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表教学设计_电压表论文

“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压表论文,教学设计论文,电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汤在武(执教)尹启洋(点评)

设计意图

“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是苏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课设计着重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展开教学,对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类比”和“对比”等方法研究。此外,本节课利用“问题串”让学生主动建构、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水流的类比了解电压的概念,知道电压的单位,知道身边常见的电压值。

2.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3.感受“类比法”和“对比法”等方法研究。

4.通过实验及其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电压概念的形成及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电压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演示:如图1闭合开关,学生观察现象。

图1

问题1: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有电流通过小灯泡)

问题2:电路中为什么会形成电流?

二、问题新授

1.电压

(课件展示)学生先观察水流图中水位的高低,再打开阀门,观察现象。

问题3:水轮机为什么会转起来,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水管两边的水面高度不一样,即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冲动水轮机转动,所以当水流停止时则水轮机停止转动。)

问题4:怎样才能使水轮机持续转动呢?

(学生讨论得出:要使水轮机持续转动,需要有持续的水流冲动它,就必须有抽水机保持水管两边有水压。)

图2

图3

电路展示,与水路类比:电流相当于水流,电压相当于水压,电源相当于抽水机,电源的作用就是维持正负极间有一定的电压。

小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设置

2.电压用字母U表示,国际单位:伏特(V)

介绍电源之父:伏特(伏打)。伏特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善于思考、喜欢探求,勇于实践的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电学实验,他读了很多电学的书,他的实验超出了当时已知的一切电学知识。1800年3月20日他宣布发明了伏打电池,这一神奇发明,对电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伏特被称为“电源之父”。后人为纪念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把电压的单位规定为伏特。

常用单位还有kV、mV,1 kV=1000 V,1 V=1000 mV。

3.身边常见的电压值

(多媒体展示):一节干电池:1.5 V,一节蓄电池:2V,照明电路: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问题5:你还想知道其他的电压值吗?

(图片投影)产生闪电时的电压:,大型发电机:,电鳐能产生200伏特以上的电压。电鳗能随意发出电压高达650伏特。

4.认识电压表

问题6:既然电压有大小,怎样才能知道电路两端的电压大小呢?(电压表)

问题7:你能辨别电流表和电压表吗?

问题8:回忆电流表,观察电压表你发现了什么?(外观,接线柱,量程和分度值)

问题9:你会读数吗?(练习电压表的读数)

问题10:对于电压表,你还想了解什么?(如何使用)

5.正确使用电压表

问题11:结合电流表使用方法思考:电压表使用注意什么?(阅读、自学说明书)

a.调零。

b.电压表并联在带测电路的两端,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c.被测电压大小不能超过量程(试触)。

6.实验探秘: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各元件两端的电压,比一比哪个小组测得的电压值多?

图4

问题12:电压表、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

三、归纳总结

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物理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有哪些新的感受?还有哪些新的问题?

专家点评 整体感觉汤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学习情景和氛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激发兴趣,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整堂课学生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主动探求,整堂课始终围绕三维目标展开,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汤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想方设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参与探究、思考交流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同时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2.以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巧用类比揭示概念

以往,我们的教学大多是将知识直接向学生呈现,没有创设情境,没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汤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小灯泡发光与不发光实验现象,激活学生思维,采用投石问路的方法,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电路中为什么会形成电流”?从而引入课题,我感到汤老师问题设置有层次性,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是被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一步一步向预设目标前进,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引入电压概念时,汤老师巧妙采用与水流的类比,通过水压是管中形成水流的原因,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比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种类比方法为电压的教学提供了形象化的支持。

3.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这也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汤老师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先让学生交流常见的电源电压,用多媒体展示身边常见的电压值。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汤老师又提出:“你还想知道其他电压值吗?”介绍了闪电的电压和大型发电机组的电压。同时又介绍了海洋里的电武器—电鳐,能产生200伏特以上的电压;淡水鱼类中放电能力最强的电鳗。汤老师采用提供情景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同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和品德教育。如:实验室电压及家庭电路电压为220V,不要用手随便触摸插座内部;介绍伏打的生平事迹等等。

4.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汤老师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同时汤老师能及时点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5.注重教法,关注学法

本节课汤老师不仅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训练、技能迁移、比较、分析等方法,而且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有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小结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汤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我认为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汤老师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各元件两端的电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电压表,为下节课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打下埋伏。

6.问题设置科学有效

汤老师在本节课中一共设计了12个问题,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这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有效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我想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

教学建议

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应对实验进行一些拓展,可让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电压表的指针反向偏转是什么原因?电压表的指针偏转幅度小是什么原因?电压表的指针偏转幅度大又是什么原因?电源改用三节电池应怎么办等?

标签:;  

电压表教学设计_电压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