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亮色与中国特色交融——《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亮色论文,发展经济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经济学是具体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怎样实现由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即怎样从不发达状态演进到发展状态的一种综合性、应用性经济理论。这种理论,虽然从本世纪40年代才开始兴起,但由于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约占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属于发展中国家,遂使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级课题。
在内忧外患频仍的旧中国,经济学家们自然没有条件去研究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我国也早有经济学者重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探索有了长足进展;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可以说,大胆借鉴和吸收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科学成份,促进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广泛、深入研究并不断取得显著成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
如果说,发展经济学是近10多年来我国经济学家精心耕耘的一片园地,那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郑晓幸副教授编著的《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1994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便无疑是这片园地中一朵艳丽的花朵、一穗金黄的果实。这朵鲜花,因开放于改革开放年代而沐染鲜亮的时代色彩;这穗果实,因根植于中国经济发展沃土而深具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浚流疏源、理鬏梳辫,明晰发展经济理论的来龙去脉
发展经济理论虽然勃兴于二战以后,但经济发展思想却是与资本主义同步出现的。要研究发展经济理论,不可不明了该理论在当今世界的研究进展,以提高研究起点;而欲明了当今世界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前沿,不可不深察该理论的发展渊源,以夯实研究基础。郑晓幸副教授近年来一直担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发展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运行与地区经济发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作者根据并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在对发展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浚流疏源、理鬏梳辫,在教学中、也在本书中明晰地阐述了发展经济理论的来龙去脉。
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经济学说中,给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启示较多的是包括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马尔萨斯、直至约·斯·穆勒的古典学派。作者把古典学派中众多学者提出、在当代也仍然是发展经济理论重大问题的观点,归纳为8个方面。这些问题是:(1)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和人口增长与粮食增长的相对速度问题;(2)经济增长中农业的作用问题;(3)部门间贸易条件的重要性问题;(4)制约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国民收入分配长期趋势的力量问题;(5)利润转化为投资对资本积累的决定性作用问题;(6)资本在各个部门间的最佳配置问题;(7)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8)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梳辫归纳的同时,作者对每位古典学派学者对发展经济思想的具体贡献,以及这些贡献与当代发展经济学的联系,也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例如,作者指出,斯密在分析资本的作用时提出的资本应该包括“所有居民既得的有用能力”等观点,已为当代发展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播下了思想种子”;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当代发展经济学家“人口陷井”理论的基础(第19页),等等。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100年的一段长时期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几乎在西方经济思潮的主流中消失了。但其间,有两种理论对当代发展经济学的影响是不小的。其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对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经济发展是渐进的、和谐的、连续的、不中断的、会使社会全体逐步受益的过程。其二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关于经济发展是对现存经济格局的一种突破的观点——“突破”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对此,作者也没有埋没他们。
关于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再生产理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其成熟远远超过古典学派。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不仅对以后的激进主义发展理论,而且对熊彼特、罗斯托、列昂惕夫、多马等西方经济学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发展中国家决策者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大经济学家。
背景深远,论点也必将更有说服力。作者对发展经济理论源流的疏浚,虽然着墨不多、篇幅不长,却为全书的内容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理论背景。
二、以发展为经,以与之有关的重大经济问题为纬,编织经济发展的理论网络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整体性、边缘性应用经济学科,发展经济学兴起的标志,是本世纪40年代发表的三本关于发展问题的著作:罗森斯坦——罗丹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1943)、斯塔利的《世界经济发展》(1944)和曼德尔鲍姆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1947)。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发展经济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庞杂、观点众多、学术流派纷呈的独立经济学科。在一本20多万字的著作中,仰或几十个课时的教学中要想作包罗万象的介绍,定然是不可能的。作者作为一位崇尚探索、敢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没有采用比较省事的“通常”方法,而是采用了以发展为经,以与发展有关的重大经济问题为纬,同轴辐射设纲置目,编织经济发展理论网络的方法。全书除绪论外,共设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外部资源与经济发展”10章。这种安排,其明显的优越性在于,就每一章而言,都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带有专题的性质;而从整体看,又每章都是从该章所论及的重大经济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从该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着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经济发展为轴心的同轴辐射理论网。无论是强调资本积累重要性的经济学家们关于“物质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和束缚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的观点(第25页),还是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无论是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是著名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无论是将实现公平分配从而满足穷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作为发展的主要论题的理论,还是将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并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摆在重要位置的学说;无论是舒尔茨关于纠正对农业的偏见、强调农业重要性的论述,还是普雷维什、辛格、纳克斯等关于重新审视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辩析,无不在这张理论之网的网络之中。
这样一张经过作者精心编织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网,删繁就简、经纬分明、重点突出并且整体结构良好。学生学起来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三、从我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经济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学说。它不仅要研究发展过程和影响发展的因素,研究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而且要探索发展途径和发展规律。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资源的丰欠、经济基础的雄厚与薄弱等方面各不相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与制度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别,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基本相似的,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大同小异。因而,发展是其经济和社会的共同主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已经、正在并必将继续面对。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际运作的角度审视,都可以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为了使比较、借鉴、研究、探索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专门探讨中国应取的思路和方法。譬如,结合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者专门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与投资政策”(第55—60页);在论及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时,专门论述了“中国人口与就业问题”(第77—85页);在谈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时,专门思考了“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第104—113页);在论述科技进步与发展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的技术进引战略”(第131—136页);在其他各章专节论述了“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发展”(第152—164页),“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190—198页),“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推进”(第233—236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第253—266页),“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外贸体制改革”(第289—295页),“中国外部资源的利用与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第315—324页)。从这些节目,足见作者所选择的与经济发展有关的重大经济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有极强针对性的。
当然,如果一部学术著作,只是重大问题抓得准,而行文却泛泛而谈,那么,这部著作顶多只能说成功了一半。作为一个学风严谨的专业学者,作者定然也明白这一点。因为,在字里行间,作者非常娴熟地运作了大量数字和图表,使文字该长时则长,该短时则短,祥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在谈到中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时,作者例举了七个方面的表现,但点到为止,并不展开;而当述及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时,则条分缕析,一方面用大量数据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浪费惊人的现状,另一方面,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细分为15个要点,祥尽阐发。又例如,在叙述资本基本构成、技术进步、贸易条件等概念或理论时,作者或图表、或公式、或曲线,既清晰又简洁,但当涉及诸如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等问题时,则从现实的主要问题到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解决现存问题的针对性对策到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思路,都有祥细论述。象第六章,全章共分三节,所占篇幅为28页,其中第三节“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发展”就占13个整页,几近全章一半篇幅。这种安排,突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全书的副标题——发展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是互为表里、互相呼应的。这也是本书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亮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