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论文_韩文翔1,李刘蓓2,翟佳佳3

1 2.中原工学院,3.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中原分院 河南中原 450008

摘要:通过对豫西地坑院的踏勘,了解了地坑院建筑的现状,分析了地坑院的建筑形式。得出地坑院是在特定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建筑类型,是一定时期居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并对地坑院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三门峡;地坑院建筑(图1);居民生活方式

3 地坑院缺点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住在坑内,纷纷从地坑院搬出来,住在自己盖起的砖瓦房和小楼房。

3.1 原始的地坑院坑的四周全是房间,占地面积较大,坐南朝北的屋子在一天中光照最少。

3.2 地坑院房间全在地面以下,通风全靠单侧墙上开的窗户,根本形不成对流风,所以其通风极其不畅。

3.3 地坑院的四周砌有30至40厘米高的拦马墙, 拦马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结构,但是其高

度远远不够。

3.4 地坑院深6—7米,靠长长的台阶连接地面和院里,台阶要经过一个洞很不方便。家里面农作物或者日常物品的搬运都要经过台阶极其不方便。

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将这种独有的建筑形式,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将其保存下来并且使其充满活力,这这正是我们探讨的话题。为此我们也在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弥补地坑院现状的缺点。

4 解决现状的方法

4.1 透气改善(图4)

由于地坑院房间都是在地面以下,通风都是靠地面以下前面开的门洞,效果不佳。在地坑院房间的上面加了几个通气的风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室内外空气不易流通的问题。

4.2 安全性挺高(图5)

由于地坑院周围围墙较低,夜晚不易察觉,容易掉入坑内。为了解决问题。在院周围把围墙加高并且高低错落,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夜晚出行的安全性,同时也丰富了地坑院的立面,在造型上不显得单一。

4.3 采光改善(图6)

地坑内和地坑上的房间都采取坐北朝南的方向这样在一天中能获取足够多的日照时间,并且也充分利用到了地坑上面的空间。地坑上面的房子与 地坑院里面的是错开的在这样避免了受力破坏的坍塌的问题。

4.4 交通改善(图7)

在地上院子内设置一个通向地坑院内的楼梯,让地面和地坑院的连接更直接方便。不用通过狭长的土洞,上下方便。在地上院子内设置一个(通向地坑院内的楼梯,让地面和地坑院的连接更直接方便。不通过狭长的土洞,上下方便)。

结果:我们通过了一定手法的改进不仅解决了地坑院采光不足、通风不良、交通不便的情况。还保留了它原来的冬暖夏凉、防尘、防风、防声的优点。

5 结语

在村庄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地坑院了,纷纷从地坑院搬出来,盖起了砖瓦房和小楼房,他们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与选择,大多会说地坑院采光不好,通风不畅,不卫生,另外随着人们生活变的富裕,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居住环境,他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象老年人那样对那片黄土地,对自己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双手创造的家园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们也参观了陕县地区的地坑院旅游宾馆,其基本设施包括冲水厕所、照明设施等配备齐全,只是明显少了很多生活气息。也许人们所追求的舒适与这种看似很土的地坑院很难融合,但其作为中原地区生土窑洞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着特有的居住形式和聚落文化。并且 ,它还可以成为像宏村一样的实习写生基地。由于它的独特它还可以申报旅游景区,成为豫西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堪比徽派建筑,在现在高层建筑中的符号化应用。古为今用,地坑院又何尝不行那。这一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的未来如何,应该取决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如何去很好的解决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更高需求与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之间的矛盾。有民有生活的民居才会充满活力。

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这种独有的建筑形式保存下来并且使其充满活力,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找到最有效的保护与更新措施,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屈德印,邢燕.河南省窑洞村落景观研究—以洛阳、三门峡两地为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2]刘忠红.原生态建筑的历史遗存:豫西地坑窑院.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刘宁.三门峡地区天井窑院研究.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4]闵虹.豫西窑院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论文作者:韩文翔1,李刘蓓2,翟佳佳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  ;  ;  ;  ;  ;  ;  ;  

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论文_韩文翔1,李刘蓓2,翟佳佳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