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地位论文,结构论文,社会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之本,也是制定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政策的依据之一。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自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一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但一些人仍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存有认识上的误解和糊涂,表现为实际工作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冷淡甚至否定。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都有赖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理性说明。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经验式反观的缺陷
“以往,在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时,往往只进行事实论证和直接经验的论证,未进行深层次的理性证明,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在社会结构这个根基上。”[1]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现有认识,大多是遵循作用——地位的认识线索来反观地位的结果。这种经验式反观对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是必要的,但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它有一定的缺陷:第一,从作用来反观地位的过程中,存在着直观化和直线化的倾向,常常忽略了从地位到作用的非线性特征;第二,从作用来反观地位的过程中,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隐功能和间接效果、长远效果被忽视的可能,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被贬低的可能。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属于其功能和作用的条件性因素。我们一般说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对其他事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功能的动态表现。地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静态方面,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方面,通过动态效果来考察静态状况是一种便利的直接的认识方法。但便利的直接的认识方法并非全面辨证的认识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除了受地位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客观条件、自身结构、人和服务对象等因素的影响:一是一种效果的形成往往并非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的作用与其他因素发挥的作用方向一致时,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效果就比较明显;反之,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效果就不明显。[2]二是即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受到表面上的认可,但如果不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三是在封闭、单纯的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在开放、复杂的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则不会那么明显。四是有时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中具备了相应的地位,但由于自身结构不合理也会大大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五是一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效果,不如服务于军事斗争、政治工作那么直接明显。我们曾有过抓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有过抬高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影响中心工作的惨痛教训。今天,我们看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只看它的高潮,也不能只看它的低落,而要透过那些偶然的现象,从理论的高度来把握它的客观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到其作用的产生过程,其间有种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因此,既不能完全依据其作用的大小来直接推断其地位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依据其作用的大小来直接推断其地位的高低。
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经验论证是必要的,但这种认识有其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来说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重要的依据,“使人们对它的认识肤浅,排不上位置,易于动摇,给企图反对它取消它的人留下空隙。”[3]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只有从社会结构中进行界定,才能透过历史和现实的偶然现象,获得稳定的理性把握。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历史上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有学者认为,所谓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社会结构性地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机体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和所具有的地位。”[4]人类社会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诸要素建构而成,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别是思想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既是客观的,又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人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只有从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关系中才能得到说明。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关系及其在社会结构中所承担的功能。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作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依据思想政治工作所运作的价值性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直接等同于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当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时,不难看出,它是整个社会机体的一部分。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界定它在整个社会机体和系统中的位置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是社会结构诸要素中的一个关键性要素。”[5]“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它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所决定,是一定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对一定的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为这个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服务。”[6]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围绕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展开,属于是上层建筑部门;依据思想政治工作所运作的价值性内容和所借助的政治建制,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的地位。其理由在于: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思想武器,最主要的内容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中的阶级性很强的部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实施部门,都是政治领导部门。经济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其领导、组织和实施部门也是其中的政治工作部门或领导部门,这些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笔者认为,不能仅仅简单地说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或部分地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和部分地属于政治上层建筑,不能仅仅简单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或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界定。
从纯粹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定义为:主体凭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力量,依托社会结构要素的矛盾运动,以价值化育为基本目的,对承载着思想上层建筑要素的社会资源的自觉运作。它的内涵包括:(1)从广义上来理解,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组织、群体、个体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2)思想政治工作所凭借的力量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权力、权威、合理性和合法性;(3)思想上层建筑要素具有价值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对承载着价值性因素的社会资源的自觉运作;(4)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理解为主体对思想上层建筑要素运作的过程,即思想上层建筑及其要素功能的自觉展开。在此,所谓自觉是因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上层建筑及其要素功能的展开是一个主体有意识参与的过程;(5)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并非创造或改变了社会结构要素的运动及其规律,只不过是对社会结构要素的运动及其规律的能动的利用;(6)思想政治工作是主体的自觉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动态性。
不可否认,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建制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政治工作运作的价值性内容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人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主体运作之下思想上层建筑及其要素功能展开的形式之一,所以不能仅仅简单地说它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或部分地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和部分地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事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事物的运动正是事物功能的实际展开,不能把事物本身和事物的运动或功能的展开混为一谈。事物的运动或功能的展开主要是指向外部,揭示事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事物运动或功能的展开中便产生了该事物对他事物的作用。这里必须把思想上层建筑本身和它的运动,特别是把它和对承载思想上层建筑要素的社会资源的自觉运作加以区分,也就是说,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与其运作的价值性内容——思想上层建筑要素加以区分。由此,笔者认为,不能仅仅简单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或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这一地位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关系中才能得到说明。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人的实践活动,既借助于经济基础的力量,又借助于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力量。“无论是从社会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产生、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相互关系,还是从基本社会关系,即物质关系和意识关系之间的联系,都处处表现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其间也充分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类自觉把握和驾驭精神活动的实践形式的重要性。”[7]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的和政治的二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是由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所规定的,且主要是由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所规定的,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并不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或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表现
在形而上和最根本的意义上,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在于——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主体运作之下,以价值化育为基本目的的思想上层建筑及其要素功能的展开,也即思想上层建筑及其要素的自觉运动形式之一,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承担了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部分功能。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形成的,即它是在一定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和设施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既定的对象和现实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通过社会心理——思想上层建筑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对象是在政治结构中活动的人,政治性是人的属性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在政治建制的规约和保障下,通过人的因素为巩固和发展相应的经济基础服务,自觉地承担起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承担了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部分功能。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受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是对社会存在,包括经济基础和相应政治关系的反映。同时,思想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经由社会心理而被抽象化、系统化为思想上层建筑;同时,思想上层建筑的“灌输”、普及,影响社会心理,通过社会心理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因此,“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受制于政治上层建筑,同时,它对社会经济基础和国家权力运行又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这种反作用的主要体现。”[9]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承担了政治思想对思想上层建筑作用的部分功能。列宁在提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论断的同时,也指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10]我们一直强调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也是从这一意义上讲的。政治思想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最直接、最集中的思想表现,在社会思想的上层建筑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观念形态为政治思想所统帅,并围绕它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即使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的哲学,处于思想上层建筑的最高层,也要受一定政治利益的影响而表现出党性。政治思想作为社会存在制约社会意识的中间传导者和执行者,它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但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政治思想的运作,确立社会的主导文化意识,规定着整个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承担了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意识作用的部分功能。思想上层建筑是一种具有明显阶级性的理论意识,它规定着社会心理和其他理论意识的基本倾向,社会变革的发生常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阶级社会的各基本阶级往往都有自己相应的思想上层建筑,并大力传播和扩大本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整个社会意识中的影响。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1]这里的“精神生产资料”,不仅包括理论、文化、知识,而且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宣传和工作培训部门等。因而,执政的阶级和政党只有充分发挥这些“精神生产资料”的功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效地扩大统治阶级的影响,巩固统治阶级的在社会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保证,是维护和发展思想上层建筑的基础性工作。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但是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或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承担了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对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意识作用的部分功能。
标签:政治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