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表演——体验教学法——发展儿童多元智能语文教学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探析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教学模式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介绍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1997年新提出的另外两种智能正在论证之中)。他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他还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这些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99年我校开展了“儿童多元智能发展与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我们遵循“为发展儿童多元智能而教”“运用多元智能发展原则来教”的理念,不断加强学科融合,追求方法多样,注重个性发展,脚踏实地的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逐步形成了一些以发展儿童多元智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在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目标由只注重一元智能向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目标转变,即各学科教学过程不只局限于本学科最直接发展的智能。学科智能发展的内涵应由传统的一元向多元扩展。我们不妨借鉴太阳系的结构来描述:学科智能=核心智能+亲近智能。核心智能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权威”,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核心智能发展目标的最佳达成。亲近智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使整个系统始终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并且能促使核心智能更充分地发展,最终使学科智能目标达成的内涵扩大,教学效果更佳。比如《坐井观天》一课,我们注重将语言智能发展作为核心智能,此外也将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的目标作为亲近智能列入目标体系,两类智能发展的目标构成了本堂课完整的学科智能目标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发展多元智能的观念实现三大转变:首先,变“一元导入”为“多元导入”,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口述式导入的基础上,引进了音乐导入、表演导入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比如《坐井观天》的教学就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与课文描述相应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变“一元体验”为“多元体验”,即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由单一的读说体验转为读说体验、表演体验、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第三,变“一元操练”为“多元操练”,即学生的学习巩固过程由过去的单一的机械抄写转向多种专题作业综合操练的形式。实现这三大转变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我们的教学过程能有效地调动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潜能,使学生的各元智能都有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由过去只重视班级整体教学转向逐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增加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小学语文表演—体验教学法只是我们发展儿童多元智能的教学模式之一,本文以《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对该模式作具体阐述。
二、小学语文表演—体验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一)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人的智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并不是平均发展的,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七种智能,智能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学生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学校教育是否能成功,最关键的要素是在于如何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帮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元智能说为我们寻求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各元智能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始终强调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汲取应当习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当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这三者的统一。这样的学习观必然较多地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强调主动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也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也强调人的直觉和灵性。由此,我们将“表演—体验教学法”作为一种典型的体验性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运用多种智能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体验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焕发生命活力的、终生难忘的生命历程。
(三)科学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要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记事、写人、状物、写景的记叙文,它们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和蕴含其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儿童通常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中介来进行思考,可以说学生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动作来思考事物的。学习语文,学习者能否建立“形象”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努力使学生能主动唤起形象,使凝固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可感。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将表演这种直观、生动的形式用于语文教学过程,既顺应了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能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四)积极调节表演与体验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和体验具有如下特征:1.参与对象的主体性。表演过程是一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实践活动,它以表演者自身的内部体验为基础,表现形式直观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因而倍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表现内容的全息性。一篇课文是一个全息和开放的系统,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可以反映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也可以映照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风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开放的物质基础,课堂表演过程可融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智能领域。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3.表现过程的创造性。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文章的意义,不是作者已定的或文本自生的,而是在读者参与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读者生命体的唯一性,使文章出现多维、多元的理解。况且,每一个体的智能差异,也必然决定主体创造方式的殊异。因而,学生的每一次表演从起始到终结都体现了充分的差异性。从阅读文章到表演情节和人物,其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表演的过程可以明显地表现学生的创造性。4.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现代人才观非常强调人应当具备健康的人格,广博并且融汇贯通的“网络知识”,以及多种智能有机交织的复合能力。表演与体验是一种审美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自己调动多种智能参与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是对儿童的智能综合开发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总之,表演—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
三、表演—体验教学法的一般程序及操作
表演—体验教学法构建的基本理念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发展。其操作程序的基本要素有三:想象、表演、体验。由于它反映的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序列,而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受到时间与学科内容的限制,在一节课中各环节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在运用时应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一)想象
想象,是指对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象和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理解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或是感受文章的色彩、音响,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想象作为学生感知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表演创造的必要铺垫。
激发想象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创设情景,引发想象。语文课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颂歌。我们根据教材的这些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坐井观天》一开始就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井沿、青蛙、小鸟,以及《井底之蛙》的乐曲,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场景,为学生展开故事想象创造了条件。
2.图画描摹,丰富想象。绘画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认知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适度运用这一手段,可以诱发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安排了绘图想象的环节:即引导学生画出青蛙跳出井沿后所见到的美妙世界,以此帮助学生体验青蛙对自己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反思及羞愧之情,领悟文章的主旨。
3.闭目遐思,放飞想象。有些课文意境深远,文字凝练,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但难以语言或绘画等方式直观表述。因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闭目暇思,将朦胧的画面在脑中一幕幕呈现。这种脑中过电影的方式最能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这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体验方式。
(二)表演
课堂中的表演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地体验。表演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片段式表演。这种表演是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能即时反映效果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角色做的一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很能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这一课的教学多处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比如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先后安排了三次片段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青蛙、小鸟的心情与它们的个性。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朗读、重熏陶的本色,而且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有了提升,即组织形式由单调向生动转变,智能培养由一元向多元拓展。学生自我的表演过程不仅涉及处于核心地位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还调动了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等的协调参与。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韵。因而,这种“围绕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为充分地得到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2.综合性表演。这种表演往往安排于课末,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的深层感悟,并且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角色的自由选择、内容的自由选择、表现方式的自由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的发展。比如这一课的教学表演中,文静的女孩通常都选演了似乎是彬彬有礼的小鸟,性格外露的男孩选演了固执而又目光短浅的青蛙,不擅长运动智能的则选演平静叙述的作者,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自由发展。当然,小组组合也是人际交往智能发展的重要途径,况且要协调小组成员的关系,进行分工、编排更不是一件易事。因而,只要加强组织,综合化表演就能达到充分体验、综合发展的目的。
3.创造性表演。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细节所展开的表演。这些细节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语境进行的大胆、合理的创造。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已有感悟与体验有新的飞跃。比如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先让学生凭想象创作一幅青蛙跳出井口后所见到的图画,然后创造性地表演劝说在井底的其它青蛙的过程。结果,有的说:“青蛙弟弟,这是我跳出井口后见到的最现代的房子、汽车和公园,外面的世界可精彩啦!”有的说:“妈妈,原来天比这大多了,我们再不能整天呆在井底了。”由此可见,这样的表演对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三)体验
我们所说的体验是指学习者将知识主动地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将文中情感主动融入自身的想象并产生共鸣的内化过程,它是将外部的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的主观感知与体验的心理过程。只有通过这种内化的过程,才能使学习者的智能得到现实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内化,教育者应当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多种可能性来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心理内化的过程: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引发共鸣;构建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想象;设计多元多维的操练,鼓励创造。由于前两条在前面所述的教学环节中已经能够体现,无需特别的操作,不再赘述。下面就多元多维操练的设计作一些说明。
多元多维操练是以一元或几元智能的培养与发展为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操练,促进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操练与展现是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更是获得深刻体验的必要过程。在《坐井观天》教学的最后时间段里,我们安排学生对全文进行配音、配曲、配画的创造性表演是一种多元多维的操练,它可以促使学生在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等方面得到有效地展现,也使学生对全文的掌握和感悟有了整体的、全方位提升,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元多维操练还应包括如下一些特点:①探究性的。学了《爸爸的咳嗽》,让学生学习小作者的探究勇气和方法,学做小侦探,寻找生活中的一种奇特现象深入研究,并把研究过程写成观察日记,如《这是谁的洞?》、《金鱼为什么喜欢吐泡泡?》等等。②创作性的。学了诗歌,让学生自由组合编排诗朗诵的节目;学了《海滩上的小姑娘》,则让学生自由组合创作一本连环画。③查询性的。如在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前,布置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业绩、生活逸事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准备,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④交流性的。如跟父母谈谈“关于减负”的话题,然后把谈话的过程写下来。这可以引导孩子关心社会、关心生活,而且也帮助老师了解有关的现状,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⑤应用性的。课堂上学了写留言条后,回家用留言条的方式请父母检查近期的作业情况。⑥专题性的。即围绕某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一系列的作业,最终还可以形成一份综合报告。如奥运会期间,围绕着“奥运”这一主题,组织了“了解奥运”“关注奥注”“我看奥运”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找资料、看实况、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等形式反映出来。所有这些做法都在于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生活的主人。
历时两年的实验证明,我们在小学语文中运用表演—体验教学法取得了一些实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参与热情更盛,表现方式更活,语文学习兴趣更浓,以语言智能为核心的多元智能发展更佳。一系列的成果已经验证了我们的基本期望:“人人学表演,人人会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标签: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