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学习型论文,组织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学习型社会组织的呼唤
(一)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及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进一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而且其目标也得以进一步具体和明确。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小康社会阶段所确立的主要发展目标体系主要从“增长、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些目标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以及教育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各个地区如果能够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那么,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会随着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变成现实。相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就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人力资本理论已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普遍接受,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刺激经济增长、缩小差距、实现社会丰裕的根本所在(舒尔茨),“人力资本是最终决定中国富裕的资产”(詹姆斯·海克曼)。又由于提高人力资本必须以发展教育为前提,因此,今天我国各地都把教育作为发展的核心问题予以强力推进和发展。“教育既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手段,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在人类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需要明确的是,提高人力资本不仅需要发展正规教育,也要发展非正规教育。因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仅仅限于正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还在于非正规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的直接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经济学家们在分析1978-2000年有关中国经济增长来源时发现,劳动力教育的贡献份额达到8.6%-9.9%。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研究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因素时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大约40%来源于人力资本的贡献,其中劳动力教育的贡献为11%。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闵维方教授也认为,受过职业教育有工人的生产率要比仅受过一般教育的工人高6%-11%;世界银行的研究也表明,一个受过4年初等教育的农民比未受过教育的农民,其生产的粮食产量高8.7%。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劳动力教育是劳动力贡献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学习型社会组织的呼唤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和建立怎样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没有高效的学习型社会组织,学习型社会就难以具有真实意义上的形成。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框架是建立以学习型教育机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为主体,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其中,各级各类学校是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是学习型社会的主体。近年来,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苏州、常州等在相继提出并开始着手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有的就建立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根据对有关城市所建立的学习型社会组织的调查了解,研究者认为:学习型社会组织是系统化的教育组织,和学校教育组织相比,学习型社会组织的构建显得更加系统,涉及到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学习型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扩张、裂变,最后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系统化了的教育组织,学习型社会组织显得更加开放,因而它所受到的外部力量的影响更加明显,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所有的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式都十分雷同,尤其容易受到更加宽泛的同一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导致雷同的“规范”。但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人们对于构建不同的学习型社会组织的要求颇为不同,由于各地自然资源、社会条件的不同,特别是在更大的程度和意义上,学习型社会组织的效率受区域和行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自我发展愿望强弱程度的影响,决定了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的过程中,难以有一个成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模型,而且,也难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解决学习型社会组织建立问题的“最佳”方案。学习型社会组织的构建必然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和不断创新过程。各地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以创新的思维和举措,探索出符合区域特点的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学习型社会。
由此可知,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条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研究和建立有效的学习型社会组织。
二、学习型社会组织的理论模型
(一)学习型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为了探讨有效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模型,需要首先明确学习型社会组织的属性和功能。作为有效的学习组织,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该组织能够更多地承担组织内部成员和其它学习者需要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即学习型社会组织究竟是一个具有什么属性的组织?这种组织是否具有满足学习者学习及其它需求的功能?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对可能形成的各类学习型社会组织做了理论性分析,无论是以企业为中心、社区为中心,抑或以政府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无不是以学习发生为首要目的,因此,学习型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应该是具有公益属性和市场化特征的教育机构。但是,由于学习型社会组织不仅具有区域性的极大差异和层次性的极大不同,而且也有不同属类的极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属类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机构,其公益性质及其市场化程度不尽相同,进而决定了某一学习型社会组织和政府及其社会所构成的关系很不相同。从功能上看,学习型社会组织具有支持成员的学习活动、完善成员人格、提升组织成员的整体品质、增强竞争力、促进学习型社会进程的功能。不仅如此,在社会转型期,学习型社会组织在履行培训机构的教育功能之外,某种程度上,它还具有社会管理和引导的功能。其管理功能和引导功能的大小取决于学习型社会组织的类属和模式,一般说来,越是履行基础性教育职责的学习型社会组织,其管理功用越大,对本组织内的学员约束力越强。由此可知,学习型社会组织是一种集管理、教育、文化、娱乐和社会批评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组织。
(二)学习型社会组织的理论模型
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34亿。全国农村转移人口将达到2.7亿。为了适应2.7亿农村转移人员的就业需要,单初中后和多种类型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平均每年城镇就应该提供350万—450万个学习机会。同时,为了实现文盲率降到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超过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就需要建立数以万计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正是由于到2020年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目标要求建立庞大的学习型社会组织系统,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并根据不同情况,研究和建立属性和功能具有相似性的学习型社会组织。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学习型社会组织的理论模型有4类、12种基本模型。
1.以组织属性和功能特征为标准建立的学习型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三种模型:功利型、非功利型、中介型学习组织。功利型学习组织并不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学习组织,而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学员所需,按照培养成本大小由学员支付培养费用的一种组织。其活动方式是一种“市场化的公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市场途径向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这种服务既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又具有超功利性一面。非功利型学习组织是由政府或者企业或者捐资人出资建立的纯公益性教育机构。对公民进行基础教育、思想教育的机构大多属于这种组织。这种组织对办学者和学习者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并有一定的强制性。中介型学习组织是一种“人才流通”的学习组织,它是在政府与社会、人才培养机构与用人单位,以及不同的学习组织之间发挥中介疏导作用的组织。这种组织或者担负施教任务,或者担负评估和资格证明任务,或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中介桥梁作用,是信誉度最高的一种组织。
2.以地域特征为标准的区域类学习型社会组织。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型:即城市型、城镇型、乡村型学习组织。城市型学习组织是一种学习资源丰富,文化、教育、经济资源优势明显,各种学习群体比较集中的一种组织。这类组织教育内容宽泛,组织体系完善,综合性明显,自发性强。学习动力以自发和兴趣为主。城镇型学习组织,是一种学习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教育、经济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学习群体具有一定集中度的组织,这类学习组织不具有系统性,而具有综合行政机关、普通中小学校、乡镇企业、工商业者联合会和其他成员的力量的特征,它们往往以普通初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科普教育和扫盲教育为主要方向,以实用性、综合性和生活性内容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实用和功利为主要学习动力。乡村型学习组织是一种学习资源相对紧缺的单一性学习组织,这种组织一般需要综合乡政府、村委会科技站、中小学等力量,以普通初等教育、扫盲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方向,以体现科技性、实用性和基本文化教育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功利为主要学习动力。
3.以主导者和组织者为标准的办学主体类学习型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三种模型:即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学习组织。学校主导型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形成的学习型社会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体系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领导者。这类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有效推动学习开展。在某一区域内,可以有多个学校为核心的学习型社会组织。企业主导型是以厂矿企业单位为核心形成的学习型社会组织,企业是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和主导者,这类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厂矿企业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资源,推动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开展。行政主导型是以行政领导机关为组织主导者和领导者而形成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模式,这类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以行政为主导的现实性优势,充分利用行政管理和协调力量,形成地域统筹型、综合型的学习型组织模式。
4.以学习内容为标准的类属型学习型社会组织。也可以分为三种模型:即文化型、科技型和管理型学习组织。文化型是以传播政治理论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知识、生活娱乐知识、生命健康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模型。科技型是以传授现代科学技术,为未来生活进行直接技能储备,并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实用性组织模型。管理型是以培养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的管理人才为主的管理模型。
在以上12种基本模型的基础上,相互组合,又可以另外组成若干种不同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模型,如:城市—学校主导型;城市—企业主导型;城市—行政主导型;城镇—学校主导型;城镇—企业主导型;城镇—行政主导型;乡村—学校主导型;乡村—企业主导型;乡村—行政主导型;城市—文化型;城市—科技型;城市—管理型;城镇—文化型;城镇—科技型;城镇—管理型;乡村—文化型;乡村—科技型;乡村—管理型。城市—企业—文化型;城市—企业—科技型;城市—企业—管理型;等等一百多种。
三、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的应对策略
(一)确立学习型社会组织的战略步骤
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一定要和我国人力资源培训及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的目标相一致。为了使劳动力队伍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关研究者根据未来从业人员规模的变动情况和文化程度构成,对2001-2010年和2011-2020年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他们认为,到2010年,全国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平均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需求数达2亿人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平均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需求数为4000万人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2000年的10.05年提高到2010年的11.8年;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7.99年提高到2010年的9.6年;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比重也将由2000年的4.66%提高到2010年的10%以上。2011-2020年间,全国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平均每年将达到2.5-3亿人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平均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需求数为5000万人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2年以上;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左右;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比重也将提升到20%左右。这种预测和估计告诉人们,建立学习性社会组织也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与人力资源培养相对应,可以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2003-2010年,“终身学习”理念确立,建设学习型组织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中西部地区终身教育场所和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终身教育场所和设施基本健全,公民参与率明显提高,社区“全民学习”的氛围逐步形成;各省、市建立的学习型社会组织能够满足50%的人力资源培训和人力资源水平提高的需要,约50%左右的公民自愿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步:2011-2020年,“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终身教育场所和设施不断改善,学习型社会组织网络初步形成,公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各省、市建立的学习型社会组织能够满足95%的人力资源培训和人力资源水平提高的需要,80%以上的公民能自觉加入到学习型社会组织中来。
(二)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的应对性措施根据对各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考察和理论思考,认为以下几点措施值得关注:
1.建立责任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组织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并责任到人。有条件的省、市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如“终身教育管理局”等。学习型社会组织的管理机构与普通教育管理机构可以并行存在,也可以在现有的教育管理部门之内设立相对独立的管理中心;与此相对应,在城镇和乡村,也应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2.建立动力机制。严格执行各类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要求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对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不得介绍进入限定的职业领域。
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到2020年确保全国全社会教育经费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8%左右,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同时,通过制度创新,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自筹经费,并通过收缴学费、培训实体创收、社会资助、接受捐赠等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地筹集经费。
4.加快管理制度创新,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确立学习型社会组织的法人制度。整合教育资源,促使教育培训机构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制度安排上激活各类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向学习型社会组织转变,包括教育和文化资源开放、教育时段开放、教育服务功能开放等。
5.理顺党政机关和学习型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学习型社会组织双边的职责和义务,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界定双边关系时应注意,不同层级的党政机关和不同类别、不同模式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所构成关系不尽相同,其不同之处依据各种学习型社会组织所体现出的不同属性和功能,以及党政机关参与和主导程度的大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