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海经论文,之谜论文,中国论文,世界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本文介绍了《山海经》研究的某些新进展,虽不无可商之处,却可供参考。此间亦有人正在研究《山海经》。欢迎赐稿。但望言简意赅,论必有据,一事一议,不生枝蔓。
近年来,《山海经》这部有重要价值的中华文化瑰宝,日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当前,在这一领域内由于拓荒者的努力,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加上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在有关《山海经》的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成果,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合力,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不必讳言,对这部“奇书”、“天书”的破译工作是相当艰辛的。现在,《山海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山海经》的研究,冲破了原有的地理范围,从中国圈、亚洲圈,扩大到世界圈。
以往,人们多将《山海经》只看作是记载中国本土或亚洲范围内的古代地理书,间或有学者怀疑其不仅为亚洲地理,如法国与美国某些学者曾认为《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光明(朝阳)之谷,是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等等。多年来,长春光机学院中文系宫玉海先生通过对其语言的研究,认为书中许多古地名并非限于神州之内,而是遍布于世界许多地方。如书中记载的大禹攻打共工,共工所触的“不周之山”,即《山海经》中的“不周负子”,即为“莫桑鼻给”,实际是当今的东非大裂谷,书中描绘的地势、地形,在中国地域内是找不到的。其地望“在昆仑北”。晋郭璞注有“海外昆仑,去长安四万五千里”,而且东非大裂谷恰恰符合书中所载“有山而不合”的地理特征。
又如“凶犁之谷”。黄帝令晏龙杀蚩尤,斩于“凶犁之谷”,该地不在中国版图之内。晏龙作为黄帝时的雨师,曾到过今天的南美,而“凶犁之谷”即在巴西东部(圭亚那高原)。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考古发现,其中之一就是1991年美国学者的论文《奥次顿哥》中介绍的当地易洛魁人保存的两张鹿皮画,一张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另一张《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也确凿地证实了易洛魁人是移民美洲的中国轩辕黄帝的后裔。而“苏里南”这一地名,也基本与“凶犁”相符。据悉,中国学者王大有等也以此二图为契机对《山海经》里的美洲事物作了考证,发表了数部专著和论文。
再如加勒比,《山海经》中的“奢比”,亦称“诸比”,他是黄帝派去的东方“土司”。有些民族如肃慎族、印第安人等,明显是由东北迁徙去的,而易洛魁人即《山海经》中的“禺虢”(死后被尊为北方海神)的后裔。
宫玉海等的《山海经》研究,他们的“世界圈论”以大量材料论证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的性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对于史学界的“西欧中心说”、“中亚中心说”、“两河流域中心说”是个冲击。在学术上也颇有启发。
近十多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推翻了某些中外学者关于“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中国猿人是从非洲过来的”等旧论点。巫山猿人古化石的面世,河姆渡水稻栽培遗址的发掘,酷似《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烛龙大神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特大铜面像的出土……都证明“华夏大地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结论,已是无可辩驳的了”(见1994年1月25 日《人民日报》第11版)。同时,国外的许多考古遗物也证实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不只局限于黄河流域,这些,则更进一步说明前举学者大胆新颖见解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
另外,国内学者英山徐显之先生在《山海经探原》一书中辟一专章《〈山海经〉时代先民对世界的认识》来论述“我们的祖先和亚洲其他地区人的祖先,自古在世界上就有很大的活动能量”。他认为:“我们的祖先,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遥远的西方的情况,这是很不容易的,但决不是不可能的。”他也认为我们的先民到过南北美洲、非洲赤道附近、北极圈、南极大陆……“我们的祖先,对于世界的认识,真是大可令人惊异。”“先民们既然去得了,也自然能回得来”,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山海经》世界圈说在理论上是有意义的。
南北学者,珠联璧合。
不特此也。《人民日报》国际部国际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连云山在其专著《谁先到达美洲》中,从我国航海史的角度,指出,中国人在三四千年前到过中美洲,在《东山经》里做了记录。他说:“当然,中国人是横渡太平洋航海而来的,并且在北美太平洋沿岸作了精确的航海考察测量,留下了《山海经》中惟一一篇四千年前北美西海岸科学考察记录。”
这是《山海经》“世界圈”说的又一说法。
二、改变了视《山海经》为神话、传说、巫书的旧说,而认定《山海经》有一大部分是信史,是一本上古世界文化大观。
《山海经》中两次提到“夸父逐日”,在《大荒北经》记有“将饮河而不足也”,《海外北经》则记作“饮于河渭;河渭不足”。这一故事就这样被传为神话。然而有人认为,夸父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尸。《大荒北经》言“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再从当时生活地点看,“勾龙氏”即“皋落氏”、“俄罗斯”;夸父之尸可能就是现在莫斯科大教堂中的“圣谢拉菲姆”干尸。尸体的保存方法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其尸,膏油所浸”,这是远古保存尸体的最佳方法。
“精卫填海”几乎无人怀疑它是神话,实际上它并不是神话。《山海经》记述炎帝之少女——女娃(女娲),其领地在山西发鸠之山,她听信了雨师赤松子之言,知道了诱人的海外世界,欲出外遨游,“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后人把“溺”字解释为“溺死”,那么,“不返”二字岂不是赘言?有人考证,“溺”意为“沉溺”,这样,“不返”二字才有着落;而“斐济”之名来源于“发鸠”(古音读近fāijǐ)。那一带物产丰富、风景宜人,对于囿于宫廷的少女,自然富有吸引力,她沉溺其间而不返,过上了神仙般的自由生活,成为时人所称的世外之人,因而被收入汉代《列仙传》中。“精卫”可能是女娃饲养的小鸟,“衔木石”可能出于做窝的本能。斐济首府“索瓦”(一译“苏瓦”)一音源于“少娲”;而那里的人种个子高,皮肤红,与波利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人种不同,且能歌善舞,如《山海经》所说,他们可能是炎帝的后代。
其他“神话”亦如此,“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有言“天柱折、地维绝”,可能是后代族人纪念共工时说的,《山海经》中并无此语,《大荒西经》云:“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禹坟共工国山。”如前所说,宫玉海认为是在莫桑鼻给。
宫先生认为:“从唯物史观出发,‘神’是神化了的人,‘神话’是神秘化了的历史。”有中国史家传统与风范的著述,被后人误为神话的历史,今天应还它以真面目;长期以来笼罩在《山海经》上的神话迷雾应该逐渐廓清。
英山徐显之先生亦持此一观点,《山海经探原》专辟一章:《谈〈山海经〉怪物》,他认为“其物非怪”、“其人非怪”、“其地非怪”、“其事非怪”、“其文非怪”,“《山海经》一切现象,几乎全部都可能用唯物的观点加以解释。”
勇于质疑、敢于否定前人、名人的求实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力量,许多科学史、文化史上的新发现,无不显示出研究者富有挑战性的气魄与胆识。当然,他们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商讨与论证。
三、与国外及其他学科研究开始接轨。
语言是“活化石”,它的研究价值有时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起到了超前的信息提示作用,同时,殊途同归的结论又起到了互证的作用。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因民之国”,从古代汉语讲,“因、奄、於”都表示大陆边缘之意,“因”即“印第安”,其国在美洲。历史上虽有人认为中国人到达过美洲,然而很少有人肯定“印第安”人的族属与中国有关。房仲甫、王大有、宋宝忠等先生对此做过论证。1988年10月12日《吉林日报》发表宫玉海的一篇文章《中国——印第安人的故乡》,文章确凿认定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先民的后裔。1989年,英山徐显之在《山海经探原》中写道:《大荒东经》“至少有五处谈到那里的人是黄帝、帝俊、颛顼之后,这说明那里的人和我们的先民有着血统的关系。这能不又一次证明原来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从东亚迁去的吗?”
几年之后,美国埃默里大学人类生物化学家华莱士教授及其同事,经过对印第安人遗传基因的化验、比较、分析之后认为,北美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国人的后裔。“这种线粒体DNA中含有37个基因, 这种基因总是从母亲遗传给孩子,因此在跟踪血缘方面是不会出错的。”(见《吉林日报》1993年11月24日第8 版)委内瑞拉学者认为印第安人是殷人的后代(武王伐纣时,商朝一部分臣民从海路逃到美洲),而且有石锭(锚)为证。此事房仲甫、石钟健等有所论证,学术界颇有争议。又如西班牙人巴尔莎的论文认为本民族祖先在荆西巴东(中国湖北与四川接壤处)。这些论点虽尚需进一步考证,但与王大有、宫玉海的论点却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开始接近。
轩辕之国,有人认为它并不在东方而在西方,即现在的匈牙利。中国历史上载“轩辕之国是黄帝当诸侯时的领地。因名轩辕,故称轩辕之国。”《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这说明它在欧洲西部。有人认为他们是匈奴西迁后才成立的国家,这无疑是不对的。近年在阿尔卑斯山发现的五千年前的冰人和现在的南欧人几乎一致,无大的差异,可见其祖先与公元一世纪前后迁去的匈奴无关。据匈牙利人自己叙述,他们第一代国王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名“阿尔伯特”。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阿尔伯特”正是“有羆氏”(意大利语Alpi, 法语Alpes,日语的ある即“有”,因此,“有熊氏”应为“有羆氏”,“熊”是总称)之古读。又说原来曾住在新疆、中亚一带,这正符合《西山经》有关黄帝的“平圃”即“槐江之山”的地理位置。
《大荒西经》云:“有寿麻之国。……寿麻立正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这“寿麻”国是今何处,一直众说纷纭。
郭沫若《驳实庵字说》认为指古代巴比伦的先族Sumer, 徐南洲认为是Sumatra的对译即苏门答腊。据袁珂先生研究, 寿麻之国即今日斯里兰卡共和国,地处北纬8°,在北回归线之内。 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却不得要领。
《吕氏春秋》曰:“西服寿麻。”高诱注云:“西极之国,靡亦作麻。”此国应在西方。徐南洲说对了一点:“按正立无影(不是日中正立无影),应该是在赤道附近。”而英山徐显之则说得更明确:“实为对热带沙漠地区的描写”,“正是西方非洲赤道沙漠地区的情况”,但未点出国名。
实际上,按照其地理特征以及语言学的考释,寿麻应为处于非洲之角、北临亚丁湾的“索马里”。它处于赤道和北纬10°之间,所以“正立无景”;亚丁湾沿岸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量少,所以“爰有大暑,不可以往。”《楚辞·招魂》云:“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王逸注云:“言西方之土温暑而热,焦烂人肉,渴欲求水,无有源泉,不可得之。”有人认为,索马里人本是春秋时住在中国山东的“瞍瞒”,也叫长狄(翟),其为大人国,据说首领侨如(乔伊)身高1丈7尺,这种身躯高大的特点,仍然遗传在今天众多黑人中。是齐桓公与诸侯军队把他们打败后,他们出海远征非洲,定居于今天的索马里的。
《大荒南经》中提到的“胡余”就是澳大利亚,“胡”读如au,“余”同“途”音,即“菟”, 这两音正是“於菟”(老虎), 即英语Aostral。1993年12月27 日新加坡《联合晚报》载文报道:“中国人最先到达了澳大利亚,并不是英国人第一个发现了它。”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是马来西亚人,他们的图腾是老虎,与楚人、彝人、玛雅人是一样的,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可能因为他们都是古代的虎方人。中国古代称东方为人方,西方为天方,北方为鬼方,南方为兽方;而兽方中又有虎方、象方、蛇方等。
一些考古新发现也陆续为这些研究雪中送炭。十几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尤其新石器时代遗址龙的形状、特异乐器等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六、七千年前就已有文字,中国象形文字比巴比伦文字早、黄帝时采用它作为官方文字,但不等于无其他文字,如蚕丝文字、楔形文字,而蝌蚪文字则与埃及古文字极相似。
在中国,分布面较广的仰韶文化,距今已有5000—3000年,正是黄帝至西周阶段。有人认为“仰韶”是神名,指的是“英招”。《西山经》说:“帝之年圃,神英招司之。”英招死后被尊为神,仰韶文化的传播与黄帝家族的动向有关,今台湾省台南的平埔人可能就是随黄帝由阿尔泰山迁到中原又向南迁至台湾的平圃人后裔。如此说成立,则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又添一有力的佐证。
如今日本人、泰国人、印第安人等纷纷前来中国大陆寻根,其研究就更有价值了,这种对人类共同文化、历史的认同与珍视,为创造一个和平、和谐、进步的大同世界,开辟人类光明的未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四、进一步揭开世界文化之谜。
在世界文化史中,有许多难解之谜,通过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和破译,可以逐步地将其谜底一一揭开。其荦荦大端者,试简述如次。
(一)英格兰西部的巨石阵,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三、五十吨的巨石,而且是加工后组成的,那么:1.它是何人、何时建造的?2.它的用途何在?诸多不解之谜,却在《大荒西经》中找到了答案:“西海陼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郭璞注云:“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数次舍也。”由此可知,其用途是测量天象、也是为编制历法而用的。如今美国科学家费了很大气力,用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它们可能是观测天文的设施。从《山海经》中可以知道它的建造者是颛顼的曾孙“嘘”。《大荒西经》载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嘘。”有人认为“吴姬天门”即现在英格兰的沃尔弗汉普顿,其读音基本一致。巨石阵就在它附近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建成已有四千多年了,与碳14测定的年代相符。
(二)埃及的金字塔。对金字塔的修建,人们早已有许多疑问:1.其原料是天然石块吗?2.石块中间没有缝隙,连刀片都插不进去,是怎么建成的?3.是狮身人面像还是蛇身人面像?有人提出:据《山海经》的记载,金字塔应是浇铸而成的,它并非天然石块,而是当时当地的“混凝土”。《海外北经》言“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有人认为,这应是现代金字塔群中的一部分。所说的齐夫林金字塔,其一角附近有狮身人面像,在《海外北经》中记载着“(共工)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就是共工氏的图腾。《竹书》中说共工图腾是“人面、蛇身、朱发”。近年来,西方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人面像的头发是红色的,并找到了残余的红色与泥土中的渣滓。稍后又发现从塔的一角到人面像的基座之间有一条“渠道”,这应该是原来的蛇身。它原在地面上,因风沙长年侵蚀、积压,致使它塌陷,发现时误认为渠道。今后的考古也许还会发现,蛇身外部可能有虎的斑纹。当然有待证实。
此外,还有关于金字塔的建筑者与工期问题:1.建筑者都是什么人?是奴隶吗?2.“十万人参加,三十年完成”之说是否可靠?
据世界史介绍: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奴隶,带着脚镣,在烈日曝晒和皮鞭的监督下劳动,十万奴隶用了三十年工期。
对此,宫玉海1993年7 月在《编取帝王书·辨乎天下事》一文中写道:“上古人类状况是怎样的?是蒙昧、原始、落后,还是具有相当高度的的文明,并创造了许多伟业呢?是在衣食不足的苦难中挣扎,还是丰衣足食、欢乐歌舞,而又甘心奉献呢?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则明显属于后者。”同年12月8 日《世界科技译报》的一篇文章报道:“考古学家对三年前在金字塔附近发现的公墓的垃圾、人体骸骨、文字材料、啤酒瓶罐和葡萄桶的残片,以及面包店等作了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这些建造者不是奴隶,而是自愿侍候上帝的自由的埃及人。法老为他们提供衣、食、住所(主食12种面包,每天早、午、晚三餐都有啤酒和少量的葡萄酒)。他们也不是整天工作,而是白天劳动,晚上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果按照法国化学家戴斯杜维斯的化验结果所表明的那样,用混凝土造金字塔,根本用不了10万人和30年工期,而只需1500人几个月就可以完成。
宫先生还认为,当时已有侏儒参加工程。在《山海经》中,“侏儒”就是“焦侥国”,他们是掌握了许多“机巧”的家族,因而不能排除在施工中使用一些机械。《尔雅》记载“丹穴之人智”,就是说居住在中国之南的一些家族,有着相当高的智能,这应该是指共工和侏儒。如依据《海外北经》记载,大禹到达北非以后,“杀相柳”、“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如确实与金字塔群有关的话,那么,可以预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逐渐会证明这一点的。
(三)希腊文化历来是倍受重视的,然而其根源在哪?目前世界通史一般都认为创造古希腊文明的并不是现代的希腊人,但究竟是什么人,这又是一个谜。
《竹书纪年》写有“颛顼生伯鲧,居大穆之阳,是维若阳。”“大穆”即多瑙河流域,“阳”即南部,或说“若阳”,按对音应为“诺萨斯”,现在克里特岛上遗留下来的“诺萨斯王宫”,就是鲧的王宫。《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大荒西经》云:“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启是禹的儿子,他“上三嫔于天”,不是送美女给上帝,而是多次到那里(天:西方)作客,这里包含去故乡探访祭祖之意。有报导称:近年希腊发现我国夏代时期精制的铜器,说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信息传递,本来很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米诺斯王宫(或说即大禹的宫殿)中发现的一尊彩陶人像,正与《山海经》中巫咸的人像相符:“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其衣冠与夏代相似,说明希腊文化和夏文化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
从语言学角度看,“希腊”(Greece)在希腊语中就是“大夏”的意思,因此希腊自古以来就称为“大夏”。克里特文化期正相当于后启的文化;“克里”就是开、启,而其年代也正符合。希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进入了金石器共用的时代;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奴隶制国家,这正是伯鲧的时代。有人从而推论,自公元前2286年大禹治水起,到公元前2196年启即帝位止,约90年间,启在希腊一带,精心经营,以出色的成就,建成辉煌的克里(启)特(代)文化,成为古希腊文化的高峰和象征。在禹即帝位后,国号日夏,尊大穆之阳为大夏。克里特岛上的诺萨期、米诺斯王宫,就是鲧、禹的宫殿,那些宏伟的神庙和宫殿,正如史书所载,是“峻宇雕墙”,令世人叹为观止,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因此,有人说,大夏即希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创造者正是我们中国人。
(四)谁是古罗马文化的创造者?
过去,人们言必称希腊,论必谈罗马,因为它们代表了古文化之高峰。然而,古罗马人又源于哪里?他们当然不是现代意大利人,也不是三千年前的伊特鲁里亚人,而是像有人说的那样,系从东方来的一个民族。《大荒北经》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这“弄明”或说即“罗马”对音。《十大经》有“黄帝宗质始好信,作自为像,方四面——前参、后参、左参、右参,四达自中……”“方四面”即四座像各向东、南、西、北,那么肯定有一把面向四面的椅子。电视中曾有过报道,西方学者用电子计算机把古罗马神殿复原出来,我们看到宽敞的大殿中间有一把“方四面”的椅子,因为它是按黄帝家族的规格修的庙,说明了古罗马与黄帝家族的密切关系。
(五)在世界史中曾有一个“希克索斯族”,他们从两河流域曾扩展到北非一带,显赫一时。史书中只说是从东方来的民族,可究竟是什么民族,又是一个谜。
但是,有人认为,在《山海经》中就已提到它。《大荒西经》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扩稷播百谷。”《海内经》云:“(叔均)大比赤阴,是始有国。”后稷及其弟弟的后代在两河流域创立了著名的喜特国与苏美尔文化,建立了西周之国。所谓“希克索斯人”就是西周人。
(六)其他世界文化之谜。
比如,关于轩辕黄帝的纪元从哪年开始,炎帝纪元从哪年开始,就是一谜。
有人提出:从《山海经》中可以了解到玛雅人是颛顼的后代,应该说,他们所流传下来的年代是可靠的。据他们讲,他们的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而犹太人是炎帝的后代,即“有邰氏”,他们的纪元至今已有5755年。炎帝“传八世而衰”,如果一代平均按70年计算,九代正好比黄帝早约630年,与历史记载大体相符。
我们在本文中所涉及的许多新观点,限于篇幅,未能充分展开论证,可参阅宫先生等有关专论。
标签:山海经论文; 黄帝论文; 世界文化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共工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大荒西经论文; 金字塔论文; 宫玉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