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县七道岭镇中心小学 12200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很多优秀的文化都被保留并传承了下来,古诗词就是其中之一。几千年以来,祖先留下的无数辉煌诗篇,成为历史文化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丰富了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及重要意义
一、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1.听曲学诗。
音乐和文学之间有着不可言说的某种联系。小学生早就不适应循规蹈矩的传统教育方式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学会顺势而变。小学古诗词虽然比较简单,但如果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背”的教育模式的话,他们就一定会觉得枯燥。如果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播放和诗词意境相吻合的背景音乐的话,更能将小学生带入到意境之中。
2.看图说话。
很多古诗词创作的背景都和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有紧密关系,如果把绘画和看图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那么整堂语文课一定会变得更有意思。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静夜思》,则可以绘制出这样的场景:一位远离异乡的游子在月圆之夜,难以入眠。皎洁的月光从窗户缝里映照到床前和地上,此时他起床打开窗户,望着天边的一轮明月,格外想念自己的家乡。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背诵古诗词,还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游子的思乡之情。
3.歌唱诗词。
古诗词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它的遣词造句都十分的优美。如果用当下流行歌曲的音调为古诗词重新谱曲,则不仅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环境当中,而且还能陶冶个人的情操。譬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就被改唱成了一首歌,广为流传。
4.课前故事。
很多小学生在家里都会听睡前故事,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喜欢听故事的习惯。每一首古诗词都讲述着一个故事,课前故事其实也就是迎合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则可以表述为:唐天宝年间,汪伦对李白十分的仰慕,于是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希望李白能够到桃花潭游玩。李白也被汪伦的热情所感动,于是就一个人来到了桃花潭,而且还被桃花潭的美景所吸引,时常和汪伦喝酒写诗。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当李白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赠汪伦》来表达对汪伦的感激之情。以故事作为铺垫,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白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5.填词接句说意境。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词更是注重对意境的营造。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借鉴时下流行的诗词对学生爱上诗词的学习很有必要。如在教授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时,可以简单描述一下诗词中所描绘的春天场景,然后通过提示让学生自己给诗词填空,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符合小学生的爱玩、爱动的生理特性。
二、学习小学古诗词的意义
1.提升人文素养。
古人云:“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唐诗宋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瑰宝,是经过时间洗礼不断雕琢出的产物,诗词优美、意境深远。小学正是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个人文学修养。
2.开发想象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无穷想象任重道远。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源于诗人无穷的想象力,可见想象力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据研究表明,小学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学习古诗词就是对他们想象力的变相开发。
3.培养道德品质。
很多古诗词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举止言行。比如在小学课本上有一首流传了千百年的李绅的《悯农》,让人明白劳动的艰辛,让人懂得珍惜粮食。从而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要学会珍惜和感恩,要热爱劳动,崇尚节俭。
4.激发爱国情感。
小学古诗词中的一字一句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凝结着诗人的不同情感。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体现出了杜甫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后喜极而泣,以此领会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5.传承我国文化。
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到古诗词创造的时代背景,更加了解诗词的前世今生,并懂得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拥有优秀文化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优美的诗词,深远的意境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份宝贵财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传承中国优秀古诗词文化要从小学生抓起。
中华古典诗词的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朵朵奇葩。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古诗词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独特性使得小学生从小就能感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古诗词诞生的年代已十分久远,学生学起来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古诗词的优良习惯,感知其蕴藏的文化意蕴。
论文作者:李淑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8
标签:古诗词论文; 诗词论文; 小学生论文; 李白论文; 意境论文; 小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