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两种课程标准的比较_历史与社会论文

“历史与社会”两种课程标准的比较_历史与社会论文

《历史与社会》两个“课程标准”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两个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不少老师来电或来信询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有什么不同?它们是不是同一内容的第一册和第二册或上册和下册?这个问题有必要加以研究。下面谈谈我学习两个课程标准后的体会。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以下称标准一)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韩震教授为主编制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社会》就是根据标准一编写的实验教科书,它正在我省余杭区、北仑区和义乌市进行实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以下称标准二)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朱明光副总编为主编制的。最近出版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就是根据标准二编写的实验教科书。目前,这本教科书尚未正式进入我省实验区。

下面就标准一和标准二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教学和评价建议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基本一致

标准一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性;标准二则指出,《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性。所不同的是,标准一突出了人文性,而标准二则强调综合性。若按课程的综合程度划分,前者属于相关课程,后者属于融合课程。根据标准一编制的课程是“拼盘式”的,而根据标准二编制的课程是“整合式”的,是将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而成的新的综合学科。

二、课程目标表述有异,但实质相同

标准一的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标准二的总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它们的表述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要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

就分类目标来说,标准一有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标准二也有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前者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者则强调了“过程与方法”。事实上,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技能与情感,而且都淡化了知识方面的要求。

三、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基本相同

标准一的内容标准分6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由专项目标(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专项目标不是课程目标的分解,而内容目标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则采取列表方式表述,包括“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两栏。“内容标准”是指令性的要求,是对专项目标的支撑,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活动建议”是指导性的要求,是对实施“内容标准”所做的说明,主要提供“怎么学”和“怎么做”两种建议。这里的“活动”,意义非常广泛,包括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动手活动和动脑活动等。

标准二的内容标准包括3个主题,每个主题由专项目标(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其中,专项目标不是以课程目标的分解形态呈现的,所以在每项目标之后都有序号标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而内容目标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则采取列表方式表述,包括“内容目标”和“教学活动”两栏。“内容目标”是指令性的要求(针对学生),是对专项目标的支撑,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教学活动”是指导性建议(针对教师)是对有关内容的把握提供指导性的规则,主要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两种建议。

这里表述“学什么”,都没有采用编写纲目(罗列知识要点)的标题句式,而是与“做什么”一并呈现,采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它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过程、指向)、行为条件(限制、范围)和表现程度(内容)。如“民主政治的涵义”可表述为“讨论(行为动词)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程度)”。

四、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教科书框架结构不同

标准一的设计思路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点,以公民教育为依据,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建构。

本课程的内容有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两大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在内容标准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分设三个学习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学习主题构成。同时,还设置了“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学习的具体要求。

根据上述思路,上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

七年级: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八年级: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中国近代社会与历史。

九年级:世界历史与文化;人类的机遇与挑战。

标准二的设计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呈“工”字形框架。其中,七年级讲述“社会现在是什么样子”,以对具体的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为主轴;八年级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子”,以反映社会发展史实的整合为主轴;九年级讲述“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为主轴。

根据上述思路,人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

七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

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线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人类进入当代社会为时空背景,采取主题整合的方式,选择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和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五、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大同小异

关于教学建议。标准一和标准二都要求教师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民主的教学观和发展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体现和落实课程标准,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新因素、新情况的生成,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所不同的是,标准二强调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

关于评价建议。标准一和标准二都强调应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综合素质(既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社会探究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但两者评价的重点不同,标准一主要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社会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标准二则侧重评价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两个“课程标准”,都是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大变革的文科综合课程。但两者相比,标准二似乎更直观、生动、有趣,适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它的综合性强,更具有超前性、发展性的特点。上面讲的看法很不成熟,供老师们学习标准时参考。

标签:;  ;  ;  

“历史与社会”两种课程标准的比较_历史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