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里对西方近代军事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代论文,里对论文,贡献论文,马基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军事史的角度看,马基雅维里(下称马氏)是一位对欧洲近代军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军事组织方面,他从实现意大利政治统一的最高目标出发,进行了创建近代国民自卫军的军事改革尝试;在军事学方面,他不仅撰写了被恩格斯称之为西方第一部“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战争的艺术》〔1〕,而且还对军队建设、 战略战术以及战争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马氏的军事改革与军事思想所显示出来的鲜明的近代特征,对欧洲近代军队的组建和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 创建西方近代国民军的先驱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意大利政治统一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然而对国家统一至关重要的军事制度,在意大利却仍然停留在雇佣军制度上。雇佣军的腐化堕落不仅有害于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意大利各邦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意大利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著作家”——马基雅维里,首次在西欧历史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建近代国民自卫军(又称国民军)的改革尝试。
马氏之所以要致力于创建国民自卫军的事业,一是基于他对雇佣军制度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之深刻认识。14世纪以前,意大利各城市进行战争主要依赖于自己组织的民兵和本城的爵士,然而,从14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军事势力,即雇佣兵(又称授产士兵)。1309年,法王亨利七世率军远征意大利,开始使用整连整营的训练有素的雇佣军队。随即意大利各个城市纷纷使用雇佣兵,不久,这种具有职业兵性质的雇佣兵便几乎完全代替了意大利各城市原有的公民义务兵。意大利各城市使用的雇佣军,初期主要由德国的长矛兵、瑞士的长枪兵和英法两国的冒险家组成,直到后期才有意大利人补充进来〔2〕。 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使用雇佣兵顺应了意大利各城市间经常发生战争之需要,一些雇佣军也曾在反对封建主保卫城市自由的战争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从意大利民族解放和统一的高度看,雇佣军不仅丝毫无助于意大利的民族统一和解放,而且还会妨碍意大利的统一与安全。国家的统一与安全在马氏眼中被视为国家的最高利益,既然雇佣军对它构成了威胁,那么,就有必要废除这种危害“国家利益”的军事制度。二是基于他对外国援军无助于一个国家的攻防之认识。佛罗伦萨为了对付其宿敌比萨,曾多次向法国、瑞士求援进攻比萨,但没有一次取得成功。如1500年,佛罗伦萨用法王路易十二派来的援军一万人试图夺回失去的比萨,由于这支军队只听命于法王,根本不按佛罗伦萨的指挥棒转,结果进攻遭到了失败〔1〕。三是基于他对法国军队优越性之认识。 法国从查理七世开始,为了增强国力,加强君主集权,颁布了关于步兵和骑兵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支由国王自己控制的武装力量。马氏认为,这支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且效忠国王,是维护国家与安全的坚实基础。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他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由本国公民组成的国民自卫军,目的在于依赖这支武装力量,驱逐外敌,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1505年12月30日,马氏受命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所辖领土范围内招募军队,此举标志着马氏进行的军事改革拉开了序幕,但因保守势力反对,他拟订的军事改革方案却未获佛罗伦萨最高会议通过。为了使自己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他与保守的贵族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通过他的不懈努力,1506年12月6 日佛罗伦萨最高会议终于通过并批准他所拟定的军事改革提案。根据新通过的军事提案,共和国政府除增设一名新官员专门负责监管国民自卫军的组建工作外,还任命马氏担任“佛罗伦萨国民军军令局”局长。同时批准他征召10000名男子入伍, 共和国负责为他们提供武器、军装和薪饷〔2〕。马氏走马上任后, 一面逐一落实军制改革计划,一面亲自招募军队。经发动,乡村居民纷纷应募,半年间请求入伍者超过12000人,但因不少人经审查不合格, 故只招收了5000人。此数目虽离原计划在1507年招收步兵10000 名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对长期以来自己无一兵一卒、唯有靠外国雇佣军才能保护自己的佛罗伦萨来说,则是一支不容低估的军事力量。
佛罗伦萨国民自卫军从1506年正式组建到1512年在普拉托被法国与西班牙、教廷等国结成的“神圣同盟”击败,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6 年时间,但马氏所进行的军制改革和创建国民自卫军的意义不可低估。首先,马氏所进行的军制改革是一次具有近代性质的军事改革。从改革的具体目的看,马氏之所以要致力于改革,旨在维护“世界上第一个近代国家”〔3〕——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自由与安全, 实质上是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从中心内容看,马氏的军制改革以募兵制代替雇佣兵制,体现了近代军事制度的基本特征;从改革后的军队组成成份看,公民构成了军队的全部,这也体现了近代军队的基本特征。其次,国民自卫军作为意大利诸邦第一支由自己的公民组建的武装,不仅在捍卫佛罗伦萨的独立和自由方面起到了外国雇佣军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意大利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了样板,客观上有助于意大利统一武装力量的形成,促进意大利的统一。最后,马氏所进行军制改革和创建国民自卫军的实践,不仅使他自己对各种类型的军队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加强化了他的公民军优于雇佣军及其他军队的思想,而且也使后人认识到了创建国民自卫军的重要性,这对欧洲近代、乃至现代军队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从上述意义上,人们才认定他是“倡导成立(近)现代国家军队的先驱”〔1〕。
二 马基雅维里的军事思想
对于马氏,人们也许知道他是文艺复兴时期博学多才的“巨人”,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政治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军事思想家。他的军事思想主要散见于《君主论》、《战争的艺术》和《罗马史论》中,迄今为止尚无人问津。他的军事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军事建设思想、战略战术论和战争观三个方面。
(一)军事建设思想
马氏虽然认定由本国公民组成的军队较外国雇佣军、外国援军和混合军优越,但他并不认为一支组织紊乱、毫无“美德”的军队是良好的军队。而要想建立一支既组织良好又具有“美德”的军队,必须在军队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上下功夫。
在他看来,组建军队是军事建设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一个国家唯有按照一定的制度组建起军队,这个国家才有军队建设可言,否则军队建设只是纸上谈兵。从总体看,马氏非常注重军队的组织建设,这不仅表现于他在1506年和1507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新国民军组织工作的实践上,而且表现在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军队组织建设的理论。这套理论涉及到军队的构成、建制、军官的配制与将领的选择等方面。关于军队的组织建设,马氏在其《论佛罗伦萨臣民军队组织化》一文中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军队最好是由爱国的本国城乡公民组成,步兵行军作战比较艰苦,可以在能吃苦耐劳的乡村居民中招募,骑兵则限于在佛罗伦萨市市民中招募。鉴于法王路易十一废除步兵只保留骑兵,结果导致法国军事力量削弱之教训,他主张一个国家既要维持一定数量的步兵作常备军,也要拥有一定数量的骑兵。一个国家的军队只有按骑兵和步兵相结合的形式组建起来,才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对于军官的配制,他主张每20名军人设军官一人,而这些军官必须是佛罗伦萨市民而非农村居民〔2〕。在军队组织建设中,马氏最重视将领的选拔, 他把是否具有组织训练好军队、是否具有指挥打胜仗的能力,作为选拔将领的唯一尺度。他认为,一个称职的将领应该象古罗马将军那样,除了具有“小心”、“深谋远虑”和“伟大的勇气”三种必备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管理和控制军队的优秀方法”〔3〕。 他主张明确规定军事将领的任职期限和权力范围,反对军事将领终身任职和拥有军事以外的权力。因为在他看来,军队将领任职如无期限或权力过大,就会“获得军队的支持并把它变为自己的党徒”,结果导致“政治制度平衡遭到破坏,暴君专制随之兴起,政治自由受到损害”〔4〕。
军队的组织建设固然对造就一支强大的军队至关重要,但马氏认为,如果一个政府不注重军队的思想建设,也不可能建立起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因此,他非常注重军队的思想建设。马氏笔下的军队思想建设,其中心内容是向军队灌输“美德”,即培养军队士兵为保卫祖国的自由而把个人的安全和利益置之度外的勇敢和大公无私的爱国精神。他认为,对一个君主来说,最危险的是全然不了解美德在军事上就象在城邦内政事务上一样,其重要性高于一切。因为一则“战争是用钢铁而不是用黄金进行的”〔1〕,所以战斗中更需要胆略勇气; 二则战争是为保卫祖国的自由和安全而战,这就要求士兵具有大公无私的美德和忠于国家的爱国精神。他之所以对外国军队和雇佣军不感兴趣,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这些军队“由自私的动机所推动”,其真实企图是“打倒雇佣它作战的政府”〔2〕。他在军队美德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支配下, 批驳了在军事上的两种错误观点,一是批驳了那种只依据财富去衡量敌人而不依据胆略和勇气去衡量对手的观点;二是批驳了认为“战争最后只是靠炮兵而已”的观点。他虽然承认炮兵在作战中具有重大作用,甚至同意“如果古罗马时代有枪炮的话,会更迅速地获得他们的成就”的观点,但他坚持认为,炮兵“尽管在一支与古代的美德相结合的军队是有用的,但在反对一支有美德的军队时,它仍然是无用的。”〔3 〕既然培养军队的美德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将美德输入到军队中去呢?他在《战争的艺术》第4卷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认为, 强制人们按符合美德的行为方式行事最灵验的方法,是威吓他们不敢另作选择。一个君主应该象汉尼拔将军那样,强行把美德灌输到军队中去,从而使士兵“在最惊险的战斗中表现出最大的活力和勇气”〔4〕。
(二)战略战术论
在马氏看来,要想驱逐外族,把意大利从蛮族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意大利统一的政治目的,还必须探讨战略战术问题。为此,他不仅在其代表作《君主论》和《罗马史论》中,以相当的篇幅讨论属于战略范畴的“每一个国家可能使用的进攻与防守之道”, 而且他还于1519年至1520年间撰写了专门论述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著作——《战争的艺术》。
在战略上马氏最感兴趣的是以攻为守。在他看来,意大利是个四分五裂、处在外族控制下的弱国,不能在战略上一味采取守势,如果这样,意大利既不能驱逐外敌,亦不能实现民族解放。因此他奉劝能肩负起意大利统一使命的君主,在组建起一支强大公民军的基础上,效法古罗马人惯用的战略,即集中兵力最大限度地发动对敌人的进攻。他主张“一旦宣布战争”,应立即发动短而大的攻势,以便使你的国家“更安全、更强有力或更有利”〔5〕。在战略进攻问题上, 他还反对“行动迟疑不决”,或是“决策缓慢拖延”的做法,认为这种畏缩的作战行为会给整个战争造成危害。他说:马罗人完全明白行动迟疑不决的危险,但佛罗伦萨的领导者从来不吸取这明显的历史教训,结果“给我们的共和国带来损害和羞辱”〔6〕。至于如何才能实现以攻为守的战略, 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效法罗马人建立起自己的军队,不要“一味依赖腐败和胆怯的雇佣军”〔1〕;二是鼓励移民, 尽可能多地增加人口,以保证兵源;三是广交盟友。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才能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
与马氏“以攻为守”的战略相适应,他在战略防御上赞同积极主动地防御。为此他在《君主论》第20章对用堡垒作为一个国家的防御体系作了辩证的分析。他先是赞赏那些为了“更稳固地保有国家”,建筑堡垒对付那些企图反对自己的君主;但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堡垒是否有益,要根据情势,在一种情况下对你是有利的,那末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对你是有害的。”他反对依靠堡垒作为对外防御的主要体系。他说:“一位君主如果害怕人民更甚于外国人,他就应当建筑堡垒;如果他害怕外国人更甚于人民,他就应当抛弃堡垒。”在此,他是要告知君主,在对外关系上不能以堡垒作为防御体系。他指出,如果在战时依靠堡垒,这是极为有害的。因为在战时依靠堡垒防御,一则会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二则会极大地束缚军队的主动性,丧失主动出击歼敌的机会。而在和平时期,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能依赖堡垒,虽然堡垒能给你提供一种安全感,但却使你“迅速和毫无顾虑地压迫你的臣民”,这会反过来激怒他们,引起他们的怨恨和愤怒,而导致人民憎恨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即使你拥有堡垒,如果人民憎恨你,任何堡垒都保护不了你〔2 〕”。
马氏在其著作中除探讨战略问题外,还探讨了与战略有关的战术问题。马氏探讨战术问题是从探讨战术原则入手的。就他的战术原则而言,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是战斗中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他看来,既然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那么在具体的战斗中,就应该牢记这一目的,遵循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为此,他在《君主论》中,甚至责备那种“在战斗中不进行屠杀而是活捉俘虏”、“不要求赎金即予以释放”俘虏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这一战术原则的〔3〕。 二是灵活多变的原则。他认为,作为一个君主在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中,只有遵循灵活多变的原则,努力使自己的个性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成为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胜利者〔4〕。同样, 在具体的战斗中,一个军事指挥员也应该随战斗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地改变战术,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
在《战争的艺术》这部著作中,马氏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对抗侵略的战术论。值得注意的是,改变战术乃至创造新的战术,以适应武器的变化和新兵种的出现,从而达到抗拒外国侵略,扭转意大利被动挨打的局面,是马氏研究战术的出发点。15世纪末16世纪初,法国人通过改良火炮,使炮兵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改良后的火炮,不仅可以由许多马匹拉曳上战场,而且可以在战斗时变换阵地。这种新改进的火炮与意大利人使用的旧火炮比较,也远比意大利旧火炮方便和优越。因为旧火炮既笨重,杀伤力又不如新火炮,加上旧火炮使用远不如马匹灵活的犍牛驮运,这就大大限制了意大利炮兵在战场上随时变换阵地的灵活性。实践证明,每当法国与意大利交战时,法国新改进的火炮和兵种总是给意大利步兵的长纵队造成极大的损失。鉴于此,马氏决心创造一种新的战术,以改变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被动挨打的状况。
这种战术的核心内容是改变意大利步兵的作战队形。至于如何改,改成什么样的队形,他在《战争的艺术》中并未作具体描绘,之所以如此,也许他所积累的经验使他意识到,在战斗中决定用哪种队形是最好的战斗序列,这实在是一个最困难的战术问题。但他写《战争的艺术》主要目的是为了想出一种新队形,以制止法国新改进的火炮和新兵种的杀伤力,从这一目的推断,他所要创造的一种新队形肯定不是意大利步兵当时采用的长纵队形,因为此种队形容易受到敌人炮火的摧毁,缺乏机动性和冲力。从避免火炮攻击的角度看,也非方阵、横线式步兵队形,因为这两种队形都经受不了火炮的打击〔1〕。那么, 马氏究竟想创造一种什么样队形呢?依据恩格斯的分析,他所要创造的新队形,乃是一种步兵与骑兵巧妙布署的队形,这种队形的最大特点是能有效地避免火炮的攻击和新兵种的杀伤〔2〕。可见, 《战争的艺术》实际上是一部以论述捍卫意大利国家独立与自由的战术为中心内容的军事著作。它反映出炽热的爱国主义指导着作者的一切活动。
在战术上,马氏还极力倡导奇袭,注重利用地形作战,此外他还就攻城术、阵地作战术以及一些涉及到战略战术合用的战术,如退却、追击等,作了简短的阐述。
(三)战争观
战争作为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3〕, 自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产生以来,便成了政治学家、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探讨的永恒主题。处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变革时代、力主统一的杰出的人文主义政治家、军事家马基雅维里,面对四分五裂的意大利现状及连绵不断的战争,不能不表示极大的关注。由于每一个人文主义者受基督教道德影响的程度不同,由此形成了在战争问题上对立的派别,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战争观。
对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发出的反对一切战争的口号,第一个站出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文主义者不是别人,而正是非道德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方法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武力”,如果一个君主“为了确保他的新王国领土安全免遭敌人侵害”,就有必要“依靠武力”制胜〔4〕。 他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对于必须战争的人们来说,战争是正义的”。他为正义战争辩护说,伟大的正义是属于我们的,“当除了拿起武器以外就毫无希望时,武器是神圣的”〔5〕。 他不赞同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以和平、忍让和对上帝依赖来制止战争”的观点,主张以暴力制止暴力,以战争制止战争。
在战争的价值上,在马基雅维里看来,罗马人之所以能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上升到“极度强盛”和“拥有巨大权力”的辉煌地位,就在于她不断发动扩张和征服战争。他在《罗马史论》中以“战争是获取利益的战斗”为题论述了战争的价值。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象罗马共和国那样进行“短而规模巨大的战争,不仅会维护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和平与自由,还会“成功地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荣誉和权力”。在《君主论》最后一章,他甚至引用诗人佩脱拉克的诗句,号召意大利人民拿起武器,进行一场“反暴虐”驱“蛮族”的伟大正义的战争。〔1〕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也各持异议。有的认为,一个国家财富的多少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有的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新兴的军事力量炮兵;马氏对上述观点都不赞同。他认为,那种把财富视为“战争的主要支柱”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战争是用钢铁而不是用黄金进行的”。他用富裕的威尼斯依赖金钱进行战争最终失败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说:“几年前,威尼斯人积聚了大量金钱,但由于他们没有用这些金钱来购买钢铁制作武器,结果失去了他们的国家。〔2〕”在批驳了财富制胜的观点后, 他接着又对战争全靠炮兵取胜的论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枪炮固然对战争非常重要,他甚至同意:“如果古罗马时代有枪炮的话,罗马人会更迅速地取得他们的成就”,但他并不认为用先进的武器——大炮装备起来的炮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他看来,炮兵不可能战胜具有良好美德的军队。由此,他得出结论,唯有具备美德的军队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三 评马基雅维里的军事思想
马氏军事思想形成于西欧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这一变革的时代里,他以政治家敏锐的目光和智慧,不仅进行了创建近代国民自卫军的改革尝试,而且还形成了具有鲜明近代特征的军事思想。
在军事建设思想方面,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如农民不能作骑兵和担任军官,深深地烙上了城乡差别和阶级烙印,反映了他的军事建设理论的局限性,但由于他的军事建设理论来源于他对现实军事的实践和考察,因而更多的是包含着合理军事价值因素。首先体现在他的军队组织建设理论上。他主张建立步兵与骑兵相结合的军队建制,这不仅从军事建设理论的角度看无可非议,而且从军事建设的实践看也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的战争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只有步兵或只有骑兵都是不能决胜于战场的。法王路易十一改变其父的军队建制,废除步兵只留骑兵,结果使这个国家出现了攻守不能的危难,这就是一个国家既不能缺步兵也不能无骑兵的最好例证。他选拔将领,只凭能力而不考虑其他因素,虽然在理论上未免有些偏颇,但在实践中却对一个国家有益,因为一支军队只有在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指挥之下才能战胜敌人,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3〕。其次体现在他的军事训练观上。 他主张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君主都应重视军队训练,这既有利于培养士兵吃苦耐劳的习惯,也有利于保持军队士气,形成良好的秩序与严明的纪律,而所有这些都是打胜仗必不可少的因素。最后体现在他的军队思想建设观上。他在择将时虽然不太考虑道德因素,但在军队的思想建设上却极力主张把勇敢、大公无私的美德灌输到军队中去,用爱国精神武装官兵头脑,这不仅对意大利民族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发展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马氏关于战略战术的理论,是从进行战争的历史经验这一正确前提出发的,因而含有正确的成份。仔细分析他的战略战术,其主要优点有:它总结了罗马帝国以及当时战争的经验,为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期的战争艺术描绘了一幅蓝图,第一次创立了近代战争艺术理论,制定了一些当时进行战争的较为先进的方法和形式,提出了一些至今犹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战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撰写《战争的艺术》之目的,是为了研究捍卫意大利国家独立与自由的战术,而其中所阐述的战略战术思想,也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称赞他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1〕。
马氏关于战争的论述是其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因为宏观上的军事理论包含着战争理论,而且因为任何一个军事理论家都不可能不懂得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否则,他“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2〕。马氏的战争观,虽因带着“暴力”、 “扩张”与“征服”这些血腥的字眼而一直受到道德主义者的攻击,且在实践中也难以为爱好和平的人们所接受,但由于从根本上说,他的战争理论是为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统一意大利的战争服务的,因而他的战争理论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一,人类战争从性质上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类。虽然自古以来就有贤哲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和“神学博士”托马斯·阿奎那就承认“从事正义战争的必要性”〔3〕。但马氏在当时反对一切战争的呼声响遍整个欧洲的形势下, 公开站出来为正义战争辩护,并呼吁意大利人民为意大利的统一和自由而战,这无疑使人们认识到了从事正义战争的必要性,有助于唤起人们为意大利的统一而战。其二,他在号召意大利人民从事正义战争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从事正义战争对意大利民族解放与统一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这同样有助于激发人们统一意大利的信心和决心。其三,他主张以暴力对抗暴力,以战争制止战争,从战争的规律看,也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尽管人类战争史上有通过和平手段制止战争的个别先例,但个别只能说明偶然,毕竟不能代表规律。战争的一般规律是,只有用战争才能制止战争,只有用战争这一暴力手段才能实现民族的统一和解放。正如一些明智的现代军事理论家所言:“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掉,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4〕。 ”从古至今的无数战争事实也雄辩地证明了以战争制止战争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其四,马氏关于战争胜负决定性因素的论述虽然算不上完全正确,因为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交战双方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指导能力,具体地说,决定于交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与军事指挥员的作战指导能力,而非仅仅是具有良好美德的军队。但他不以金钱或武器装备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而把具有良好美德的军队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从当时意大利恰恰缺乏统一的武装力量这一实际情况看,也有其合理的一面,至少这一观点是与意大利统一的现实相符的。
总之,马氏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因为一则无论在军事建设还是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他都无视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准则,而遵循还是无视基督教道德准则,正是区别中世纪军事思想与近代军事思想的分水岭。二则他的军事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为近代历史上的新主人——资产阶级服务的。他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可避免地要为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和对外扩张大造舆论,其军事思想不可避免地成了资产阶级用来消除分裂割据和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思想武器。他的关于“军队是国家之本”的思想和自创的一套战略战术,终极目的还是希望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组建自己的军队和运用这些战略战术,消除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意大利民族国家。至于他的“以攻为守”的带有扩张气息的军事思想,更是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对外扩张服务的。马氏军事思想所显示出来的近代特征,无疑为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尽管马氏的军事思想对欧洲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囿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军事观点也反映出一些形而上学和机械论色彩,如他虽然认为具体的战略战术可以依不同的情况变化而变化,但他认为战争艺术的总规律则是永恒不变的;他虽然注重军队将领的选拔和军队的组织思想建设,但他往往夸大军事统帅和军队在决战中的作用,并低估政治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整个战争的影响;他也未能揭示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消灭战争。所有这些缺陷都使得马氏的军事理论在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影响,如他的“以攻为守”的观点,虽然是从保卫意大利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但他在主张“以攻为守”的同时,也主张军事扩张和在国外建立殖民地,这些主张后来经过资产阶级军事家的改造,逐渐演变成资产阶级的军事扩张理论,成了“造成欧洲强国对外攫取殖民地的野心及惨烈的帝国主义之间战争”的思想理论根源〔1〕。
注释:
〔1〕《战争的艺术》又被译为《兵法》和《战术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196页; 王德昭:《历史哲学与中西文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44页。
〔2〕詹姆士·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05页。
〔3〕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5页。
〔4〕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5〕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2页。
〔6〕罗伯特·道恩斯:《马基雅维里及其〈君主论〉》,书林1987年版,第2期。
〔7〕F·卡博德:《马基雅维里》,载《意大利科学文学艺术百科全书》第21卷,罗马1951年版,第780页。
〔8〕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Machiavelli,Discourses onthe ten Books of Titus Livius),A·吉尔伯特:《马基雅维里:主要著作及其他》(A.Gilbert,Machiavelli,The Chief Works and Oth-ers),都克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498页。
〔9〕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486页。
〔10〕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350页。
〔11〕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361页。
〔12〕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372页。
〔13〕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515页。
〔14〕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342页。
〔15〕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361页。
〔16〕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383页。
〔17〕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03页。
〔18〕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63页。
〔19〕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19页。
〔20〕马基雅维里:《战争的艺术》(Machiavelli,The Art ofWar),A·吉尔伯特:《马基雅维里:主要著作及其他》,第591—60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第30、196—197页。
〔2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166页。
〔23〕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81、36页。
〔24〕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22页。
〔25〕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25页。
〔26〕马基雅维里:《罗马史论》,第350页。
〔27〕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61—6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文版,第362页。
〔29〕《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55页。
〔30〕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4卷、第9卷。
〔31〕《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8页。
〔32〕张金鉴:《西洋政治思想史》,台湾三民书局1970年版,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