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桃李”比喻学生的由来
□佚名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如果老师教育、培养了很多学生,则可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比喻为“桃李”呢?这里有一个历史典故。
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人,后来由于政见不一,他得罪了魏文侯,却没人肯站出来帮他说话。子质只好辞官独自去了北方。
过去十年全球PCB产业年复合增速约为4%,2017年产值已经高达588亿美元,同比增长8.6%,其中中国PCB产值297亿美元,同比增长9.7%,不仅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产值也占全球超过一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PCB产业中心。根据Prismark数据,2022年以前中国PCB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于全球的增长率,到2022年规模将达到356.9亿美元。规模虽然巨大,但内资企业市占率还是很低,第一名的深南电路目前市占率只有1.28%,排名第21位,在集成电路国产化、5G商用和物联网提速背景下,内资PCB企业国产替换可期。
后来,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抱怨自己栽培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致使他流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黎(一种带刺的植物),夏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叶子乘凉,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扎伤人。因此,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过去培养、提拔的都是一些不值得举荐的人,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报答你啊。”
还有《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狄仁杰曾举荐姚崇等数十人,都为名臣,可称狄仁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于是,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的人称作“树人”;把受教育后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作“桃李”;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则称为“桃李满天下”。
《可疑的鞋印》答案:
1.被害人曾挣扎着画了一条鱼的图案,显然是在暗示凶手的某些信息,应该假定嫌犯姓名中含“余”的读音可能性较大。
+δ[σ(α(z)),[σ(x),σ(y)]-σ([x,y])]-([σ([x,y]),σ(α(z))]
2.被害人是个壮年男子,像余先生这么瘦小的人是肯定无法对付他的。那么凶手应该是个比较强壮者才合理。因此可这样推断:高大魁梧的保安被人收买,欲窃得被害人黄博士的重要实验标本。于是他趁余先生在办公室午睡脱鞋之际,拿走余先生的鞋,故意弄脏鞋底,然后潜入黄博士实验室作案。被黄博士发现后,又行凶害命。作为曾经的特种兵,保安可以用手撑鞋,倒立着身体走路。这样,可故意留下别人的鞋印,以扰乱破案视线。
(摘自《小学阅读指南》)
标签:“桃李”论文; 学生论文; 比喻论文; 《韩诗外传》论文; 历史典故论文; 春秋时期论文; 培养论文; 魏文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