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异化问题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7)03-0340-05
目前,各国都把信息化的发展当作国际竞争的前沿,由卫星电视、互联网所组成的资讯高速公路使全球率先实现了信息一体化,信息交换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声音、数据、文本或图像人们可以向世界任何地方发送信息。在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同时,却伴随着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信息异化现象。
1 什么是异化和信息异化
1.1 异化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具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之意,德语“异化”(entfremdung)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有“分离、疏远、陌生化”等含义。它是由马丁·路德于1522年在翻译《圣经》时从希腊文《新约全书》移植到新高地德语中的,用来意指疏远上帝、不信神、无知。“异化”这个概念最初可以从偶像崇拜的观念以及柏拉图关于自然界是理念世界不完善的摹本的观念中找到,但真正把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使用的则是黑格尔和卡尔·马克思。黑格尔认为,“异化”是指自然界对于绝对精神、绝对理性的自我外化或人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外化和自我归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分裂、统一、充实、发展的辩证过程。而马克思则抓住黑格尔关于人的自我创造的异化和扬弃的概念,用以说明人的异化劳动,说明人及其自身活动的产物外化成一个多种形式的、与人分离的独立强大的对象世界,从而成了奴役人的异己力量[1]。
异化的一般意义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但客体却不受主体支配,客体变成了支配主体甚至敌视主体的力量。到了20世纪,“异化”这个概念不仅在哲学领域中使用,更是渗透到包括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在内的社会各领域之中。
1.2 信息异化
异化是指人自身所创造的对象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自身的力量。所谓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创造了信息,但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信息丧失原有内涵,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的力量。人们创造了信息,缔造了整个信息时代。而在这个新兴时代里,一些人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依赖远远超过了预期,全然不觉自身已陷入这张自己编织的信息网中,更没有意识到在主宰信息的过程中,最终被主宰的恰恰是一些人自己。卢梭在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时指出:“A奴役B,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而是通过使B处于一种不能缺少A的位置来实现的。”实际上,信息依赖是一种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对物,即对工具依赖的新形式,是从工业社会对“实际”的物的依赖走向了对“虚拟”物(即信息、信息技术)的依赖。
2 信息异化的表现
2.1 信息过载
信息化在突破原有的传统瓶颈的同时,却使人们面临着信息异化现象的包围,整个世界处于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信息过载加剧了人类大脑的负担,引起智力冲突。因为“音讯的倍增从根本上损害了大脑对意义与噪音进行有选择地辨别的能力”:[2]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表明:将字母和数字组成序列,然后闭上眼睛,把记住的序列背出来。结果发现,当序列只有两三个字母时,人们很容易记住,但是随着序列的延长,字母和数字越来越多时,人们就很难记住全部,就连记住它们中任一部分的可能性也在变小。这个试验很形象地说明了信息过载可能引起的后果。
2.2 信息炒作、失真
信息传播者为了在过载的媒体市场的信息流中引起受众注意,提高收视(听)率,媒体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煽情和表演,注重信息的包装,给信息裹上一层刺激人和挑逗人的外表。媒体信息的泛滥导致了受众接受疲乏,而受众接受疲乏又要求媒体发出更刺耳的声音,这又会造成更大的信息噪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信息异化现象[3]。在媒体走向市场后,商业逻辑也在逐步发挥作用,出现了炒作新闻的现象。如在最近的“北师大少女总裁”的新闻中,全国多家报纸和网站一哄而上进行报道,不久就被证明这是一条严重失实的新闻。
2.3 信息病态
5万年来,人类大脑的物理结构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近五、六十年,人所要面对的信息却增长了上千万倍。人的大脑被赋予了进入电子虚空的能力,而人的肉体却原地不动,在人的信息生产和处理能力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从而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人变得越来越焦虑,精神处于一种极度的紧张状态[4]。出现了许多信息异化现象,如信息饥饿症、信息错位症、信息孤独症、信息恐惧症等等。
2.4 信息犯罪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信息被非法获取或利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机密、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权受到的侵害越来越严重。信息犯罪是信息异化现象延伸进入法律领域的凸显。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来是要使社会更有秩序,更容易规范管理,可是,信息犯罪却越来越严重,小到磁卡的伪造,大到金融系统的信息犯罪以及黑客犯罪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2.5 信息伦理
在伦理、道德、政治领域,信息异化体现为信息污染。有些信息生产者缺乏职业道德,利欲熏心,有意地大量生产、散布虚假信息(如假新闻、假商标、虚假广告等)、淫秽信息(如色情、暴力、迷信信息)等,造成信息污染泛滥。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具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不同伦理道德的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
2.6 信息安全
这是信息异化所涉及的最敏感的问题。信息渗透和信息战不仅涉及到个体或集团的信息安全,也涉及到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等等。在安全方面,除了军事安全外,经济安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金融危机使各国都在研究经济安全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不安全的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限制、控制金融的流通,在当今技术条件下,几秒钟内数亿的资产就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是相当危险的。信息技术就像核能一样,既能给人类带来财富,也能将人类引人地狱。
3 信息异化的本质
3.1 人与信息关系的颠倒
人的信息异化实际上是人与信息关系的颠倒。人与信息的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人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不能舍弃人的人文、德性与情感,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简单化、数字化、符号化,微妙的人性表达可以幻化为信息的输入、输出。但是人决不能满足于信息领域的数字化、符号化、虚拟化,否则人就成为了同信息一样的数字、符号工具。信息是人的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的手段,信息本身没有价值目标,只有人能为信息确立价值目标。信息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不可能离开人文价值的导引与支配。如果人不能以合理、正确的价值目标驾驭信息,缺乏人文精神,惟信息是图,就会渐渐诱导人格、人性的变异,使人工具化而产生信息异化[5]。
3.2 信息无序化与熵增
自然本真的信息是无形而不占据空间的,信息技术却使其具有了磁盘空间,正因为如此,信息在空间的传播才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相对于人的思维能力而言,暴涨的信息量就是一种超载。而信息的超载正如信息的不足一样,都是无序化与熵增,信息也就异化为自己的对立物——熵。由于信息量暴涨,过多信息造成的混乱干扰了人与自然的原本联系,自然界的广泛联系也被打乱[6]。因此,人付出的代价更高,需要更漫长的学习过程,在发明创造中绞尽脑汁、夜以继日地高强度工作。针对以上现象,人们惊呼:信息异化了。
3.3 利益冲突的表现
信息异化现象是利益冲突的必然伴生现象,在信息的财富价值显得越来越高昂的时代,一部分人所极力要维护的现象就是要将信息异化现象变成产生巨富的现代土壤。信息异化现象的这种价值负载使得它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不同的信息状态显示出不同的群体利益,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明程度,并包含了社会规制等要素。信息产品分配的不公平,形成所谓“信息强者”与“信息弱者”的分裂,扩展到国家的水平则形成“信息富国”与“信息穷国”的分野。前者拥有信息话语的权力,并掌管信息通道,成为主宰信息生态的力量;后者则成为前者的“信息殖民地”。因此,信息异化的背后是有政治因素的。
4 信息异化的原因
信息异化的多种表现很早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多数是从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安全等角度进行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信息异化的根源,为了应对信息异化,必须首先找到信息异化的根源,这样,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克服信息异化。
4.1 信息的质量问题
信息污染(有害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主要就是因为信息的品质而导致的信息异化问题,是从质上所判断或归类的“坏信息”或“伪信息”。由于信息垃圾的干扰,许多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只有10%是真正有用的。这显然构成了不利于人的信息环境,不符合人的正常需要,妨碍人的健康生活,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信息质量的恶劣,精神上处于一种缺少信任感和必须处处提防的紧张状态,以至出现信息混乱、信息负担、信息焦虑和信息恐惧等信息异化现象[7]。
4.2 信息的数量问题
另一类信息异化现象的原因属于量的问题。例如,信息过剩与信息不足并存。信息匮乏会使人空虚无助,过量的信息或“数字化泡沫”也会使人因找不到有用的信息而出现和信息荒漠化同样的效果。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的光明与绝对的黑暗,对于一个人来说,结果是同样的——什么也看不见。”在此时,对于信息的“饥饿已迅速转化为消化不良”。我们一直以为信息丰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直到后来才明白,它可能夺走我们与生俱来的精神权利——安宁[8]。
4.3 信息开发和利用问题
一方面信息生产者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制造出大量无用、重复、非法和有害的信息,如制造虚假信息、伪造和篡改信息、编制计算机病毒、制造色情信息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信息生产者为了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市场优势,不择手段地扩充着自己的信息权力和信息疆界,企图维护其垄断地位,同时又依仗这种“信息位势差”来妨碍、限制、压制和破坏其他用户对信息的自主开发和利用。第三信息只有被用户接收和利用,其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信息用户具有多、广、杂、散等特点,而他们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则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信息用户是激活信息的主体和动力,但在利用信息过程中还受到用户需求、信息能力、观念、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容易丧失控制信息的能力,滋生信息崇拜、信息恐惧、信息霸权、信息犯罪等现象。
5 控制信息异化的措施
由于信息异化现象严重地干扰着信息的开发与利用,阻碍着信息活动的进行,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克服信息异化,使信息、信息技术必须服从于人类的需要,为人类造福。
5.1 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信息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利弊共存性。自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一个整体,绝对是好的或绝对是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作为人的创造物的信息也是如此,信息的数量增长反映了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然而信息的快速生产超出了人类处理和利用的极限,无用信息阻碍人们对有效信息的利用,对信息的重复开发和传播,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信息技术也有“弊”的一面,由于现代技术的功能日益强大和复杂化,其有益于人类的正面影响空前增长,其负面影响也随之变得无孔不入。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它打乱自然界的秩序,导致了人的强依赖性,例如,目前人们离不开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离开手机半个月,就会觉得与世隔绝,工作、生活无法回到正常的秩序。
5.2 国际高科技立法合作控制
全球经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活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引发了诸如信息安全、国家信息主权、信息产业的垄断与竞争、信息市场的规范、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活动中的利益分配、跨国数据流等一系列复杂的信息异化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政治利益、不是依靠个别国家或组织的力量所能解决的,需要在国际层次上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控制,在虚拟网络空间上需要国际间的立法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学技术成果的共享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事情;网络的快速发展,种种新的问题相继出现,法律问题也就接踵而至。所以,国际间的立法合作,对网络的健康发展、阻止信息异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国际法的制定对信息生产、传播、利用的主体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对信息产品进行了保护,并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利用的过程进行了监督和管理,从而使网络空间得到了净化,向着造福全人类的方向前进。
5.3 法律和伦理结合控制
由于网络是虚拟信息空间,在这个虚拟的信息空间中,信息是人的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的手段,信息本身没有价值目标,只有人能为信息确立价值目标。在虚拟的信息空间中畅游,不可能离开人文价值的导引与法律、法规的规范。没有人文、法律、法规导引,人们将惟信息是图,为所欲为地制造、传播和利用信息。就会渐渐诱导人格、人性的变异,而产生信息异化。因此,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伦理的手段予以协调和解决。
信息法律是一种刚性管理。信息伦理是一种柔性管理。信息政策介于二者之间。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控制信息异化的主要内容[9]。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前进,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遏止的历史潮流。未来的社会是人类由“自在”走向“自为”,的社会。可以预言,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将更加自觉地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推动科学技术向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前进。
5.4 信息生产、传播、利用角度控制
信息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它贯穿于整个信息活动过程之中。一个完整的信息活动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而目前对信息异化的原因分析也是从这三个环节入手而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强化信息的生产管理,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信息质量监控机构,负责对流通信息的审查。合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控制虚假信息、淫秽信息、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不定期对信息生产进行评估、审查和监督。严格限制并制裁各种信息非法转载、转抄、重印行为,努力提高出版物的文献信息质量[10]。
信息传播者是传播信息行为的主体,是信息传播的关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传播者受个人认知差异、组织、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会具有明显的人为倾向。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异化已经开始对社会、经济和一切活动的控制,进而对政治、文化和权力产生支配作用。因此,控制信息异化,必须联系网络、金融等各个领域共同携手作战。
信息用户具有多、广、杂、散等特点,在利用信息过程中受到用户需求、信息能力、观念、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容易丧失控制信息的能力,滋生信息崇拜、信息恐惧、信息霸权、信息犯罪等信息异化现象。因此,只有提高信息用户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才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5.5 信息导航、过滤控制
信息导航既是有序展示信息资源内容与结构的基本手段,也是沟通用户与信息资源的一座桥梁。信息导航使信息分布的无序化以有序化的方式体现,更重要的是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指引,使用户更方便快捷查询到所需的信息。
随着网络信息的剧增和信息安全问题的凸显,对网络信息控制成为一种需要。网络信息过滤作为筛选信息、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便应运而生。网络信息过滤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运用一定的标准和工具,从大量的动态网络信息流中选取相关的信息或剔除不相关信息的过程。
5.6 信息安全保密角度控制
信息空间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新的地理学空间,它的特征是技术和变化。当信息的自由性与科学性发生强烈的冲撞时,人们使用信息的困惑加大了,信息异化随即产生。目前解决信息自由性与科学性矛盾的信息异化现象主要方法是融合管理、技术、执法几种手段综合加以治理,实现信息保密的基本措施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从网络看,安全保密主要指内部网的安全,因此其安全保密系统要靠内部网的安全保密技术来实现,并在内部网与外部网的联接处利用防火墙技术隔离,以确保内部网的安全,信息保密主要是传输保密和存储保密。在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上有几方面应该注意:细化电子文件的密级;信息安全既要防范外部人员,也要防范内部人员;在技术层次上完善身份验证、存取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机密性、防火墙技术、安全协议等。
信息是人及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是在创造与使用信息中显现和完成自己的。与人的物质性生存需要自然环境一样,人的精神性生存也必定需要一个相对应的信息环境。当人从总体上表现出对自己所创造的信息环境“不适”时,就是出现了信息异化问题。信息异化现象的存在,要求主体之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与标准,个人的信息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社会所接受,即遵循信息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利他法则。因此,信息行为也必须像其他行为一样受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规范的约束[11]。同时,努力寻找信息异化的根源,从多个角度进行控制研究,有效地控制信息异化,这样,信息网络才会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宝藏,而不会成为信息污染、信息崇拜、信息焦虑、信息霸权、信息犯罪等异化现象的滋生地。
信息异化割裂了信息的本意,扭曲了信息的本质,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异化伴随着越来越严峻的道德滑坡、情感冷漠、信仰危机和人格丧失,标示着一些人对信息技术的盲从与过分依赖而使人迷失了自我。面对这些现象,如何正确认识“信息异化”问题,迎接信息科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