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状_欧盟成员国论文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状_欧盟成员国论文

中国和欧盟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欧盟论文,现状论文,关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终于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联盟。1992年2月,欧共体各国签署《马约》。1993年,12个成员国先后以议会表决或全民公决的方式批准了欧洲联盟条约。条约规定,欧盟成员国将逐步实现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统一,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进行司法和警务合作。1993年11月1日,条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欧洲共同体过渡到欧洲联盟,即标志着欧洲联盟的诞生。

欧盟中的15个成员均是世界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欧盟的产生是欧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组织与管理的最新成就,对欧洲乃至对全球都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前身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已引起了北美、南美、亚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的模仿。

(一)

长期以来,中国与欧盟各国都致力于世界和平,特别是在冷战时期双方都反对两霸扩军备战、主宰世界,冷战结束后,双方主张世界向多极化发展,都希望扩大双边合作和加强经贸关系。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与欧盟关系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大致可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1964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58年建立时,中国与共同体分属两个敌对的阵营,意识形态尖锐对立。共同体多数成员国以美国之命是从,对中国采取封锁、狐立政策,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欧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相距遥远,双方均无发展经贸关系的强烈愿望。

第二阶段(1964-80年代末期):1964年中法建交是中国与西欧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与欧洲共同体各国的关系才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70年至1979年,中国先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1975年5月8日,中国同欧洲共同体达成建交协议。同年9月,中国在布鲁塞尔设立了驻欧共同体使团。1983年11月1日,中国又同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了关系,从而实现了与欧共体的全面建交。1988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在华设立了代表团。

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市场所显示出的巨大诱惑力,促使中国与欧共体的关系全面发展。中国与欧共体及各成员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双方各种人员频繁往来,大大推动了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的发展。政治关系的发展带动了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贸易额逐年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双方先后签定了纺织品协定、能源合作协定、贸易和经济协定等,合作项目扩大到工矿、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环保等七个领域。

第三阶段(1989-1990年):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欧共体以此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采取了一系列恶化双边关系的行动。6月5日,欧共体单方面中止正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国——欧共体混合委员会会议,取消了同中国经贸部长的会晤。6月27日,欧共体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对中国实行“制裁措施”,冻结了高级往来。至此,双边关系基本中止。1990年双边贸易减少到137.4亿美元。

第四阶段(1990年—):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为打破僵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双边关系逐渐一步一步得以恢复,并出现了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势头。下面几个有影响的事件正反映了这个阶段的发展脉络。

——1990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外长会晤了欧共体“三驾马车”外长。10月22日,欧共体卢森堡外长会议做出决定,立即取消1989年6月以后对中国实行的制裁,恢复同中国的正常关系。

——1991年4月,欧共体代表团访华,与中国签署能源合作计划。7月,欧共体决定恢复高级领导人互访。9月,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访华,万里委员长和李鹏总理分别会见了他们。10月,欧共体执委会副主席安德里森来华参加欧共体与中国的混合委员会会议,李鹏总理会见并宴请了他们。双方高级领导人的会晤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发展,经贸关系也随之恢复和发展。

——1992年2月,欧共体里斯本外长会议发表声明,表示希望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合作。3月,钱其琛国务委员兼外长访问欧共体执委会,与安德里森副主席会谈并会见德洛尔主席。6月,李鹏总理在出席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期间,与德洛尔主席进行了交谈。至此,双方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这一年,中国再次派出大型采购团,签订了23亿美元的合同。当年双方贸易额达174.14亿美元。同时,欧共体还决定恢复中国的发展援助受援国地位,给中国900多万埃居(欧洲货币单位)的发展援助。

——1993年4月,中国经贸部长吴仪参加中国—欧共体混合委员会会议,双方就进一步开展合作进行了广泛协商。欧共体承诺为1993年双方科技合作项目投资1300万埃居,并答应将奶类等6个项目提交审批,涉及援助金额2000-2500万埃居。当年双方贸易额为26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49.9%。

——1994年2月,欧盟委员会负责经贸事务的委员布里坦一行来华出席中国和欧盟第十三次经贸混合委员会及第八次部长级会晤。5月,轮任欧盟主席国希腊外长代表欧盟将欧盟与中国加强政治对话协议的欧方文本递交中国驻希腊大使,要求中国政府加以确认。6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复函李鹏总理,表明支持中国复关的立场。国家主席江泽民接受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新任团长魏根深大使递交的委任书。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分别会见魏根深大使。年底,欧盟决定最终取消不同中国进行国家间首脑互访和军事往来的最后两条限制性措施。1994年,中国和欧盟成员国的高层领导人互访势头强劲,超过历年水平,政治对话不断加强。

——1995年7月5日在中欧关系建立20周年之际,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对华新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关系和开展合作等。这标志着中国与欧盟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二)

中国与欧盟的历史发展已证明,欧盟是可以合作的伙伴。中国和欧盟发展关系有利因素很多,从政治角度看,双方只存在看法上的差异,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欧盟对中国并不构成威胁,中国更不会威胁欧盟。双方发展关系,只会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从战略角度看,中国和欧盟都不愿看到两极控制世界,也不愿看到一极独霸世界。双方都致力于世界的多极化。双方加强合作,更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和欧盟双边合作的最主要领域是经贸关系。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17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力量显著增强,已经不再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而是一个现实的大市场。从整体上说,中国目前出口的商品基本上属于加工产品或半成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原材料。而欧盟则是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有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出口产品多是电子、航空等高科技产品,属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甚至欧盟的某些夕阳工业或衰退产业也正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欧盟成员国的经济近几年处于衰退和不景气状态,生产力相对过剩、就业减少、失业人数居高不下,产品竞争力相对下降,需要国外市场。而中国需要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总之,中国与欧盟各有优势,互有需要,经济互补性强,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受益。鉴于中国与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技术结构不同,双方完全可以建立起一种互为补充,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科技文化合作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顺利发展。发展双边关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应以互相谅解的精神平等协商,从长计议,妥善解决。

欧盟的经贸战略正转向亚洲,其目标之一正是缩小在直接投资上与美日的差距并积极参与中国新兴产业的开发。欧盟应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财政援助,优惠商业信贷等多种形式,为双方在重大项目上的合作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同时也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向欧盟出口提供便利。

当然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的关系发展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倘若处理不当,势必影响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全面深入地发展。但是,只要双方认真坚持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中国和欧盟的关系就会建立在更加坚实、稳固的基础之上。

标签:;  ;  ;  ;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状_欧盟成员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