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青年工作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青年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和发扬团的优良传统,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不懈探索,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在工作方式上创新,在自身建设上创新,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① 新世纪党对共青团的期望和要求,重点突出的是创新。
怎么创新?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就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当今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即党的十六大确定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2003年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② 胡锦涛总书记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③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共青团在现代化建设中开创新局面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团的工作中就应当落实到青年人,坚持“以青年为本”,并循此思路开拓创新。
一、“以青年为本”,就要动态地体察青年的新发展
在社会的各个年龄群体中,青年人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更愿意求新革新,更醉心于未来的新发展,因而青年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更为鲜明。共青团工作坚持“以青年为本”,当然不能静止地看待青年,也不能停留于对青年的已有认识,必须时时关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跟踪青年行进的步伐,在深入体察青年发展的时代特征中求创新。
新世纪我国青年的发展状况如何?从近几年的多项调查中可以看到,青年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渴求知识,生存竞争,追逐时尚,道德回归。
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孜孜以求,是当代青年发展中的一大特征,其强烈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我国青年中的求知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持久不衰,其集中的表现是重视学历的提高和业余时间“充电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8年在全国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城市青年92.5%都持有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期望。进入21世纪,青年人的学历期望仍在攀升。2005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长24.1%,考生人数达117.2万。在职青年业余时间“充电”忙,已成时尚。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在读者中的调查,“利用节假日忙于学习的人数”有59.7%,其动机是“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
一则来自2004年北京的信息,当年报名高自考的150余万人中,已经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考生占近3成(40余万人)。其中竟有0.13%的考生已经拥有研究生学历(2000余人)。2005年又传来苏州大学一位博士报名参加法学学士学位自学考试的消息。这些已经具有大专以上甚至是研究生学历的青年,参加高自考的动机已不再是追求学历文凭,而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再学一个新的专业。他们说:“今后的人才市场,知识结构比学历文凭更重要。多一个专业,多一种本领,求职的价码就不一样,个人的潜能也许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另一则来自温州的信息,青年中出现了“不为文凭,不求证书”的求知热。他们崇尚“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视学习为一种乐趣,一种开阔视野、自我提升的手段。这些情况表明,当今青年对知识有着何等急切的渴求。
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当代青年发展的第二大特征。成长于新世纪的青年,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社会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生老病死”全包。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这一代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这一代青年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在优胜劣汰、自由竞争的市场法则面前,当今青年的生存与发展,再也不能象以往青年那样无忧无虑,生存危机感正紧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而日益凝重。
就业,这一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在当今青年中可不轻松。劳务市场的形成,大专院校毕业生从“统一分配”转向“自由择业,双向选择”,把青年的就业引向了市场。然而,当今劳务市场的容量又非常有限,供过于求的形势相当严峻。据2004年的统计,全年新增就业人口为100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795万,产业结构调整下岗职工为600多万,总计有2400万人在求职(未计入进城务工人员);而社会新增的劳动岗位只有1000万个,供过求比例为2.4∶1。平均2.4人竞争1个劳动岗位,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这就意味着有1400万人尚难求得自己的劳动岗位而陷于失业。就业难,已成为当今青年的一大忧虑。在失业人口中,18~35岁的年轻人占30%,约有400多万。2004年度大专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为93%,本科生为84%,高职生为61%),有75.6万人未签约就业。南京市劳动部门2005年初的统计显示,到劳动力市场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竟有158名硕士。身处这样的竞争环境,“就业恐慌”怎能不笼罩当今青年的心头,青年人怎能不关注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追逐时尚生活,是当今青年发展的第三大特征。青年在社会发展中,历来具有开风气之先、引领社会新潮流的作用。在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一特征更日益鲜明地反映在生活方式上。当今青年对时尚生活的追求有三个耀眼的亮点:
一为新潮消费。当今青年的消费方式出现了五个变化:衣食住行中的住行消费排位前移;不吝惜智力投资的智力消费高扬;倾慕名牌重商品的炫耀功能;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商品俏销;健康消费或称流汗消费流行。消费方式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观念是:“青春,不仅是奋斗,还要享受。”奋斗与享受同行,乃当今青年消费不断追逐新潮和前卫的内在动因。
二为追星发烧。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3年在9市3县2710名大、中学生中的调查发现,有明星崇拜的人数在城市有83%,在小城镇有77.8%,在乡村有68.8%。只要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出场的场合都要想法去参加的人数,在城市有36.3%,在小城镇有23.5%,在乡村有21.9%。现代视听技术的提高和视听设备的普及,不断地扩充了演艺界明星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膜拜“星”为偶像,模仿“星”的兴趣爱好,以见“星”为荣,以追“星”为乐,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尤以中学生为甚。这种青春期的阶段性现象,反映了摆脱家庭依附过程中的一种社会依附心理,也有某些媒体炒作过频的原因。
三为网上冲浪。上网日益成为当今青年普遍推崇的新时尚。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年初公布,到2004年底,中国有上网计算机4160万台,上网人数达9400余万。其中青年是主体,18~24岁者占36.8%,35岁以下者占80.8%,网民平均年龄27岁。当今青年对互联网的喜好,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出于“网络是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信息的高速路。可以增加知识,了解社会潮流,增进情感交流,丰富个人生活。”“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进入一个以光速传递信息的网络世界,既可在有关个人小事又可在有关国家大事上获得发言权。”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在我国正在形成。网络对青年的发展如同一柄双刃剑,它为新生一代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先进工具,促进了现代素质的养成;但沉溺于虚拟世界的漫游又造成人际的疏离,网上的不良信息也会带来精神的污染。
追求人格健全,企盼道德回归,是当今青年发展的第四大特征。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知识经济的初兴,曾经使不少人误以为现代社会的天平上,利的砝码加重了,义已经微不足道,知识的价值高了,理想道德已是无足轻重。这股重利轻义、重智轻德思潮的涌动,影响了青年的人格养成,造成了青年成长成才中的德智失衡。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对知识经济认知的深化,社会对诚信的呼唤日益强烈,人才市场转向对德才兼备者的青睐,求职应聘要有知识才能和思想品德的双重考核;青年人由此逐渐领悟到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重新审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出现了“修身立德”的回归。
近来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高文化层次者犯罪率的上升,更使青年人从实际生活中感悟:“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在成才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已经觉醒,重利轻义,重智轻德,只能引向人格的扭曲,成不了大器。如今,追求“修身自律”、“健全人格”、“情商与智商同上”、“德与才兼备”的热情,正随市场经济进入健康发展轨道而上升。
准确地把握青年的发展状况,是共青团工作得以创新的前提。动态地了解青年发展的时代特征,共青团才有可能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与青年同行,在适应青年随时而动的变动中探寻创新之途。
二、“以青年为本”,青年发展要有新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落实到团的工作上就要“以青年为本,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在造就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上有新举措。
全面发展,共青团就要在防止和克服德智分离和义利分离上有新进步,引导青年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健康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共青团历来都是把培育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作为自己的任务。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两股思潮对青年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干扰:一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向钱看”思潮;一股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过程中出现的“智育至上”思潮。在这两股思潮的冲击下,青年的思想品德养成和德育工作被冷落,青年的成长成才中出现了片面发展的偏误,结果是文化素质虽然有了提高,而思想道德素质却相对下降。
为纠正这一偏误,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并特别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2001年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更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又连续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全面提高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并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当今最重要的是实施。共青团在实施上要有新举措:认真总结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规律;切实尊重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中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共青团就要关心青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青年不仅是教育对象,还是开发的对象,是现代化建设最可宝贵的资源,共青团组织要在开发青年的潜能上有新举措,充分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青年更是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遍及生存、健康、教育、就业、住宅、权益保护、文化生活、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而他们又还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特别需要共青团在全面服务上有新作为。党中央在团十五大的祝词中已经向共青团明确提出:“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形成管理青年事务的合力,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年事务署等协调机构,这些领域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
三、“以青年为本”,服务大局要有新贡献
落实科学发展观,共青团在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就要有新的贡献观,发挥作用不能“重物不重人”,要在“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展现青春风采。
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上作新贡献。我国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增长,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式的贫困达到初步的小康,成就骄人。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失业率增长,贫富差距增大,社会诚信下降,腐败指数上升,自然生态恶化等。这些现象告诫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同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协调,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增长,不能单以GDP的高低看成就。由此提出一个改变以往那种以GDP论成就的政绩观,要从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看政绩。从这里,我们也需要来反思以往共青团在经济建设中的活动,树立新的贡献观。如:杰出青年、优秀青年企业家的评选,不能只看产值、资产、利税,还要看诚信,看万元产值的能耗水耗,看原材料的利用率,看对环境的污染度。
二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作新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以往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相当淡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更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回顾共青团在经济建设中的活动,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许多壮举中,往往未能顾及对大自然的保护,重开发中获利而不计生态环境的失衡,以致许多开发和建设的成就,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滥伐森林、水土流失,草原萎缩退化,沙尘肆虐,水质、大气污染……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正日益严重地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据2005年1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第14位。在青年中进行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意识,为建设生态经济发挥带头作用,是时代对共青团的要求,也是共青团经济活动的新领域。共青团要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在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保护母亲河”、环保志愿者行动等方面,为建设生态经济、营造优美洁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要在倡导新的节约观、发展节约型经济上作新贡献。人类正面临一场新的资源危机,我国的自然资源更见短缺。据统计,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储量只占世界0.7%,铁矿石储量不足9%,铜矿储量不足5%,铝土矿储量不足2%。更为严峻的是,我国资源的利用率和效能又不高,资源无序、无度的消耗和效能低下的浪费相当普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靠资源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充分开发的文明发展之路转变。为此,共青团要在青年中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新的节约观,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共青团在经济建设中,即应在合理开发资源、防止资源无序无度无效的消耗上发挥创造性,在节能、节水、节材上广泛开展生产节约活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新的努力。
四、“以青年为本”,服务青年要有新作为
为青年服务,是贯彻“以青年为本”的集中体现。团的十五大指出:竭诚为青年成长发展服务,是共青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前提条件。共青团要以此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
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无论是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服务青年上,都要在服务青年的作为上见功效。新世纪团的工作重心,要从组织、动员、管理青年深入到服务青年,寓组织、动员、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增强亲和力,提高组织、动员、管理的力度和效度。为此,各级团的组织和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在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能力、构建服务体系上作出新的努力。当前,尤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求得实效:
一是服务青年要区别社会阶层选择服务项目和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提出当代中国有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⑤ 服务青年就要体察不同阶层青年的不同需求及需求的变化,具体细化服务的项目、内容和方式。
二是服务青年要面向一代人又要有重点。服务工作要覆盖各个阶层的各种青年群体,但又不能没有服务的重点对象。当今特别需要提供服务的有五个青年群体:(1)失业、下岗青年;(2)进城务工青年;(3)闲散、流浪青少年;(4)问题青少年;(5)在校特困生。要根据这些重点服务对象不同的困难和需求,在职业培训和咨询、维护权益、生活救助、回归社会、困难扶助等项目上,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是服务青年要有“锦上添花”,更要着力于“雪里送炭”。共青团要特别关心弱势青年群体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解难题,送温暖,使他们获得实惠。“雪里送炭”比“锦上添花”难度更大,共青团资源有限,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虑,因此更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手段。共青团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同时,更要善于协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有关界别,整合社会资源,创造多种服务手段。如:建立青少年发展基金,开通身心健康服务热线,开设青少年法律咨询中心,举办进城务工青年和失业、下岗青年职业培训,完善就业咨询与中介服务机构等。
五、“以青年为本”,团的自身建设要有新发展
共青团的各项工作,无论是服务大局还是服务青年,都要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都有赖于团的自身建设。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给团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团建,城镇社区中的团建,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中的团建,城市漂族和进城务工群体中的团建等。面对这些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基层组织的设置方式,以巩固和扩大团的组织基础。还要创新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增强基层组织的影响力。
青年中心建设,是团的自身建设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创新。团的十五大工作报告在“创新团的基层组织形式”部分提出:“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探索以乡镇、街道团组织为核心,有阵地依托,直接组织联系团员青年的‘青年中心’,实现团的组织、工作、阵地有机结合,辐射带动基层团组织整体活跃。”⑥ 团十五大以后,团中央将此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全国逐步推进。
在城乡推进青年中心建设,其意义在于:第一,青年中心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信息传递、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于一体,可以成为团组织联系广大青年的新型纽带,有利于为青年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服务,全面满足青年的成长需求。第二,青年中心建设为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青年、为青年工作社会化和延伸共青团工作手臂趟出一条新路,有利于落实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成长,也有利于改变团组织因资源不足而产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将服务青年和活跃团的基层组织二者融为一体,收“团要管团”和“团结青年”的双重效益。这是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有利于改变基层组织建设中或关起门来“就团论团”,或服务青年又游离于基层建设之外的偏向。
一年多来,青年中心建设在全国城乡各地已逐步推开,并在探索的实践中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其一,青年中心建设从五个基本项目切入形成项目体系,即:团务管理;信息培训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和青少年读书俱乐部;青少年事务管理。其二,青年中心可以采取会员制,实行以无偿为主的多种服务形式。其性质为政府支持、社会赞助、合作运营、优惠服务、自负盈亏的非盈利的服务型社团。其三,将青年中心建设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取得法的地位,要有法的授权。其四,青年中心不忌讳团的色彩。团是青年中心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基层团委书记可推为中心的理事长,中心主任为法人代表可兼任副书记。其五,青年中心在服务青年的同时还应具有组织青年服务社会的功能。其六,青年中心建设应当通过试点,取得经验,有步骤地进行,既要防止观望不前,也要防止“一哄而起”的搞花架子走过场。2004年12月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关于加强青年中心建设的决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青年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体现了团的自身建设在新时期的发展。
上述各项创新,归根结底要落实于基层,要从基层做起。因此,要大力支持基层团的组织和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胆探索。要极力鼓励他们熟悉共青团的“规定动作”,创造适应当地实际的“自选动作”,形成自己的强项,打造有特色的创新品牌。
注释:
①《共青团十五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第3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单行本第13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③《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2004年4月5日《中国青年报》.
④周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共青团十五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第33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⑤2001年12月13日《北京晚报》.
⑥《共青团十五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第38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