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要素”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_物理论文

把握“四要素”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_物理论文

把握“四个要素”,提升物理课堂教学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要素论文,物理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为教学品质?每个教师都有其自己的理解,如果从追求课堂“价值”和“美”的视角来看,我们觉得提升物理课堂教学品质需把握四个要素:有序、有度、有趣、有情。

一、有序——设置由物及理的教学顺序,有效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曾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处在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的时期。鉴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物理课堂内容的设置也应有意识地顺应于物理学的由物及理的“序”。在金松老师执教的《超重与失重》(获第五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一课中,他对本节课的设置是这样的:以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主线,通过“纸带提钩码”的体验性实验和“电梯升降时测力计示数变化”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DIS学生实验和教师的DIS演示实验,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如此安排是典型的由现象到本质,在学生经历了情境体验和实验探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至逻辑推演过程,使学生在有控开放的课堂上,通过体验、探究和适度的理论推导感受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顺应于此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从依赖具体事物来做出推论发展到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

二、有度——内容收放自如,问题设置合理

《礼记》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课堂教学尤是如此,教师若能对所授内容做到收放自如,既能准确把握学生情况,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又能设问“有度”,激发学生潜能,就能达到课堂中的“双赢”。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大部分已在生活中存在前概念,因此,评估学生现有概念水平在中学物理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选取教学内容之前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基于这一理论,在确定教学内容前,教师要先确定学生发展的两个水平:学生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明确了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选取适度的教学内容。这里的“适度”不仅仅指将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控制在学生所能掌握的限度内,更是要求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准确地动态评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苏格拉底说过“不善问者难存于世”,并提出了“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通过不断向学生提问,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一般规律。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不容小觑,“有度”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及时加以纠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课堂教学。仍以金松老师执教的《超重与失重》一课为例,课堂上共提出了以下五个关键性问题:

问题1:“纸带可以承受两个钩码的重力,为什么提拉一个钩码时就断了呢?”

问题2:在观看录像后,“什么情况下发生超重现象,什么情况下发生失重现象?”

问题3:DIS学生实验后,“同学们得出物体加速上升时发生超重现象,加速下降时发生失重现象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4:教师在肯定学生猜想有一定合理性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超重发生在加速上升阶段,失重发生在减速上升阶段呢?”

问题5:DIS教师演示实验后,“为什么加速度向上时超重,加速度向下时失重呢?”

问题1和2分别出现在创设的两个情景之后,目的是引入本节课所要讨论的主题,通过学生的简要回答来初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在课程的不断深入中,学生本身不但可以进行自查与纠正,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对学生前概念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出和纠正;问题3和4出现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问题4的提出建立在问题3解决的基础之上,在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抛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问题5的提出触动了学生的理论研究欲望,因为前面所有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或猜想得出结论的,但是问题5的解决必须要借助理论的推导来完成,且这一推导的理论基础恰恰是其已掌握的知识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解决的,离问题解决只有一步之遥触发了学生寻求成功的渴望。五个问题的提出引导了教学的进程,横向上包含了重点知识及相关内容,以“点”带“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纵向上的问题难度是不断深入的,是学生踮脚可以够到的,由浅入深,步步紧逼。

三、有趣——营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高中物理知识已由初中阶段的形象且定性转化为抽象且定量,而学生的心理转变相对滞后,因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这一阶段,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也成为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关键,物理教学的“美”也将在其中得以展现。

首先,巧妙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吻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如能充分发挥物理学这一优势,必能牵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张文喆老师执教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四届浦东教学展示周展示课程)中,她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干电池作为本节课的探究对象,将干电池拆解开,制成可供实验的伏打电池,以此来探究内、外电压之和等于电动势的大小。对学生而言,干电池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品,但是直接拆开观察和研究其内部构造可能是第一次,这样“第一次”的新鲜感和好奇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生动丰富的授课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具有持久吸引力,高度感染力的语言不仅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愉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重要的是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内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有情——物理课堂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课堂,是师生共同形成的一个场,教师可以在其中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所承载的价值、对学科的认同,甚至是教师的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一个场传递给学生。在现代课堂场域中,教师所应给予学生的不应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更多的应该是知识所承载的学科魅力,教师自己首先能够真切地享受物理的世界,才能将这种美妙通过课堂感染给学生,从而避免乏味的课堂和枯燥的知识罗列。

教育不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没有既定的流程,教师是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寻找与学科、学生的契合点,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幸福成长。

在一个有关中学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抽样调查中,有这样一项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有80%物理教师认为自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授课的,但学生的反馈结果与此倒挂,近一半的学生不认可教师的说法,只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教师是通过做实验、播放视频、制作虚拟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已经意识到创设情境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但创设情境的手段、方法却有流于形式之嫌。

因此,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采取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而非一以贯之。学生与教师数据的反差,同样反映出了教师创设的情境并未被学生所意识到或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对学生的情感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若能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更或者产生师生心灵共鸣,物理课堂之“情”将定格于此。

课堂教学活动中,除教师和学生因素外,还有教材及教学环境、学校管理体制、软硬件条件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品质的影响因子,本文暂略去其他影响因子的作用,将目光聚焦于“有序、有度、有趣、有情”四个要素上,集中阐述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品质的一些策略。当有一天,物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去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不再仅仅关注于教学的结果,而去追求教学过程的“美”,那么物理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思维跳跃的天空。

标签:;  ;  ;  ;  

把握“四要素”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