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浅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论文_高亚军1,高博文2

武警青海总队医院泌尿外科,青海西宁810000;2.武警后勤学院学员二旅,天津300309)

【摘要】目的:探讨表浅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表浅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需行膀胱内药物灌注以预防肿瘤复发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观察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进展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为2年,其中丝裂霉素组和吡柔比星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5.38%和11.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膀胱肿瘤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组化学性膀胱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0.77%和7.69%,出现肉眼血尿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23.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肝功能、肾功能损害、白细胞下降以及尿道狭窄等不良反应。结论:膀胱灌注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对预防表浅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或进展的疗效相当,均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临床膀胱灌注。

【关键词】表浅膀胱肿瘤;丝裂霉素;吡柔比星

表浅膀胱肿瘤在泌尿系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以手术结合化疗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手术成功率较高,但50%以上的膀胱肿瘤患者病情易复发或迁延,严重影响其预后及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多以经尿道电切术来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且术后均给予膀胱药物灌注化疗来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2]。很多药物可用于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其中被临床认可的主要有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但两种灌注药物的疗和不良反应各有千秋[3]。我院将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分别给予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比较分析两种灌注药物对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首次确诊为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42~76岁;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为初发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表浅性膀胱移行上皮癌,肿瘤分期:T137例、T212例及T33例;肿瘤分级:G1级26例、G2级15及G3级11例;肿瘤发生:单发39例,多发13例。电切术后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分别采用丝列霉素(丝列霉素组)或吡柔比星(吡柔比星组)进行膀胱灌注化疗。丝列霉素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42~77岁,肿瘤分期:T118例、T27例及T31例;肿瘤分级:G1级12例、G2级9及G3级5例;肿瘤发生:单发19例,多发7例。吡柔比星组男19例,女7例,年龄41~75岁,肿瘤分期:T119例、T25例及T32例;肿瘤分级:G1级14例、G2级6及G3级6例;肿瘤发生:单发20例,多发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分级以及肿瘤发生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数据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

1.2灌注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肿瘤病灶电切术后均立即进行膀胱药物灌注,术后1周开始规律性膀胱内灌注(女性遇月经期应顺延)。患者膀胱灌注前先常规消毒后行导尿术,注入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灌注液,最后拔除导尿管。丝裂霉素组患者的灌注方案为40mg丝裂霉素+40ml0.9%生理盐水,每0.5小时变换体位1次,取仰、俯、左右侧卧位及坐位,共保留2小时,每周1次,共8次,再每月1次持续至手术后2年;吡柔比星组患者的灌注方案为40mg吡柔比星+40ml5%葡萄糖液,每0.1小时变换体位1次,取仰、俯、左右侧卧位,共保留0.5小时,每周1次,共8次,再每月1次持续至手术后2年。

1.3观察指标

所有入选研究对象于终末无1例退出,随访时间均为2年,两组患者定期膀胱药物灌注后每半年1次给予血常规、尿常规、B超、肝肾功能及膀胱镜检查,并将每次药物灌注后患者出现的全身及局部反应情况记录下来。肿瘤复发:通过每半年复查膀胱镜予以诊断,如发现可疑病变,行活检确诊;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其中局部反应:出现尿道狭窄或化学性膀胱炎(由灌注药物刺激膀胱粘膜所致,主要膀胱刺激症状为尿频、尿急和尿痛,严重化学性炎症时可出现肉眼血尿。全身不良反应:白细胞计数或肝肾功能异常。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t检验,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应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复发率及膀胱肿瘤进展的比较

丝裂霉素组和吡柔比星组患者均于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终末无失访病例。其中丝裂霉素组和吡柔比星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5.38%和11.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65,P=0.685>0.05);丝裂霉素组和吡柔比星组分别有2例和1例由T1期进展为T2期肿瘤(均为复查膀胱镜活检复发并手术证实),进展率分别为7.69%和3.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54,P=0.552>0.05)。见表1。

3.讨论

膀胱癌是临床上泌尿系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4,5]。其中以表浅性膀胱肿瘤所占比例较高,一般经尿道电切癌症后2年手术后复发率相当高,而且有10%左右的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疾病发展成浸润性膀胱癌,并发生远处转移[6]。目前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常用经尿道电切术结合膀胱腔内药物灌注的化疗方法,膀胱药物灌注化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膀胱肿瘤的复发或膀胱肿瘤的进展。目前研究的热点及重点集中在寻找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且价格合理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丝裂霉素(Mitomycin)作为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周期的特点,其不能被粘膜吸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是抑制DNA复制,使DNA解聚,主要在G1期抑制细胞分裂,同时抑制S~G2期细胞的细胞周期转化,最终杀伤肿瘤细胞是通过烷化作用。在对患者膀胱进行丝裂霉素灌注时,使药液在膀胱局部形成高浓度的状态从而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进而杀死肿瘤细胞并防止其复发。有研究发现,丝裂霉素灌注2小时后可达到药物作用峰值,延长留置时间并不能增加抗癌效果,反而增加正常膀胱组织的负担。吡柔比星(Pirarubicin)是半合成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这种化学结构的药物对抗肿瘤活性增高,对患者心脏毒性明显降低,药液活性成分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具有不损害正常脏器,药物半衰期短,肿瘤细胞摄取迅速的临床药理优点。有研究发现,吡柔比星灌注5min后,即可被肿瘤细胞摄取并达到有效浓度,0.5小时后达到峰值,延长留置时间并不能增加抗癌效果,反而可能导致正常膀胱组织吸收灌注药物而增加不良反应。

表浅性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后给予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两种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来预防肿瘤复发及进展的疗效相当。其中吡柔比星以局部不良反应中的肉眼血尿为主,而丝裂霉素以膀胱刺激症状为其主要局部不良反应,但两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因此两者均可作为表浅性膀胱肿瘤术后的化疗灌注药物。

参考文献

[1]罗松涛,王应洪,李绪鲲,等.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693-1695.

[2]李伟,张开颜,陈斌,等.窄带显像膀胱镜引导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降低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5):531-535.

[3]杨剑辉,任雨,张曙伟,等.膀胱灌注无菌透明质酸钠治疗膀胱癌电切术后灌注化疗并发症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1):1802-1803.

[4]刘宁,谢斌,刘世学.等剂量不同浓度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72-73.

[5]范祎,杜军,於裕福.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2773-2775.

[6]卢悦淳,孙健,高春霖,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腹股沟上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定位的效果:与耻骨入路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12):1454-1457.

论文作者:高亚军1,高博文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表浅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论文_高亚军1,高博文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