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批判中唤醒学生内在人格的觉醒——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论文_蔡园园

在理性批判中唤醒学生内在人格的觉醒——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论文_蔡园园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中没有批判质疑,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性,唤醒学生内在人格的觉醒。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批判意识 缺失 培养

新世纪,我们进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指语文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起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一个“审”字揭示了批判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价值。有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出的结果发人深省:上课听讲遇到不同的想法敢于当场举手提出质疑批判的,小学的比例为13.8%,初中的比例为5.7%,高中的比例仅为2.9%。如果说小学生高出初中生、高中生的那几个百分点让小学教师还能聊以自慰的话,那当我们面对着13.8%以外的那些学生时,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小学教师们该作何感想呢?我们又应该怎样来保护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呢?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由“苏格拉底的苹果”说开去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觉得他的学生太迷信他的学说,缺乏自己的主见,于是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他从短袍掏出一只色泽红艳的苹果,说这是他从果园里刚摘的,并让学生说说问到了什么味道。几十个弟子都说自己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只有最后一个回答的柏拉图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什么味道也没有!苏格拉底笑着肯定了柏拉图的回答,其他弟子困惑了。那么红艳的苹果,怎么会没有香味?当弟子们奉命再次传看那个苹果时,一个个才恍然大悟——这竟是一个蜡做的苹果!

由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早在几千年前苏格拉底就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古今中外,有许多圣贤也曾对此有过真知灼见。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云:“学贵有疑。”大思想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不迷信权威,敢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开始。

纵观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材仍然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容置疑,学生不敢提出自己批判性德想法。实施新课改之后,虽然也有许多教师开始注意启发学生质疑,并采用了一些手段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但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系统地、有计划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事实上,目前小学生的“批判意识”还是令人担忧的,甚至已经达到了“缺失”的程度。

二、小学生语文课堂批判意识缺失的原因

小学生语文课堂批判意识缺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学校的,也有家庭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三怕”:

(一)怕在课堂上批判性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批评、指责

不少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被教材与教案所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氛围,导致学生不敢质疑。上课时,教师一切均按教案实施,就教材论教材,以知识讲知识,严格维护苛刻的教学秩序。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对教师不敢说不,对教材一味迷信,认为教材中写得都是对的;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小圈子中,缺少主动参与,缺少自我意识。

(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受年龄和智力发展的影响,学生不善于提问,不知道该怎样去提问。比如,课堂上,有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很幼稚、可笑,有的学生所提的毫无价值可言。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不善于保护孩子的敢于批判的宝贵意识,没有好好地制止笑别人的学生,鼓励因质疑而被笑的学生,这样就会有意无意间打击了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严重抑制了学生批判意识的养成和质疑能力的发展。

(三)怕提出的批判性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自己

师道尊严作怪。有不少教师由于自身教学底蕴不足,如知识结构、教材钻研、教学机智等方面的局限,惟恐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学生的提问下“露出马脚”,因而缺少自信心,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害怕学生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有失面子,所以对一些爱质疑的学生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这种“封杀政策”,造成了很多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老师、同学耻笑,不敢提问。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地限制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意识、提高学生批判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批判意识是小学语文阅读实施批判性教学的先导、灵魂。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崇拜权威。这一点非常适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教学的教师。教师首先要有批判的意识,其次,要目中有自己。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对文本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创造。也许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并不成熟甚至正确,其实这时批判意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了。最后,要目中有课程。课程不是规范性的教学活动,教师不是课本知识可怜的解释者。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民主就是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开放就是这些声音是可被开发利用的,这些都是批判教学的具体显现。

批判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实施批判性教学的有力保障。具有批判意识当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不要做“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了批判意识,怎样获得批判能力呢?首先,做到不依赖已有的文本、不做资料的俘虏,不受现有教学方法以及答案、结论的束缚,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其次,在充分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率先用批判的眼光解读文本,利用资料,对文本提出质疑,拓展新的研究视角与领域。而后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见解。需要提醒的是,敢于摆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习惯、小学语文结论权威等定势,敢于打破小学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等的束缚和影响,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也是进行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解读文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批判性教学才会有可能,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没有对外在权威的否定,就没有学生人格的内在觉醒。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混乱;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分歧;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芜杂。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对教育朴素的情怀,保持我们的定力,保持反思批判的精神。只有有批判意识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学生人格意识、生命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陶行知 《创造的儿童教育》

[3]李谨瑜等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作者:蔡园园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  ;  ;  ;  ;  ;  ;  ;  

在理性批判中唤醒学生内在人格的觉醒——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论文_蔡园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