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洁丽[1]2003年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音乐院校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具有创造性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从教育学上讲,如何使之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关乎于这种人才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这种人才知识结构在教育学上的思考,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观点作为探讨本科表演人才知识结构的教育哲学基础,力求从这一新的角度来揭示本科表演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指出他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学有所长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得心应手的工具知识和高效学习的方法知识。这样的知识结构会具有自生长功能,自我完善功能,知识迁移功能和创造性功能。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理论上可表述为”4C”模式,即以专业课为核心,向外辐射为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一般选修课的四个同心圆。具体的论述框架如下:文章第一部分绪论,是关于知识结构的理论研究。首先讨论知识与教育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界定知识结构的含义及特征;描述它的类型;最后强调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部分高等音乐院校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现状描述及对比分析。这部分共分为叁节,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等音乐院校在教育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整理,说明国内外高等音乐院校在本科表演人才知识结构建构上的异同,继而在借鉴的基础上,得到启示;文章第叁部分是关于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理论思考,共分为叁节。第一部分提出一种新的视角--人类学本体论,作为建构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教育哲学基础:第二部分以人类学本体论为基础,指明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特征,是在训练与表演内外化过程中,以培养音乐感为核心,积淀审美经验为主要途径,培养个性化的演奏风格为目的,不断向外辐射又返回的动态综合体;第叁部分对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形成在课程设置上的概括,总结提出4C式课程设置。文章第四部分是结论。总结概括全文,并在实践上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郭宇[2]2014年在《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一些歌舞剧团率先尝试音乐剧的创作与排演以来,我国音乐剧文化市场不断升温。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在我国首创音乐剧班,同年,北京舞蹈学院开设我国第一个本科音乐剧人才培养方向。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相继成立音乐剧系。2007年,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平台为中国音乐剧教育提供了一个完善音乐剧学科建设、加强国内外音乐剧教学、艺术实践等交流与合作、提高音乐剧理论研究的良好契机。随后的十多年中,全国高等院校竞相增开音乐剧本科人才培养的各类相关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当下我国已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创办了音乐剧系或设置了音乐剧培养方向,其中主要以全国高等独立艺术院校、部分综合性大学的二级艺术学院为主。我国音乐剧教育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也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音乐剧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匮乏,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的了解不够全面;原有本科艺术教育模式与音乐剧教育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由于缺乏音乐剧教育基本理论的支撑与指引,导致音乐剧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忽略了对音乐剧编创、导演、舞台舞美设计、市场运营与开发等相关人才的建设,以致中国音乐剧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环节日渐脱钩,等等。而若想真正提升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质量、开发适应中国音乐剧发展的课程体系,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采用逻辑思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与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绩,并为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出了一套与当前音乐剧事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能适用于当前音乐剧教学的、可供操作与实践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包括对研究缘起、意义和关键词的界定;对相关文献及前期研究成果的综合评述;通过对研究内容与思路的梳理来选择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式以及对文章创新点的预测。第一章是对当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发展进行系统梳理。该部分主要从我国音乐剧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演变及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景式的阐述。第二章是对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是本文的实证调查部分。2013年5月——2014年6月期间,笔者深入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进行调研与取证,通过与这些学校师生的访谈、部分课程的观摩以及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各年级课程表的收集等方式,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四个维度来全面探视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现状,并从中发现与归结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特征。第叁章是对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进行现实审思。该部分根据第二章的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总结出目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图对问题成因进行详细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从中寻找到解决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的具体优化方策与实施途径。第四章主要围绕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优化设置问题展开探讨。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音乐剧学科特点从实践上明确具体课程在音乐剧整体人才培养课程中的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中的主次与性质、课程内容的增减与删选以及学时学分的赋值,以期构建出理想的具有整体课程价值和功能的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第五章主要探讨了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具体实施与保障策略。该部分分别从创新与完善课程评价、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规范与健全课程制度、建设与提升师资队伍以及物质投入与保障条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研究基点、研究核心、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解永菲[3]2010年在《我国音乐本科招生考试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既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和希望的全新世纪,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育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教育如果不能与新的形势相适应,不仅教育本身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还会严重阻碍人类社会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在发展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相互赛跑,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大量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法国着名作家雨果曾说过,“打开人类智慧的钥匙有叁把: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就是音乐”。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艺术,更是一种美的艺术,它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而且能够塑造个体完美的人格,培养个体的创造精神。因此,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高水平的音乐艺术人才,成为高等音乐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重任。音乐本科招生考试作为选拔音乐艺术人才的活动,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培养出优秀音乐人才的门槛、关口和瓶颈。因此,本论文旨在对音乐本科招生考试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就目前来说,对于我国音乐本科招生考试的系统分析和研究,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旨在广泛的搜取全国各类音乐院校(包括独立音乐院校、师范类音乐院校和综合类音乐院校)09年的音乐本科招生考试招生简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式,探究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本科招生考试的源起、院校、专业、制度、目的、方式和内容,力求提出一套正确、合理、统一的音乐本科招生考试的标准,提供各高校在音乐本科招生考试中所应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从而把好高等音乐教育的入口,促进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教育部门统筹管理艺术高考系统和广大学子们的正确备考做出微薄的贡献。
段季江[4]2013年在《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表演专业是高校尤其是音乐院校的传统学科,在我国设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音乐事业的变革,我国高等音乐表演教育在诸多外界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音乐表演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改革意义重大。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不同环节或单独或共同影响着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作为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将课程体系分解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要素,并由此出发,力争追求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向,遵循“文献分析→问题假设→现状考察→理论建构→策略探索”的思考和写作逻辑。首先,采用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考察了当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运行的现状和问题;其次,基于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应然理念,认为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课程体系重构上要凸显人文性、复杂性、动态生成性和多元性;再次,在所提出的课程体系重构理念的基础上,又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大维度出发,分别从重构价值、重构依据和重构措施叁方面提出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理论构想;最后,本研究还依据所提出的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构想以及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资源的更新和课程资源的拓展叁个方面出发,提出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保障机制。毋庸置疑,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存的课程体系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价值,但是研究者坚信,用新理念武装和指导的课程体系则是意蕴更丰富,结构更均衡,更能体现人文性、发展性、时代性的课程体系。
任飞飞[5]2012年在《北京体育大学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试图构建武术表演专业方向人员专业规格和专业方向的课程框架等,为北体大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武术表演是指通过演员借助舞台、影视等形式将武术的技艺或情节向观众表现出来的传统体育表演。(2)目前从业的武术表演人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完全满足武术表演市场的需求,且社会对武术表演专业人才有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北京体育大学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3)北京体育大学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符合我国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学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基本具备了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条件,而不具备的条件可通过可行措施得以解决,因此北京体育大学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基本可行。(4)北京体育大学武术表演专业方向依托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下,也就是依托在2011年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下,本文将其培养目标设置为“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表演的基本理论、技巧和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表演实践能力,能够在影视表演公司、专业表演团体、文化传播公司、学校等单位从事表演、编导、教学、组织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5)北京体育大学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学校目前规定的知识为准,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包括艺术学、体育学等四类知识,专业辅助知识包括体育学理论、表演学、体育学实践等九类知识。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具备表演实践、编导、教学、组织、科学研究等能力。(6)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的科类必修课有中国文化概论、表演心理教程等7门课程,专业必修课有武术表演专项理论、武术表演专项训练等14门课程,专业选修课有体育统计学等27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实践环节包括入学教育等7个环节。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总学分设置在160—165学分之间,总学时设置在2650-2700学时之间。
郭宇[6]2016年在《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现状审思》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逻辑思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与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绩,并为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出了一套与当前音乐剧事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能适用于当前音乐剧教学的、可供操作与实践的设计方案。
尹宁宁[7]2011年在《高等体育院校与艺术院校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体育与艺术之间逐渐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体育舞蹈作为舞蹈学科的一门专业进入高等院校,使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但由于设置的时间短,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该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不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形成两种模式-—体育院校(体育舞蹈)和艺术院校(国际标准舞)。两种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许多差异性: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哪种模式更适合我国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专业,如何构建好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缩短与世界体育舞蹈强国的距离,是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舞蹈学生和北京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国标舞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1.两类院校在体育舞蹈人才培养上形成两种模式:体育院校(体育舞蹈)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艺术院校(国际标准舞)培养“高级专业表演人才”。2.在人才培养在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符合高等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统一要求,但培养人才在面向领域、定位、层次等方面要求是不同的。体育类院校培养规格较为全面,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而艺术类院校比较注重于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3.在课程设置上,体育类院校的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像大量无序课程的累加,多数院校存在课程“多而广”、“大而全”的问题;艺术院校“专而精”,造成课程过多的集中在专业训练,课程类别不均衡,导致学生专业技能的偏向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空缺。4.造成我国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形成两种不同模式的原因:两类院校在领导机构、办学导向、教师知识结构、生源和就业方向等方面不同。5.在表演、竞赛中,体育类院校重视技术、强调速度、力量和爆发力,“竞技性”较强;艺术院校注重表演,强调对感情的演绎,“表演性”突出。
刘彦灵[8]2012年在《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家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大背景下,自然对舞蹈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适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舞蹈人才,成为近年来舞蹈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观念的转换成为现今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话题,舞蹈教育的改革也同样势在必行。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中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就目前的舞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舞蹈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舞蹈教育专业与舞蹈表演专业的培养模式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舞蹈本科表演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延用了舞蹈中专培养舞蹈演员的培养模式。虽然专业得到细化,但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未能脱胎换骨,至今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状态,未能摆脱舞蹈中专教育的特征,未能真正进入舞蹈本科教学的高等教育层次,未能切实与舞蹈教育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不相适应,从而影响了实际人才‘质量与教学效果。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中专或是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教育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具体教学过程与专业需求两张皮的局面,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本文试图以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且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探讨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校13年的学习经历和体会,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舞蹈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对非专业舞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借鉴,从前人对舞蹈教育学的宏观把握中,深刻反思舞蹈教育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症结所在,找到切入点,对当今社会不同人才的需求趋势及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思考,并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实践环节等微观层面试图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引出本文对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方而的设想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叁个章节,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行理论上的深层探讨和设想上的初步创新。第一章是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整体宏观的描述与分析,客观地分析舞蹈本科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索的历史进程。本章第一节先对舞蹈教育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追溯与梳理,了解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节以学院为例,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描述,并附加调查报告及大量访谈的结果进行现状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第叁节根据前面的描述分析从而指出学院舞蹈本科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此节从人才培养理念问题、培养体系问题、舞蹈本科与中专的教育问题、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与表演专业的专业特性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是针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及实践调查对其原因展开多层次且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一节是人才培养理念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二节是教育专业培养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此节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实践能力叁个方面进行论述,找到问题的症结与培养模式完善的突破点。第叁章主要是笔者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与设想。第一节与第二节重在运用教育学与舞蹈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与创新予以较为详尽的阐述,力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并从理论的角度去探讨培养模式相关环节的问题,使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第叁节与第四节主要论述的是笔者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是文章的重点章节。前两章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原因的详述与分析,主要是为本章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埋下伏笔,旨在通过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程、现状、理论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引出针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等方面改革的建议与设想。本论文综合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舞蹈教育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地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做以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些许尚不成熟的看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且人才培养模式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和因素,因此本文并没有对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有相关的内容——进行详尽的列举与分析,而足将探讨的重心放在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宏观思路上,主要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分析,希望通过较为浅显的尝试,能为舞蹈学院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个调整与发展的方向,为舞蹈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进献微薄之力。
颜悦[9]2010年在《关于高等音乐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分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教学体制,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经历了一百多年在实践中的逐步完善,已成为各国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体制与管理模式。我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在20世纪初实行的是学分制,20世纪中期实行的是借鉴前苏联的学年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对音乐文化人才多样需求,各院校又进行了教学体制的改革,逐步走上了向学分制转变的道路。专业音乐教育有其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学分制亦有自身的优势和特定的要求。在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改革,必须力争使两者特点的结合达到理想状态。本文从学分制这一高等教学体制的产生、发展的线索出发进行全面的阐述和比较;重点对欧美等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与我国部分高等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学分制的实行状况和特点进行论述;结合专业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对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剖析;对如何克服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障碍,提出继续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意见和思考。在分析研究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西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经验成果进行筛选,提出了完善我国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学分制体系,以更有利于培养优秀音乐人才。
焦春梅[10]2010年在《对我国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布局与规模现状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至今,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扩张,各类高校纷纷设置音乐学科的各类专业,由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格局已被打破,新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正在形成。目前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研究[D]. 吴洁丽. 中央音乐学院. 2003
[2].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 郭宇.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 我国音乐本科招生考试研究[D]. 解永菲. 天津师范大学. 2010
[4].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D]. 段季江. 西南大学. 2013
[5]. 北京体育大学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研究[D]. 任飞飞. 北京体育大学. 2012
[6].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现状审思[J]. 郭宇. 当代音乐. 2016
[7]. 高等体育院校与艺术院校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D]. 尹宁宁. 山东体育学院. 2011
[8]. 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彦灵.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9]. 关于高等音乐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初步研究[D]. 颜悦. 上海音乐学院. 2010
[10]. 对我国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布局与规模现状的分析[J]. 焦春梅. 音乐研究.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