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中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策略探析论文_朱承峰

海绵城市中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策略探析论文_朱承峰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武汉 430000

摘要: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公园发展类型,它的建设与海绵城市营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海绵城市和生态公园的解析,探索海绵城市中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期望新时期的城市环境建设能够秉着良好的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舒适、安全的城市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公园;海绵城市;设计策略

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发生转变,改造自然的理念有所突破。城市规划致力于建立起平衡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建设间的关系,解决水资源匮乏、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治理等问题。文章所提出及广泛应用的海绵城市理念,有利于现有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1海绵城市

1.1海绵城市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可以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减少自然环境灾害,使城市具有弹性。即在自然降水时,城市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需要时能够将这些水资源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人们在利用生态环境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模式一般都是快速排除雨水,避免城市发生积水现象,但是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海绵城市主要是以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强对自然排水系统的使用。另外,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加强构建生态环境排水系统。使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系统对雨水进行有效吸收、储蓄、释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1.2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

海绵城市构建的实施途径要求:1.维持城市的原本生态系统;2.恢复城市已经被破坏的部分生态系统;3.以最低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的开发和建立需要执行的基本原则就是“生态优先”。它要求对河流附近、湿地地区等水资源较多地区周边的草地、林地进行保护,防止被破坏。选择优先优化已经被破坏的河流生态地区,借此修复生态地区的自然环境。并针对城市规划地区的降雨特点以及降雨量大小合理挖掘水渠,以此增大规划地区的水域面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城市地区,可以采用种植草砖、下凹绿地等技术,改善洪流并降低城市排水压力,从而使得海绵城市建立起完整的水文网络。

2海绵城市理念对建设城市公园的意义

现今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选择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指导意义深远。主要表现如下:1.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显著减少地面水径流量,便于解决城市因暴雨产生的洪水所引起的内涝问题。2.可对各项生态资源进行保护,能够缓解紧张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发展间的矛盾,降低能源的消耗。3.加强公园中水资源和绿地设计的循环利用。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其中,可降低因建设和规划城市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其作为基础完善公园的水系统,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化的应用,满足人们休憩和观赏等多样化需求,同时可避免用地失误问题的发生。针对城市内部的水生态环境,可通过综合选择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技术措施从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3海绵城市中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3.1植物种植设计

绿化配置上基本采用规则的布置形式,一般采用列植和种植池式种植。使广场能保持良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让人们在工作一天的疲惫之后得到全身心地放松。另外,站在桥上无论是看远方还是看河岸的植物,都能感到耳目一新。河岸上的植物选择季相分明、观赏性强的植物。在坡岸处的层状阶梯种植池中,上层选择既耐旱又耐湿的植物,如美人蕉、女贞、紫叶小檗等;下层选择湿生和水生植物,如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人工湿地和下沉式绿地

首先,设计师可充分利用这个区域的优越条件,在城市湿地和河流沿岸区域设置湿地浅坑、滞水塘、调蓄池、蓄水池等。或者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地下储水蓄水设施、排洪管道等,在暴雨时增添对雨洪的承泄能力。无论是基于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还是赋予湿地生态的蓄洪储水功能,其作为城市最大海绵体所具备的价值是巨大的。其次,设计师可利用地形的高差建立下沉式绿地。新建的下沉式绿地和人工湿地在日常观景中和普通场景中没有差异。但在降水期间,下沉式绿地可以提供一定空间的临时蓄水场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排水系统的压力。为了防止该区域造成水土流失,可在下沉式绿地和湿地旁种植一些喜水性的植物,如:水杉、桂花、枫杨等。这些植物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将人工湿地与下沉式景观有效融合。使之不仅能够承担城市洪涝排水系统,而且能为城市提供一处净化水质的“绿肺”。

3.3水系统景观设计

水系统景观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一方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力度,尤其是城市相对低洼位置,应有效避免产生洪水,同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但在利用阶段,需要注重自然环境变化,不能随意改造,形成与自然系统相结合的水系统景观设计。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基于海绵城市,需要改变传统设计模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空间,结合城市地理环境以及降雨量展开设计,不仅能保证水系统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同时能够完善城市规划。

3.4人工湖及雨水花园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雨水期地表径流量和雨水收集问题,缓解城市在非雨季时期的水资源调配问题,使雨洪资源得到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生态公园设计可以结合景观功能需求建造人工湖,人工湖的堤岸标高应根据正常水位进行设计,但溢流口的设计一般要抬高15~20cm,不仅有利于游人进行亲水活动,也为雨季时期预留了足够的蓄水空间。此外,由于雨水带动流沙的移动不利于湖水的清洁度,为了使湖水得以净化应在湖岸边种植多样化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阻挡雨季流沙的侵入,保证湖水的清洁和雨水的存储,还可以丰富生态公园滨水区域的景观效果。雨水花园以雨水暂时滞留为特征,并通过植被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对雨季的雨水进行简易净化。雨水花园的主要设计方法是在自然浅坑或浅绿色池塘种植大量的植物、灌木和小乔木,也可以是人工填充的浅坑,通过植物的过滤功能和浅坑的储水功能将雨水暂时储蓄其中,之后再慢慢下渗至土壤深处,从而减少暴雨时的雨水径流量。

3.5路面景观设计

首先,科学降低道路占地面积,适当拓展绿地规模。可参照环状路网设计原理,达到减少风景园林道路面积的目标。例如,应用曲线路形替代直线路。与此同时,维护间隔绿化带规划面积与排水需求之间的匹配性。其次,采用分散度高、连贯性优良以及密集性大的绿化植被,替换道路两侧排列整齐的高大植物。再次,在规划景观路面过程中,应参照海绵城市原理选用建设原料。通常情况下,选用性能优良、功能多样、渗透性优质的路面材料。借此方式,保障风景园林雨水水质、雨水吸纳与雨水径流量等功能。最后,在路面嵌草、铺装植草砖规划与施工期间,需在路面内留有一定缝隙,以实现填充草皮和地被植物的目标。科学把关路面孔隙率,通常为20%~50%。

结语

在城市的公园规划中,结合新型雨洪管理理念,辅以人工技术处理措施,可兼顾保证公园景观效果及自然降水的回收与利用,建立完善的海绵网络。强化其雨洪管理功能,丰富城市公园功能,促进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建立和城市景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2015,1.

[2]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37-41.

[3]张艳.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种子科技,2016,34(10):79-80.

[4]董林江.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J].智能城市,2017(9).

论文作者:朱承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2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中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策略探析论文_朱承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