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期刊现象的辩证思考——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主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期刊论文,要目论文,中文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核心期刊现象”主要表现
核心期刊的概念源于布拉德福定律的衍生,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有关核心期刊及 其评价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对核心期刊的这种“热潮”,已发展为一种“核心期刊 现象”。之所以称其为核心期刊现象,一是由于评价机制的松散,评价标准不一,国家 没有严格的管理和统一的规范,产生核心期刊异化、泛化现象。二是由于核心期刊应用 范围的扩大和使用上的偏差,引发了过多的对核心期刊的“关注”,褒贬均有,褒者认 为其评选标准有较强的科学性,贬者则认为评选标准缺乏全面性,有误导之嫌等等。予 以肯定和质疑的主要有:
其一,应该肯定核心期刊评选方式是科学的、进步的,尤其以核心期刊名录为尺度来 判断研究成果学术价值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核心期刊的筛选和认定不 仅是社会、教育、科学、出版发展所需,而且时不可待。由于其筛选方法的科学性、进 步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承认其筛选结果的正确性[1]。
其二,争取跻身“核心期刊”之列,争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如今已经成为学术 刊物和论文作者的普遍愿望。仅这一点就充分说明,社会对核心期刊遴选及其作为评价 尺度是认可的,说明了遴选活动的成功。其积极意义是:增加了一种对学术期刊评价的 依据,为学术论文的评价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工具,有助于促使作者提高论文质量[2]。
其三,我国存在多个选定核心期刊及其来源刊的组织或机构,较有影响的有: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社 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等等。由于存在多家核心期刊“生产厂”,且研制规范 不一,筛选结果差异很大,导致了期刊市场的混乱。
其四,出现了核心期刊标榜现象。期刊界(更确切地说是办刊人)视能否跻身核心期刊 为期刊的生存与荣辱,因此,办刊人不惜调整办刊宗旨,重设栏目内容,向核心期刊指 标靠拢等现象产生,也难免有些非正常现象,期刊造假有所抬头。
其五,头衔过多过滥和规范非规范标榜现象。有人统计我国期刊有30多种期刊头衔[3] 。还有假核心期刊,有的期刊从未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表中出现,却 在自家期刊封面上标注“中文核心期刊”;还存在前一版曾入选,但后一版未入选仍标 着“核心期刊”[4]。
其六,由于职能部门介入核心期刊,导致了核心期刊绝对化,用一个标准对待核心期 刊。在评定职称和评奖时,凡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均为一个赋分值,掩盖了它们之 间的差异性存在。期刊管理部门以此对期刊和期刊编辑人员考核评优,人事部门以此作 为晋升职称的指标,科研管理部门以此对论文评奖等等。
其七,研究者工作量计算与期刊评估的作用凸显,而图书情报部门的作用倒显得相对 弱化。
2 造成“核心期刊现象”的主要原因
其一,新闻出版总署对传统期刊级别的否定,使原先人们依据期刊级别来判定论文水 平这一简单操作方法被抛弃。失去了标尺,要评价论文优劣就失去了依据,原因是评委 不可能是全才,甚至不是专业权威,对论文质量高低发表意见为难。另外,评委们也不 可能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于是迫切另寻标尺,除参照核心期刊表别无他选。
其二,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并连续出版了四 版。相继我国又出现了一些研制核心期刊机构或组织,因此产生了各取所需现象,评价 核心期刊有失公允也在所难免。笔者查阅了一些评价核心期刊的文章,从事期刊编辑的 作者居多,个别其他作者的质疑不能排除另有他意。
其三,核心期刊应用中的偏差,使核心期刊异化、泛化,导致学术浮躁,是各级职能 部门推波助澜的结果。
其四,核心期刊本身与刊载文章的关系出现了本末倒置。本来获得核心期刊是因为刊 载了较多高水平文章,即刊物刊载的文章水平决定了刊物的水平。现时情况是文章水平 高低要看是否刊发于核心期刊,即刊物水平决定了文章水平。由此对普及性、趣味性、 消遣性刊物列入核心期刊表,产生对核心期刊学术水平的质疑。
3 对“核心期刊现象”的辩证思考
3.1 核心期刊理论并未过时
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虽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真正较系统和形成规模的研究是在8 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后。现在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 了很大发展,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其中理论性的研究论文超过400篇,对专门学科进行 核心期刊评价的研究成果也不在少数,其中有些已经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 科研管理部门产生了较大影响[5]。到目前《总览》已连续出版了四版,第一版对核心 期刊的界定为: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 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6]。 第四版界定为: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 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7]。从1992年到200 4年十几年的时间,对核心期刊的界定其主旨和内涵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更加严谨,与 其评价指标更相一致。就此笔者查阅了检索到的近年有关报刊上核心期刊的评价与研究 成果121篇,对核心期刊的界定也无根本的和大的差别,一个可喜的现象是研究核心期 刊和关注核心期刊的成果逐年增多。时至今日核心期刊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利用范 围得到了扩展,证明社会上对核心期刊有较强的需求。尽管有人认为核心期刊遴选“弊 大于利”,应走向终结[8],但就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言,只要期刊市场不会终 结,核心期刊亦不可能终结。核心期刊理论必然与之相应而不断发展与完善。
3.2 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有悖筛选核心期刊之初衷
从核心期刊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核心期刊最初被用来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 中的分布规律,后来逐步发展到揭示学科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分布规律。20世纪90 年代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中文核心期刊表的初衷,可以肯定地讲一是以便于图书馆对期 刊有选择地收藏与剔除和有计划地管理与开发利用,二是便于读者从期刊海洋中寻找他 们所需要的信息。《总览》2004年版对核心期刊的作用做了补充,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 究成果的参考工具,可以作为读者投稿的参考工具,可以为文献数据库选择来源期刊提 供参考依据[9]。这里所强调的仍是“参考”作用,非“标准”作用。目前对核心期刊 的作用被夸大了,用于人事部门,评聘职称要求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量化计分只看核心期刊头衔,不审查论文本身质量。用于科研管理部门评奖,要看成 果是否刊发于核心期刊。这些规定本来并无太大的不当之处,但一下子把核心期刊的身 价大大地提高了,由此带来了期刊作用的扩大化,于是乎,核心期刊异化、泛化现象愈 加严重,对核心期刊筛选结果批评质疑声也逐渐增多。《总览》第一版出版后质疑有这 么多吗?为什么从第一版到第四版核心期刊研究日益规范并不断完善之时,却出现了反 常现象,是评价指标自身的原因吗?不然,起码不尽然。究其原因还是其作用被夸大和 被绝对化的结果。
3.3 求全核心期刊,不利于期刊的健康发展
由于核心期刊作用的被强化,人们越发关注核心期刊。对核心期刊的质疑不断,归纳 起来大致有:①认为核心期刊功能有限,其存在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值得怀疑[10];②核 心期刊生产方式、功能作用、导向存在误区,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11];③核心期刊筛 选与利用存在错位,带来期刊所载论文质量认定中的不真实性[12];④研究和评价核心 期刊的“权威部门”过多,存在重复和浪费,评价结果权威性不高[13];⑤核心期刊研 制存在诸多局限性[14]。还有的认为,由于核心期刊的“马太效应”,严重的浪费了学 术资源,严重干扰了期刊出版界的有序竞争,使核心期刊“贵族化”。更有甚者认为核 心期刊的存在“弊大于利”等等。对上述问题应辩证地、客观地分析,冷静地去思考, 究其根本原因,有多少能归咎于核心期刊或核心期刊研制者本身呢?核心期刊的存在并 圈定出来,对我国期刊市场乃至期刊的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对有些现象我们 应客观地对待和辩证地认识和思考。
第一,核心期刊现象中,有些问题的存在属社会现象,应把核心期刊现象放到社会大 背景下分析。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期刊市场的繁荣,期刊量激 增与人们渴求信息获得方式简便易行产生矛盾,核心期刊表的产生适应了新的信息环境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是自然的。经过十 几年的发展,核心期刊的使用范围扩展到了其他部门,是社会有这种需求的表征。在使 用时出现了核心期刊绝对化现象,如前述评定职称或科研评奖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 章没有区分度等。不能因使用核心期刊带来的有失公允而质疑核心期刊评价效用,此不 客观。另外,对某刊可能采用了非正常手段提高了评价指标中的量化积分,而挤进了核 心期刊,也不应全是评价自身出了问题,应当谴责不择手段者。如同产生了腐败分子不 能责怪社会主义制度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核心期刊属客观存在现象。最早揭示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的英国著名文献学家 布拉德福,经大量的统计研究发现,一定时期内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 。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用文献引文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布氏定律,“核心期刊 ”的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他们是在统计大量期刊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的期刊集中与离散 规律和引文集中定律。我国引用核心期刊的概念,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 行筛选,是我国期刊市场发展中的阶段产物。事实上,不论筛选与否,核心期刊是客观 存在的,只是由于人为圈定核心区范围而存在核心期刊数量上的多寡之分。
第三,核心期刊中存在差异是其必然,符合事物客观法则。世间万物无不存在差异性 ,核心期刊同样如此。进入核心期刊表的诸期刊之间存在差异,核心期刊本身论文之间 仍存在差异。以《总览》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表为例,第一版进入核心期刊表的 29种,第二版为20种,第三版为17种,第四版为17种,其中有继承性的15种,动态的14 种,且这些变化之中,排序的位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核心期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 种变化正是核心期刊差异性的客观反映。第四版中,排在第一位的《中国图书馆学报》 与排在最后的《现代情报》,虽都属核心期刊,但它们的学术含金量和内在质量能等同 吗?有人质疑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也有质量不高的,非核心期刊也有高质量的论文,这 也是客观现实,但只是这种相比较方法有些偏颇。笔者曾就此走访过不同学科的专家学 者,对上述情况均不否认,但当让其对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作总体评价时,一致认为 还是核心期刊优于非核心期刊。在评价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时切不可以长比短,况且 不论用什么方法筛选核心期刊,误差也是难免的。我国目前多个期刊评价组织或机构, 之所以选定的期刊有很大差别,除了评价指导思想和方法不同外,期刊的差异性起着重 要作用。
第四,评价的滞后性与使用的现实性属无法改变的现象。以《总览》为例,研制核心 期刊,一般是选择前两年至前五年的期刊为统计源,加上发文的时滞,导致了确定“身 份”滞后,从而带来了享受“待遇”的滞后。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客观问题。核心期刊做 不到即时筛选,那么必然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即对某一期刊而言,前一版未被选 入核心期刊,这一版则成了核心期刊,统计的是该刊前几年的指标数据,属前人创下的 ,可核心期刊标注则从新选定时加标识,前人的论文不论是评奖还是评职称均未享受核 心期刊应有的待遇。这亦不属研制核心期刊本身的问题,当把它视为正常而平和地对待 之。
第五,产生多个核心期刊评价机构或组织,且筛选结果差异很大,此是我国核心期刊 研制工作初期阶段的反映。如前述我国存在多个选定核心期刊及其来源刊的组织或机构 ,期刊头衔30种之多,是评价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管理和统一的规范所致。如同信息技 术领域,最初大家都在开发软件,使用者想在一台终端机上获得多个信息源很难,这就 必须研制统一的相关技术标准,制作互为兼容的信息平台才能满足使用要求。核心期刊 亦会如此,经过初期阶段后,必然走向统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家自然要加大宏观管 理力度,强化制定和推行相关标准或规范。
第六,对核心期刊现象应正面引导。核心期刊的研制是社会的需求,是我国期刊市场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对于核心期刊评价一定要客观,多作积极宣传与引导,质疑或批评 是应当的,但要分清哪些是研制本身的问题,那些因素属社会现象,切忌全盘否定,一 棍子打死,这是期刊人不愿意看到的,也做不到。
4 结语
核心期刊得到广泛应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需求现象,一些职能部门以核心期 刊表为参考,也说明对核心期刊的质量是认可的,对研制核心期刊是欢迎的。比如,河 北省高校今年评定职称,明确以《总览》选定的核心期刊表为依据,证明其具有一定的 影响力和权威性。核心期刊的研制是一个不断探求的过程,我国处于核心期刊研制的初 级阶段,有些不尽完善在所难免。核心期刊之所以成为焦点而产生核心期刊现象,主要 源于夸大了它的作用和扭曲了的学术评价现象,源于它的“成与败”牵动着方方面面太 多的“得与失”。面对核心期刊所处的生存环境,面对期刊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我们应 该深思:①研制核心期刊表有没有必要。如果我国期刊仍徘徊在文革前的500种左右, 研制核心期刊表没有意义。2002年期刊种数增至9029种[14],筛选核心期刊则十分必要 。②我国期刊大多数创办时间较短,与国际期刊差距较大,引入核心期刊理论,加速期 刊规范化和与国际接轨进程,则意义重大。③应当鼓励和培育核心期刊的“马太效应” ,因为马太效应的核心是成功导致成功,更多的期刊获得成功岂不为期刊盛事。核心期 刊现象也给我们许多启示,一是核心期刊测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二是我 们肯定核心期刊研制对我国学术规范化的推动作用,反对滥用和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 三是反映出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学术评价缺陷。至于核心期刊被有关职能部门在使用上过 于形式化、教条化,使它原本的功能被无限夸大的现象,我们不该责怪核心期刊本身, 也不该全归咎于核心期刊的研制,此恰恰是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缺位所致。
收稿日期:2005-03-10
标签: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