育,到人才,中间还有一个实践的环节、创造的环节。从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来看,教育只是为成才打基础,也就是说,教育的本来任务就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来就是素质的教育。

那为什么我们把教育区分为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我想这是因为实际上存在着这样两种教育的模式。升学教育,严格说来,也是在培养素质,但这种培养是非常片面的,只重视教知识。知识当然也是人的素质。因此,可以说升学教育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强调素质的全面性,要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即我们所讲的整体素质。素质的片面性与全面性,这是两种教育模式的一个区别。另一个区别就是两种教育的运行机制不一样。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运行机制都是考试,但考的内容、方法、目的却不一样。前者的目的在升学,后者的目的在素质本身,在将来能出成果,有创造。由于目的不同,因而两种考试的内容、方法也就不一样,一个片面,一个全面。考试的片面与全面是原因,素质的片面与全面是结果。都是考试,但目的不同,内容和方法也有区别。

素质教育意在强调其方向性(为成才打素质基础)和全面性。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两个特点。既然素质教育是为将来创造成才作准备的,那么我们就要从成才的需要出发来考虑素质教育的内容。成才需要什么素质,我们就进行那些教育,以培养相应的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底需要哪些成才的素质?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去进行?笔者从人才资源开发的角度,在总结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八方面的素质与教育:

成才所需素质 素质教育的内容

1.扎实的知识基础与学科兴趣 知识教育(含兴趣特长教育)

2.较强的能力与特殊才能 才能教育(含创造教育)

3.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教育

4.远大抱负与理想 理想教育

5.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

6.健康体魄 生理教育

7.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教育

8.美的修养 美的教育

(见《人才资源学导论》,中国人事版,1994年)

这是一些大的方面。在不同的时代,具体内容又会有很大区别,诸如同是道德教育,过去我们强调协调性道德,现在我们强调进取性道德;知识教育我们过去强调知识量,现在强调知识的结构与基础性,强调方法性的知识。才能教育中,过去强调学习能力,现在还重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这就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前苏联学者的思路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根据人们活动的类型(活动的要素),来定个性经验的成份,又依据个性经验的成份定教育的内容。

活动类型(要素) 个性经验成分 教育内容

目的一定向活动 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教育

认识活动 认识品质 智育

创造活动 创造品质(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

交际(往)活动 交际品质 交往教育

审美活动 审美品质 美育

体力活动 体力发展 体育

(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P78、P92,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目前,许多改革的学校都在探讨素质结构及课程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上海市实验学校在教改实验之初就提出七项培养目标和九条培养规格,并分几个层次逐级具体化。北京八中曾内部制定《中学生素质大纲》,对学生素质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标准;志向标准、能力标准、思维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特长标准、文体标准、道德标准。例如:技能标准是会微机与英文打字;特长标准是某一学科有特长;知识标准是基础学科要扎实。

现在我们非常需要搞出一个具体的素质大纲出来。当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1992年颁布)中的培养目标是有一定新意的,但也要具体化,充实,然后渗透到课程、教材。才能实施好。美国搞2061计划,就是从21世纪需要出发来搞的。当然它们侧重在科学、技术和数学上。上海搞了,北京正在搞课程改革方案。编一本《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教材》很需要。但恐怕工程大,不是一本教材能解决问题的。每一种素质都可以编一本训练教材(如创造力、交际、个性)。当然,编一本大纲则是很有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的。

确定具体的素质条目的依据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与要求:

(1)成才者所具备的素质(人才学的成果)

(2)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素质(教育未来学的成果)

(3)当前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社会需求的信息)

二、实行素质教育需要两大条件

实行素质教育,我认为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社会条件,一个是教育内部的条件,但前者更为重要。

所谓社会条件,主要是用人体制、选拔机制问题。学历社会选人用人强调学历,人才社会强调的是实力。只有选人重实力,即到了人才社会,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机制。我认为,不在喊口号,而在于建立机制。机制建立了,不用喊,自然就运转起来了。(详见拙文:《从学历社会走向人才社会》,《中国人才》1994年第11期)

我们现在虽然还很重学历,是一个学历社会,但由于市场机制的初步建立,它客观上需要重视人的实力。因此,现在许多用人单位也很看重人的实力。有的破格用人——如工人直升教授、厂长,或机关干部的。但这毕竟只是少数。所以,我认为,教育要真正转向素质教育,关键在于用人单位改革用人体制和选人机制,从学历社会转向人才社会!社会决定着教育!

另一个是教育内部的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落实要靠学校,靠教师。这就需要:

(1)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中真正体现出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素质观、人才成长观、教育本质与作用观、教育规律观、教育方法观。

(2)建立更合理、全面的考试选拔机制,以及多样化的分流体制、多样化的教育结构。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素质只有靠教师素质来培养。

(4)大力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法,根本出路和基本方向是让学生自学、自理、自律、自动。目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了广泛影响和一定势力的主要有:学习指导、创造教育、异步教学、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这些都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教改模式,有共通之处。

上述四个条件中,第二条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其他几条,既要靠整个社会的宣传,靠改善待遇,又要而且更主要靠学校和教师自己,善于学习,善于创造。

标签:;  ;  ;  

为向素质教育过渡创造条件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