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中美关系的历史特征--中美走向新世纪的回顾_中美关系论文

揭示中美关系的历史特征--中美走向新世纪的回顾_中美关系论文

揭示中美关系的历史特征——评《中国与美国——迈向新世纪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中美关系论文,美国论文,中国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交学院熊志勇副教授的著作《中国与美国——迈向新世纪的回顾》(以下简称《中国与美国》)是中国学者在中美关系研究领域里的最新成果。该书分7章55节,加上前言和结束语等,共约28万字。 作为一部专著,《中国与美国》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它的论述包括了从中美两国200多年前的第一次交往直到1995、1996 年之交的整个历史,其跨度之大、内涵之丰富,在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还不多见。其二是与其他有关中美关系的论著比较,《中国与美国》更注意在论述中给予中国外交和美国对华政策同等的重视。如果考虑到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对美政策方面所承担的特殊的和不可取代的责任,以及以往研究中在这方面表现出的不足,《中国与美国》的这一特点、也是优点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作者大历史跨度的论述和对中美双方政策的相对比较均衡的研究,使《中国与美国》相当清楚地揭示了中美关系从形成到发展至今的一些重要的历史特征。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能择其要者评述之。

首先,通观全书,不难看出作者所揭示的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即从“中国皇后号”到中国,“美国人把手伸过来,中国人友好地握了一下”起,中美两国就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在中国,从理论上界定两国关系的一些基本范畴几乎都是由此产生的。例如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超级大国,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等等。中美两国所处的历史地位和状况,决定了在双方交往历史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里,双方的关系都是不平等的,双方在处理两国关系时的心态和一些基本观念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或差异。

《中国与美国》指出,当中美两国在18世纪间开始交往时,“不同的发展道路给两国今后的往来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第5页)。 此后到19世纪,美国迅速发展,直到在综合国力方面站到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前列。疆土扩张、经济繁荣,使美国越来越热衷于干预国际事务,争取获得自认为是与自己的实力相称的国际地位,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将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模式推广到全世界。

中国则正相反。它最初是用传统的那种“理念上不平等、实际上宽容的方式接待了来华的美国商人”,但最终却“陷入实质上不平等的关系的陷阱”(第20页)。19世纪中叶起,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不断失败,它在国际社会中陷入极其孤立与屈辱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实际上伙同其他列强一起,参与对中国的侵略与压迫。作者同时客观地指出,美国的作法的确与其他列强有许多不同之处,以及由此引起一些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对其他列强的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及一小部分中国的领土和领水,从而达到美国向西扩张的顶点,而且是凭借武力达到的。结果是中国与美国在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海峡发生了持续20年之久的对抗或紧张的对峙。《中国与美国》循着自己的逻辑强调指出,正是历史的因素“使得新中国在争得独立之后不可能为了外交上的承认而对美国的要求作出任何让步或妥协”;而美国以往100 年来处理两国关系的态度也决定了它对一个通过革命获得独立和新生的国家的敌视和歧视,要求新中国保证美国“的固有条约权益不能变更,中国的政策必须符合美国的利益”,等等。该书认为,这一历史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化对“以后几十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189页)。 历史的细节当然不会重演,但一些最基本因素却是长期起作用的。中美关系的变化证明,作者的这一论断对认识今天的中美关系仍然有其重要意义。

其次,近十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中美关系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双边关系非常脆弱,缺少发展的基础,也很少有内在的动力。中美两国的一些基本利益经常是产生于大的国际环境。决定中美关系的走向和亲疏的基本因素首先是两国之间总有一个“第三者”,中美关系的亲疏远近同它们与“第三者”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美国往往是为了防止中国成为某一个大国的势力范围、或者为了在东亚制约另一个大国,才密切与中国的关系并介入中国的内部事务的。中国则往往在反对外来威胁时将美国视为可利用的国际力量。《中国与美国》大历史跨度的论述,补充和丰富了上述论点。

总之,《中国与美国》不论从哪个角度和在哪个层次上论述中美关系的发展,读者都可以发现上述两个贯穿始终的特点,并由此把握住中美关系演变的一些带规律性的内容。

除上述对中美关系的一些基本特征的论述外,《中国与美国》对中美关系史研究中一些重要课题的论述也可以说是相当精彩的。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论述便是其中的一例。《中国与美国》在探讨蒲安臣在中美关系史上的作用时便指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渊源,认为蒲安臣所倡导的“合作政策”“构成了后来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第44页)。在论述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到日俄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时,《中国与美国》不仅探讨了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动机,而且特别指出了这项政策产生后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认为“以‘门户开放’政策所体现的(中美两国)利益的交叉点影响了以后半个世纪的两国关系”(第85页),正是美国在日俄战争中的态度使清政策试图借助“外力来平衡日本及俄国扩张的压力”(第91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日在中国的竞争则表明,美国并不支持中国的独立,“两国间的共同语言只能局限于防止一国称霸中国”(第120页)。 这些新的见解无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该书还提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观点,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中国与美国》论述中美关系时的主要缺点是作者采取的一节一议的办法,使不少重要而又精彩的论述散见于几个章节里,使读者难以把握。如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论述就是一例。二是有些引文过于冗长,一部如此大跨度的著作,尽量减少引文的篇幅,可以使作者有更大的空间展开自己的阐述。

标签:;  ;  ;  

揭示中美关系的历史特征--中美走向新世纪的回顾_中美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