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资源不是“唐僧肉”——科学家呼吁尽快启动“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生物资源论文,基因组论文,科学家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工作草图”的消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令人瞩目的是,作为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科学家不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迅速完成了1%任务,工作质量也名列世界前茅。
完成“工作草图”后的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该向何处去?对公众所关注的这一焦点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等人的回答是: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启动“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以在未来基因经济时代的世界版图中占据有利位置。
国际巨头登陆“基因黄金国”
人类基因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一项“世纪之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正激烈地进行着。
今年年初,作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以基因序列信息为资本的基因公司,国际基因巨头——美国塞莱拉公司“登陆”中国,实际拥有了上海基康公司95%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
这家公司的总裁说:“获得中国的富甲天下的植物、动物与人类遗传资源多样性对塞莱拉至关重要。”
塞莱拉公司在抢占上海滩的同时,也宣布计划赴中国台湾投资设厂,计划总投资一亿美元,建立台湾的基因资源序列资料库。消息一出,这家公司的股票暴涨了40%。塞莱拉公司大有来头。它曾经于1998年宣布,计划在3年内完成全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塞莱拉登陆中国,只是浮现于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中国生物资源的丰富,早已让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和机构垂涎三尺——法新社在一篇电讯中说,中国和它极其丰富的基因资源引起西方研究人员的强烈兴趣,他们正在研究这个“新的基因黄金国”。
法国全国食品研究所专家勒内·莱泽勒说:“中国幅员辽阔,几乎覆盖所有的气候带,基因资源极其丰富。欧洲的植物物种约有5000种,而中国的多达4万种。”中国的豆角就有好几十种,口感好, 黄瓜更有味道,猪肉的抗病力更强。他说,西方人通常食用的许多水果和蔬菜的物种来自中国,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失掉某些基因,随后多年的选种更加重了这种基因的丧失趋势。西方研究人员坚信,他们能够从中国的蔬菜和水果中找到欧洲这些物种所丧失的口感、香味、颜色和抵抗某些疾病的基因。
这位法国科学家并不讳言:正当分子生物学家在绞尽脑汁利用转基因技术重新获得某些物种丧失的特性,中国丰富的基因资源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使人不必担心转基因的消极后果。
美国费城肿瘤研究机构早在1992年便和上海的遗传流行病学者合作,在江苏肝癌高发区海门市等地采集血样,平均每年采集1万5千份样本。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与我国内地的6个医学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计划在内地抽取2亿人的血标本和DNA,用于查找疾病基因。据报道,卖价很高的哮喘基因就和我国一个哮喘病家系有关。德国人、法国人也接踵而至……
今年4月,北京海关人员查获一公司私带中国人类遗传材料出境, 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5月8日,《日本经济新闻》在一篇报道中也提出“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基因资源,与中国进行合作大有可为。”
“加拿大的一个基因专利,就涉及到中国人参,而一个以色列的专利,则和西藏的一种草药有关。”杨焕明透露。
中国不能沦为“材料提供者”
塞莱拉公司曾经对中国科学家扬言:你们打不过我们,别把钱扔到太平洋去了。
面对塞莱拉这一基因巨头的大话,杨焕明指出:我国必须挫败这一企图,尽快启动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以切实保护开发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以免在新世纪的科技乃至国力竞争中“受制于人”。
“狼真的来了,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而日趋成熟的DNA 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19世纪西方那种‘坚船利炮’式的掠夺如今正在重现,只是对象变成了生物资源。”作为中科院遗传所的客座教授,人类基因组中心副主任于军博士虽然远在美国,但仍然致信战友:“他们抢走了我们的黄金和钻石,现在还要来抢我们的基因。”
作为美国四个最大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之一,40多岁的于军是华盛顿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协助美国科学院院士OLSON 教授主持中心的工作。这位在基因组研究中成绩斐然的科学家,创建了物理图谱的整套方法,建立了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流水线,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连续人类基因组顺序的测定,创造了连续区段最长、读序最长、准确率最高三项世界记录。他还分离并鉴定了膀胱表皮细胞的一系列表面蛋白,荣获美国泌尿病基金会研究奖。
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中国人将占据怎样的位置?杨焕明认为:基因专利大战必将导致基因资源大战,发达国家的实验室、私人公司必将企图从第三世界国家取得遗传材料,把第三世界国家变成硝烟弥漫的基因“狩猎场”。基因专利正在改变整个生物学和医学格局,必须严肃对待,采取措施。
“如果我们不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加快形成自己的实力,早晚将沦为材料提供者的角色。”
“中国不是唐僧肉,不允许你吃。”今年5月5日的权威杂志《科学》上,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联系人,杨焕明表示了最大程度的愤慨和抗议:“要想独霸和垄断中国的遗传资源,这是不可能的。”
不久前加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的黄谷扬教授也指出,国际基因巨头登陆我国,此事非同小可,我国有关部门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力量,今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像当年卫星上天一样,虽然只能放东方红乐曲,却震惊了世界,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基础,改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必须有自己的能力。在科学家的努力下,这种能力今天已经建立起来,还必须发展。否则我国将失去历史性的机会。
“我们已经今非昔比”
“我们已经今非昔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时隔半年,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和人才实力。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建立的一整套策略与技术,已成为21世纪支柱产业——生物产业的上游与源头技术。建立强大的基因组测序和信息分析能力,是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基因资源,建设具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的重要基础。
杨焕明说,通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分享了这一已经历时10年的计划积累的技术与资料,并建立了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全套技术及队伍,为我国今后生物资源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参与这一计划的6个国家中,我国虽然参与时间最晚, 但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走完了德、法等国在8年里走过的路, 我国的基因组测序能力已经超过法国和德国,名列世界第四。仅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而言,中心已拥有44台先进的测序仪及配套设备,目前的实力已经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6个中心中跃升为第七位。即将安装的每秒运算速度超千亿次的巨型计算机,将全面奠定人类基因组中心成为世界一流中心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融生命科学、IT行业及软件开发等学科于一体的人才队伍,这支作风顽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基于此,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的基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完全依赖于外国人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时不我待,时不我予。在大规模测序能力的基础上,杨焕明等人已经开始实施这项宏伟的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以期掌握更多的有特色的中国生物基因资源。从与袁隆平院士合作启动的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与丹麦科学家合作启动的猪基因组计划,从与计算机科学界同行协作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到正在建立的基因组多态性研究技术、基因表达技术和免疫基因组研究平台,他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跨学科、跨国界的科学合作。
“我们得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
中国人口多、民族多、遗传家系多、疾病种类也多,这一资源优势也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关注。他们以合作研究等种种方式,千方百计地在中国搜集人类基因组原始材料,使我国人类基因流失现象一度十分突出,引起了我国一批著名科学家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1997年7月15日,在考察过一些生物工程企业之后, 最早把分子生物学介绍到国内的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虽已年近九旬,仍然提笔就“中国基因工程研究产业化现状和对策”致信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呼吁“保护我国人类基因资源,积极参与跨世纪的基因争夺战;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加快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进程”。
科学家的呼吁很快就有了反应。7月22日, 江泽民在信上批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得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江泽民的批示,受到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协调小组迅速成立。
此后,从科技部、卫生部到中科院,从863 计划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从北京到上海,相关部门都迅速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对策。
谈家桢的“万言书”,成为中国人类基因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是一支重要推动剂。当时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惊呼:基因组计划在中国将要起飞。
诚然,我国的基因组计划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也只是开端而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具备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能力,而世界列强仍然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将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序列化、信息化、产权化与产业化,是迫在眉睫的急务。但愿科学家们关于“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的呼吁能够早日付诸实施,成为中国人类基因组发展史上的又一道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