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全面提升 城镇化建设成就辉煌
马文慧
(唐山市统计局,河北 唐山 063006)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唐山市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居民生活幸福美好。本文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介绍了唐山市70年以来人口及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 唐山市;人口发展;城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各时期的人口政策,坚持长期均衡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生育政策、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口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城镇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一页,全市人口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人口的盲目发展逐步进入有计划的人口控制,人口由快速增长逐步转为平稳增长,由1949年的343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794万人,净增451万人,年均增加6.4万人。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从人口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历史性转变,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9月25—26日,水利部在京召开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启动暨培训会,全面启动和安排部署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交流研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开展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技术培训。
(一)人口保持平稳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党和政府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利完成了三年经济恢复和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极大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平安定,激发了人们的生育愿望,出生率长期在30‰的高水平上下波动。从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唐山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人口总量由1949年的343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414万人。1949-1957年人口净增71万人,年均增加8.9万人,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
本文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2002—2016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个别指标是通过间接计算得出,年份缺失的指标则采用插值法补齐。利用TOPSIS模型分别计算得到2001—2015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值(见表2)。
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调整”为中心,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缩短了基本建设战线,城镇化发展减缓。1961年,非农业人口比重由1960年的20.80%回落到1961年的16.55%,1969年达到六十年代的最低水平,为15.18%,到1983年回升到19.90%。
人口自然增长率:2018年全市自然增长率为2.9‰,比1949年回落11.4个千分点。其中,1949-1959年年均为19.38‰,1960年和1961分别降到5.8‰和1.7‰,1962-1972年年均为21.4‰,1973-1990年年均为8.35‰,从九十年代初稳定在个位数,1991-2018年年均为4.2‰,标志着全市进入低自然增长模式。
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提出以“晚、稀、少”为标志的生育政策性要求,开始把人口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政策形式直接约束生育行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1973-1980年全市人口年均增加3万人,比1962-1972年平均少增加7万人,人口增长速度呈现稳步回落的趋势。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是进入20世纪以来震级最高、烈度最大、损失最严重的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对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地理位置之间的竞争优势逐渐降低,上级政府部门也逐渐取消了很多的保护政策,这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对数据的合理分析,并为之所用,以此来实现企业数据信息的有效对接。大数据背景下,积极地创新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肝功能异常 (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观察组发生肝功能异常 (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4例,恶心、呕吐1例,注射部位皮肤发红及瘙痒感1例。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药物不良反应均轻微,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均未影响继续用药。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1981年,新《婚姻法》颁布,结婚年龄提前,晚婚人数明显减少,国家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86年先后三次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照顾生育二胎范围不断扩大,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人口出生率强劲反弹。1981年和1990年全市常住人口分别为582万人和657万人,分别比1980年增加9万人和84万人;1981-1990年间人口年均增长7.5万人,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最高水平。
2)机载信号处理模块。机载信号处理模块主要由A/D转换模块、RS485通信模块、核心处理器和以太网通信模块组成,A/D转换模块主要采集掘进机截割臂油缸行程传感器数据,RS485通信模块主要获取掘进机机身姿态检测传感器数据,以太网通信模块主要将掘进机位姿检测数据传输到上位监测软件。
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随着“科教兴唐”战略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人口占1.49%,分别比“五普”“六普”降低2.41和1.21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2.11%,分别比“五普”“六普”降低12.82和3.9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44.74%,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了4.12个百分点和降低了1.3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15.84%,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了3.87个百分点和降低了1.82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2.57%,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了9.46和3.17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改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
随着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逐步进入婚育期,符合二孩生育政策人数相应增加,2002-2015年出生率保持在8.8-14.8‰之间,均高于2001年8.3‰的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2016年“两孩”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城镇生育意愿在2016-2017年得到集中释放,出生人口有所增加,2016年、2017年全市出生率分别为10.91‰和12.32‰;2018年常住总人口为794万人,比2001年增加94万人;2002-2018年年均增加5.5万人,人口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图1: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总人口(万人)
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分别简称“一普”“二普”“三普”“四普”“五普”“六普”)。
(二)人口变动趋于稳定
人口出生率:由1949年的29.1‰降到2018年的10.4‰。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年基本围绕在30‰的水平上下波动,从1958年开始回落,由1958年的29.2‰降到1961年的15.4‰,1962年迅速回升到35.8‰,1963年达到历年最高值,为41.8‰。之后的40多年基本持续稳步回落,1966年回落到30‰以下,1991年以后回落到20‰,1995-2018年基本稳定在8‰和14‰之间,进入平稳生育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加之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户规模逐步趋向小型化。2018年,全市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88人/户,分别比“五普”“六普”每户减少0.4和0.15人。从家庭成员数量上看,一人户占11.3%,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5.39和1.73个百分点;二人户占34.31%,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15.49和7.94个百分点;三人户占26.27%,分别比“五普”“六普”下降9.24和6.53个百分点;其中,从2011年起二人户和三人户比重首次超过50%,到2018年底二人户和三人户比重达到61.1%,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6.25和1.41个百分点,二人户和三人户成为家庭户主流,多人户家庭占主导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从家庭代际关系看,2018年一代户占42.85%,二代户占44.26%,三代户占12.61%,四代户及以上户仅占0.28%,二代户、三代户占主流的家庭被一代户和二代户所取代,家庭户趋向简单化。
图2: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1961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市场短缺的轻工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生产增加,出现了补偿性的生育高峰。1962-1972年净增人口100万人,年均增加10万人,形成长达11年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发展表现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态势。其中,1963年出生19万人,比1962年多出生12.5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稳定而较低的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对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三)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总体较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经历了“下降—回升—回落”过程。2018年,全市15-64岁劳动力资源为5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8.84%,比“六普”回落7.34个百分点;2018年,非劳动年龄人口2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1.16%。非劳动年龄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幅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明显上升。0-14岁少年儿童人口1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5.71%,比“六普”上升1.0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43%,比2010年提高8.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均保持在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人口抚养比总体较低。2018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为45.4%,平均两个劳动力负担近一个非劳动年龄人口,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2.9%,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5%。与“六普”相比,总抚养比升高14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升高3.7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升高10.3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但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速度明显快于老年人口上升速度,全市劳动年龄人口经济负担总体较轻,人口总抚养比保持在50%以下,仍处于人口红利期。较低而合理的抚养比有效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口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一)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989年,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正式实施《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人口出生率从1991年起开始回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个位数。2001年全市常住总人口为700万人,比1990年增加37万人,1991-2001年年均增加3.7万人。这一时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扫盲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全市扫盲工作特别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文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受教育人口比重快速提升。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四普”“五普”“六普”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分别为86万人、40万人和17万人,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7.71%、7.15%和2.6%,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二)家庭户规模小型化趋势明显
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14.8‰降到2018年的7.5‰,1949-1964年在9.4-17.9‰区间,1965-1975年降到5.8-8.9‰区间,1976年唐山市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死亡率骤增,达到44.1‰,1977-2018年再降到4.8-7.7‰区间,总体呈稳步下降态势。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市人口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99年全市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到2018年末,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5.5%,分别比“六普”提高6.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除了受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影响外,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的水平提升,养老保障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大部分低、中年龄老人将步入高龄老人行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进一步提高。
三、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就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城镇数量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也不断上升。近年来,全市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中心城市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一)城镇数量显著增加
1949-1977年唐山为县级建制市,1978年唐山升级为地级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政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镇数量持续增加。2000年,全市共辖116个建制镇;到2018年,132个建制镇。
(二)城镇人口规模不断壮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唐山市城镇化同人口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经济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
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汉藏文写经共20余件,主要来源于建国初西南文教部拨交、收藏家捐赠及收购(其中有杨增新、李居义等旧藏)。此外,重庆市宝林博物馆亦藏有3件敦煌汉文写经,10件吐蕃文《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1949-1952年是全市的经济恢复时期,人口城镇化发展步入新的起步阶段。全市非农业人口由1949年的41万人上升到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由11.95%上升到13.42%。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全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成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城镇人口猛增,到1960年非农业人口发展到88万人,比1949年增加47万人;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达到20.80%,比1949年提高8.85个百分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峰值。
1958-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1958-1961年全市人口仅增加6万人,年均增加2万人,其中,1959年人口减少10万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负增长。
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允许农民在自筹资金、自理口粮的条件下,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降低设镇标准并放宽户籍管理限制,全市人口加快向中心城市和建制镇聚集,城镇人口数量显著增加。1984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发展到123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到20.40%。九十年代初中期,乡镇企业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中期已基本实现人口的城乡自由迁徙政策,城镇人口不断增加,1999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发展到18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27.23%。
图3: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城镇化水平(%)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促进了全市中小城镇长足发展,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本世纪以来,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进一步推动了城镇户籍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速转移,城镇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191万人,城镇化率达35.30%;2003年为2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0.32%;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81万人,城镇化率突破50%,达51.25%,标志着全市由“乡村时代”步入“城镇时代”。2018年,全市城镇人口达501万人,比1949年增加460万人,是1949年的12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14%,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51.19和46.29个百分点。
造成腐蚀产物如此分布的原因,是由于机组运行过程中,水中绝大多数的溶解氧经凝汽器至除氧器之间的设备管线时,被消耗完,而生成金属腐蚀产物,运行数据显示,在机组正常运行情况下,电厂给水末端监测到的氧含量小于7μg/L。另从蒸汽发生器出来的蒸汽携带能力不强,蒸汽所携带盐类及金属腐蚀产物相对较少[2-3]。因此,在凝汽器至除氧器之间设备管道附着的腐蚀产物较多,蒸汽发生器也由于蒸汽携带盐类的能力较少,而出现泥渣沉积现象。
(三)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显著提升。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4.97%,高于同期54.81%的工业化率水平;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63.14%,工业化率达到49.86%,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27。
(四)中心城市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人口净流入提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唐山市城区(路南区,路北区,高新区,丰南区,开平区,丰润区,古冶区)人口为31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39.64%,比“六普”时增加12万人,中心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有效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积极应对新形势,努力适应新变化,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不断推动政策创新,促进了全市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的稳定发展。进入新时代,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重要指示和省委“两个率先”目标的要求,牢牢抓住新机遇,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统筹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美丽唐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众所周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其中鼻科更属于技术密集型亚专业,要求临床大夫既要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又要具有熟练的临床操作技术[1]。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剖复杂,手术操作处于狭小的通道内,临床医师动手机会少之又少,国内尸头解剖资源稀少。所以,如何帮助鼻科医师实际掌握解剖理论、并迅速提高鼻内镜鼻窦外科技术,这对于我们的鼻内镜鼻窦外科技术的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2]。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唐山市统计年鉴》)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37X(2019)07.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