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 年级组抑或两者并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研组论文,年级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学校的职能部门中,政教处从教导处中分离出来,专门负责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教导处则集中更多的精力抓教师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行教研组这种教学管理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年级组这种新的形式。从目前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实践来看,政教处和教导处职能的分化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复杂化和专门化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强化教学管理,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原则,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至于学校应该实行教研组,年级组,抑或两者并存,教育实际工作者和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因此,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澄清和探讨对于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形式的改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教研组是由同一或相似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研究组织。1957年1月,我国曾拟过一个《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对教研组的任务、工作内容和性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条例草案指出: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导研究组织,其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其工作内容是:学习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对于教研组的性质,在对条例草案的说明中规定: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不是行政组织的一级;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教研组长负责组织领导本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介于校长、教导处和教师中间的一级行政干部。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均设置了教研组。在一般情况下,它由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例如数学教研组,语文教研组;在规模较小的学校,可由相近学科的教师组成联合教研组,例如理化教研组,史地教研组;在规模较大的学校中,成员较多的教研组又可分为若干备课组,例如一年级备课组,二年级备课组。
多年的实践证明,教研组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至少有如下好处:首先,同一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开展集体备课、研究课、公开课、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科研论文交流等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增强,而且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工作,有利于不同年级的教师全面了解本学科在全校不同年级的教学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在相互衔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
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教研组这种教学管理组织形式也暴露出了某些弊端。首先,学校实行教研组这种形式容易导致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缺乏互相交流的倾向,因而不利于从所有有关学科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制约了学生学习成绩全面的提高。其次,由于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教研组长不是介于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中间的一级行政干部,因此,教研组长无任何行政权力。在领导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时,他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崇高的思想品德以及高尚的人格。我们知道,职、责、权统一是管理学的重要原则,学校管理也不例外。事实上,教研组长在教学管理中承担了领导组织本组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等事关学校前途命运的非常重要的责任。教研组长职责和权力的分离,不利于发挥教研组应有的职能,也不利于对教师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教研组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所以,教导处承担了对全校教师有关教学方面的日常管理。管理学告诉我们,由于一个上级有效监督的人数是有限的,所以适当的管理跨度是组织取得绩效的重要原则。而在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中,教导处直接管理一、二百名甚至更多的教师。在通常情况下,教导主任很难驾驭如此大的管理跨度,因而势必降低教学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年级组是由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从其人员组成看,它主要有二种形式。有的年级组由同年级各班班主任组成,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班主任工作,交流班级工作经验,探讨班主任工作的客观规律,改进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有的由同年级各班班主任和该年级的任课教师组成,其任务和工作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研究该年级各班学生的思想情况,各科学业成绩状况等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从其教学对象的角度,年级组也可分为二种形式。一种是固定年级组制,即由有关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年级组,专门负责某一固定年级的教学任务。这种形式的优势是教师每年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有利于教师深入地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但是,其弊端是:易导致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容易造成毕业年级的教师负担过重,而且有时会挫伤非毕业年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另一种形式是循环年级组制,即由有关学科的教师组成年级组,全面负责某一年入学的学生的教学任务。其优势是教师连续几年给相同的学生上课,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进了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各科学习的情况。但是,这种形式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学生在几年内面对同样的教师,对其认知风格的多元化会有不良影响,容易产生单一的、千篇一律的和呆板的思维模式。有人曾就这二种形式对江苏省办学水平较高的部分重点中学做过调查。据九所重点中学回收的41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看,81%的教师倾向循环制,12%的教师觉得无所谓,只有7%的教师倾向固定年级任课制。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年级组这二种教学管理组织的优势,许多学校目前采取了教研组和年级组并存的形式。但是,在具体处理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上,各校有不同的做法,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是以教研组作为办公单位,年级组承担的任务则由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年级组长召开各班班主任会议或全体任课教师会议研究解决。二是以年级组作为办公单位,教研组只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等活动。有人也就此进行过调查,以教师的主观倾向看,48%的教师倾向教研组制,13%的教师倾向年级组制,22%的教师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7%的教师无所谓。
目前,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学校实行了“年级组责任包干制”。这是一种年级组和教研组并存,以年级组为管理主体的循环式教师岗位责任制。年级组成为名符其实的教学管理基层组织。每个年级配有年级组长,他们在选聘教师、安排课程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各类教师对学生各科学习成绩负责到底,全体教师则为全年级学生有关学科的学业成绩全面负责。为了进一步强化年级组作为相对独立的、有一定自主权的教学管理基层组织的功能,许多学校在年级组内同时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以及工会组织。多年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它对激发全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及较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为不同学校实行不同的教学管理体制,所以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上属领导关系也有所差异。目前,大部分学校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校长、职能部门、各年级组和教研组。年级组和教研组直接隶属各职能部门,即教研组隶属教导处,年级组则根据其组成人员的不同隶属教导处或政教处。在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中,年级组和教研组不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的基层行政组织,各种权力均集中在职能部门。从多年实践效果来看,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管理层次过多,职能部门对年级组和教研组干预过多,年级组和教研组缺乏必要的自主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目前,许多学校试行两级管理体制,即校长为教学管理的第一级,职能部门和年级组(或教研组)并列为教学管理的第二级组织。这种管理体制减少了不必要的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年级组(或教研组)在学校教学管理中有职、有责、有权,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为了克服由于年级组(或教研组)的升格而可能引起的混乱,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年级组(或教研组)的关系,许多学校采取了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各年级组长的管理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实行教研组、年级组两者并存,并使其成为介于校长和教师之间的一级教学管理行政组织是兼顾教研组年级组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一种教学管理组织形式。但是,是侧重教研组还是侧重年级组应根据学校规模、师资力量、生源、教学设备以及教师的倾向性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取一种比较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例如,学校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宜以教研组为主,因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能力的增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健。学校规模较大、师资力量具有优势的学校,宜采用两种形式并存以年级组为主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因为在师生数量较大,平行班级较多,师资整体力量较强的学校中,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可组成备课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年级组在开展教研活动方面的不足。是实行固定年级组制还是循环年级组制,也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例如师资整体力量比较强的学校宜采取循环制,而师资力量不平衡的学校宜以固定制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