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命题,发掘史料,创新史论,借鉴史观,优化备考——2014年浙江文综高考历史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论论文,史料论文,浙江论文,命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注命题的总体印象 六年来浙江的历史高考命题队伍基本稳定,基本上紧扣考试说明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实际的试卷结构(题型、题量)与参考样卷基本吻合,充分体现了样卷的指导价值。并且纠正了去年过度的玩弄文字游戏、题干信息迷惑过大的弊端,做起来应该比较顺手,易错题主要为第12、13、21、23题,还可以利用开放题来掌控难度系数,因而历史平均分在所有学科里,算得上难度系数控制比较稳妥的。同时,中外历史权重大体平稳,笔者统计如下:中国史:世界史,2009年66:34、2010年64:36、2011年64:36、2012年61:39、2013年为59:41,今年为60:40。由此,总体显现平实的态势,预示了平稳之下有突破、成型之中有期待,借鉴之中有创新的态势。 二、试题以史料的发掘来呈现情境 发掘史料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根据六年来的经验,如古今中外思想史演进中的孔子、老子、明末清初思想家以及古希腊的思想家等许多考点还是反复出现,但都通过发掘不同史料来变换角度,求得常考常新,例如内阁、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戴维营协议等。同时,立足于加强历史概念的考查,例如第13题对于“China”的解读;第15题对于“求富”、“自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民生主义”的领会;第18题关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全面抗战时期的把握;第20题《英汉辞典》对“bus”的解释;第22题对纳赛尔、戴维营协议、不结盟运动的认识等。对记忆的要求很高,不能盲目猜题押题。 时政热点情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许多考题含有浓重的时代色彩,2014年是蒸汽机车正式运行200周年,围绕“铁路”史料,情境是张之洞的经济思想。第15题反映了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第39题聚焦了中法建交50周年的热点,蕴含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中法文明交往问题,试题设问涉及的知识点是新中国外交、世界政治格局(中法建交)法国文学、拿破仑等。在此最关键的是在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立足创新,自觉参与社会改革、追求民主共和、主张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地方(乡土)史料容量扩大:由于大量新元素的注入,譬如各个省区地方(乡土)历史的分量显著增多,分值日益增大,从而给予高考命题人员更大的运作余地。2013年第38题材料一围绕历史上江南经济的变化切入。还有自选的遗产模块材料二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为情境,要求回答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可谓巧妙、平实。今年考题触及了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考核要求,如第14题的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让考生认识了古代纷繁的方志史料。第38题的戚继光抗倭素材,借助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义乌兵保家卫国,既有灵活度又不失亲近感,并受到了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熏陶。 致力于人性化设计:近年来的高考历史命题通过引入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视角,试题越来越趋向开放。同时,选择题新颖鲜活,主观题的材料语言表述简约朴素,不仅篇幅简短而且少有阅读障碍,基本上三则材料500字左右,而今年第38题降为两则材料只有320多字,而且材料二极其简短。加之问题的时空跨度也在缩小,况且前面小题相对容易,难度分布呈现梯度由浅入深,如此有助于舒缓考生的心理负荷,也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从中彰显了对考生人文关怀的良苦用心,更利于发挥正常水准。我们还注意到,跟省抽样卷一样,用“您”字来提问十分亲切。 三、从命题史论的创新来分析考生答题能力的提升 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据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骋……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随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显然,历史想象必须依托历史事实,拿出证据来说话,史由证来,孤证不立。 2014年浙江文综卷考查了理解试题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的考核目标。第15题引用了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的话:“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出自于洋务派张之洞,他积极提倡修筑铁路,试图“求富”、“自强”。再有根据第16题的两幅图片,从甲图到乙图表明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同样的第17题中,要求指出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的是世界文明之演进,旨在以图证史,颇有寓意。 该套试题反映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考核目标,今年第18题中《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依据史实判断上述这些情形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第19题中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史实。第21题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两道主观大题设计依然如故,视野开阔,学以致用,从2012年第39题(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到2013年第39题(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再到2014年第38题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第39题的中法两国文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继续了探索必修与选修整合的新路子,在主观题中实现了选修ⅠA两个模块与必修模块的有机渗透,在全国独树一帜。另外,命题者特别在历史转型节点上下工夫,去年的第39题聚焦了1750-1850年这一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第(1)小问: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今年的39题,第(3)小问:评价拿破仑,请问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自主选择三种观点展开辨析。与去年一致,检测了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进而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只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理有据、自圆其说,选择任意观点均可得分。参考答案如下: 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四、从试题史观的借鉴来分析高考走向 高考历史考纲中要求,通过调动和运用知识来辨别历史事实,做出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这就依赖于史观的引领和导向。 最近六年来,浙江历史考题一如既往的青睐博大精深的文化交流和制度创新这两大主题,展现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今年又作了进一步的挖掘与探究。2012年第38题围绕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主线展开。今年第38题以学者黄仁宇从1587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要求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进而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最后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从而吻合了弘扬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意志,强化了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为当下的中国改革提供借鉴。 自从2009年第38题的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开始,以全新史观面貌的呈现受到了各界的好评。2012第39题与辛亥革命100周年相关,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集中囊括了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并突破了以往传统的革命史观的成就看法,肯定了英国光荣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以较少的社会代价实现了政权更迭的进步意义,并突出了“中华民国”作为亚洲第一共和国的国际地位。2013年第38题就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对于江南经济的关注别开生面。2013年第39题,针对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利用全新史观另辟蹊径,获得了别有洞天的感受。 在今年的考题中,与社会史观密切相关的有,第16题的从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到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表明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第17题20世纪初某报截图作为出版业、广告业、婚姻礼俗之变迁的史料。第20题关于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的排列顺序等。 2013年第39题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了当今的生态史观和环保理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 五、基于命题史料、史观、史论优化带来的思考与展望 从史料的角度来看,作为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的浙江,如何发掘更为亲近和巧妙的浙江地方素材,体现课程的地方化,更多展示地方风味值得我们深入研讨。2011年历史命题中几道取自于乡土史料加工,令人耳目一新。此外,我们还注意到,2013浙江的历史高考卷刻意回避了所谓的时政热点,以至于中国或者世界重大周年事件都回避得一干二净,这些正是对“猜题押题”的当头棒喝。然而,今年猜中了很多热点,例如周年纪念的就有不少进入法眼。 从史观的角度来看,在浙江历史高考卷中,必修与选修模块的界限得到打通,如2011年第39题第(2)小题“美苏冷战”在必修Ⅰ政治史和选修ⅠA的战争模块都有涵盖。而2012年的两道大题都涉及必修与选修的人物模块,第38题涵盖了孔子、亚里士多德;第39题渗透了孙中山、华盛顿等人物。开放式主观题是山东和北京探索了几年已经比较成熟的题型。譬如2013年浙江历史卷第39题第(3)小问“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让人眼前一亮。再比如今年的第23题是读图题,针对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1946年的联合国、1949年的北约、1967年的欧共体的读图能力的考查,具有相当的思维考量力度。不过,有的师生往往投机取巧,拼命揣摩往年的传统题型,以至于熟悉了套路按图索骥。再有39题第(3)小问,如选了第二个观点,其实抄材料的得分也不会太低。 从史论的角度来看,近年的高考历史命题虽以历史课本为依托,以历史的主干知识为载体,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不局限于教材的直接表述,通过引入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视角,根据新问题、新情境进行重构。今年第15题的洋务运动、第38题的戚继光抗击倭寇、戴高乐、中法1964年建交等在教科书中语焉不详,但提供了材料来设计问题。2013卷选择题的第22、23题过于概括拔高,有些过于拐弯抹角而很难界定。显而易见,今年的题目比去年灵活,今年有歧义的选择题不像去年多了,选择题得分应当比去年高些。同时,每年都凸显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考查,基本定位在第13题。不言而喻,类似的高考试题不乏历史固有的厚重、宽阔与睿智。 概而言之,浙江文综历史命题在学术性和考查目标上不断发力,稳扎稳打,屡有借鉴和创新。例如今年第39题第(2)问,要求回答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次,在过程方法和历史学科能力上有新的尝试,第38题的引言导语中,强调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非常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与前几年相比,在各部分考查内容分值比例上的不断变化,不可形成思维定势。以往几年由于当代史分值过少被人诟病为厚古薄今,笔者统计09卷的中国现代史为6%、10卷为4%、11卷为8%、12卷为4%。13卷竟然为0%。2013年中外古代近代史与现代史的比例为88:12。但现代史今年一反常态达到30多分,甚至包括在第39题的前两个小题。今年的第15、16、17、20、21以及第38题第2问(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一扫往年经济史的弱势地位。一般战争模块分值偏少,几乎集中在第22题,几年下来从一战到二战阶段少有涉及,但中东问题却反复出现;而且人物模块与必修在主观题中渗透,在第39题中有显著体现。还有往年在中外近代史前期着力较多,尤其是16-19世纪的世界史和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史分量举足轻重,但今年的中国近代史内容着墨不多,大约仅仅18分。此外,许多考点还是反复出现,例如内阁、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戴维营协议等。显然题目考得很细,对记忆的要求很高,不能盲目猜题押题。 综上所述,2014年的高考试卷微观上吻合和体现了2014年考试说明以及样卷的要求。不可讳言,精心研究高考题型和知识点,学生进行长期的题海战术,高强度模拟磨炼是一些“高考牛校”共同的应试“绝招”。期待进一步发挥高考引领教学的正能量,在命题和备考中更给力。 笔者认为,目前我省不少考生的复习备考还存在如下明显不足:有关史学理论与方法还不够重视;古代史与人物模块遗忘较多,得分不大理想;程序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比较薄弱;时空条件限制不清晰,读图能力差强人意;答题把握不到位;对于浙江高考真题的研究还不到位等现状。为了依托高考新动向、针对考点新变化、瞄准试题新亮点,笔者建议: 1.正本清源,注重书本基础知识的落实,加强对于标题、课前提示、正文史实、图片信息、知识链接等的解读,熟悉书本,加大自主阅读力度; 2.纲举目张,专门罗列重要历史概念的解读,并梳理大事年表,关注周年大事; 3.对症下药,做好试题讲评环节,力求答题准确规范,尤其是提高开放性主观题的熟练程度,确保答题的规范; 4.登高望远,追踪学术动态,适当介绍史学名家名作,及时更新历史知识和观念; 5.有的放矢,继续强化各地高考真题熟悉程度; 6.锦上添花,强化ⅠB的训练与辅导,责任到人并关注重点对象,寻求总分增长点等。注重命题,挖掘史料,创新历史理论,借鉴历史观,优化考试准备--2014年浙江文宗高考史分析_史观论文
注重命题,挖掘史料,创新历史理论,借鉴历史观,优化考试准备--2014年浙江文宗高考史分析_史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