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翔安区莲塘村落武术的田野调查与反思
刘强,李赵鹏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
摘 要: 莲塘村落武术发展特色鲜明、民俗民风浓厚,是我国村落武术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对莲塘村落武术进行田野调查与实践,发现莲塘村通过村落武术的复兴、武术组织的成立、武术平台的搭建、武术进校园、武术天下行、武林大会等活动推动了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它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充分发挥精英在村落武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合理搭建村落武术展演展示的交流平台、深度挖掘村落武术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科学布局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但是仍存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不够、社会与村落武术的互动冲突、村落武术组织内部治理不畅等问题,建议发挥政府在推动村落武术发展中的主导性,加强社会与村落武术教育的互动,提升村落武术组织的自治能力.
关键词: 村落武术;传承;精英;武术组织;治理
武术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根基在农村,风格各异的武术拳种流派也大多分布在农村.它产生于村落,扎根于村落,因此,村落武术有着古老并带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流派传承体系,是古村落文化文明的一个缩影,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武术发展的重要根基,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地域文化的一个厚重缩影.
武术发展一直处于颇受争议的处境.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广大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空巢”现象成为广大乡土村落面临的突出问题,村落武术发展更是面临发展困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研究村落武术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责任和社会义务.
1 村落武术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
村落武术是“指农耕背景下产生于农村自然的经济地理空间聚落,发展于民族风情活动中,以娱乐、消遣、防身健身为目的的,由村民世代相传至今而形成的武术总和”[1],是“以村落民众为主要参加对象,在村落这种乡土环境下传承、发展的武术活动”[2].
蒋介石其实很早即认识到意识形态动员的重要性,1932年在南京中央军官学校的演讲中,他就指出:“你们如果要革命,无论遇到什么危险、失败、困难、疑怨、毁谤的时候,要都不至于动摇的话,那就要确定你们革命的人生观。而要确定革命的人生观,就先要有革命哲学来做基础。有革命哲学的基础,才能心意安定,临难不苟,至死不变的来革命。如果革命党员没有哲学的基础,遇到危险困难失败或疑谤丛集的时候,你就会随时可以灰心,随时变节,甚至朝秦暮楚,随时可以使得革命人格堕落。所以我们不怕革命失败,也不怕环境险恶,只怕自己把握不住。凡把握不住的人,就是没有哲学基础做我们思想和信仰的中心的缘故。”㊷
对尿道肉阜患者实施尿道肉阜环切、尿道-阴道间距延长术联合使用治疗,有效的延长了尿道-阴道之间的间距,避免因阴道分泌物的刺激而造成的尿道炎症,保证了尿道黏膜、尿道外口的完好和宽敞,对于患者术后尿流顺畅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29/31)、61.29%(19/31),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退去,武术逐渐由军事武术走向民间,村落武术得到广泛发展.村落武术以娱乐、消遣、防身健体为目的,以庙会表演、拳社为表现形式存在[3],目前对于区域性村落武术的研究,如孙庄武术[4]、广州沙坑村[5]、美国康村[6]等,主要是对地方区域性村落武术的生存现状以及传承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福建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流传较广的拳种多达30 多种,近千个套路,如五祖拳、太祖拳、达尊拳等传统拳术,形成了鲜明的南派武术特色[7],永春五里街镇大羽村白鹤拳、漳州龙海角美镇沙坂村宋江九洲八卦阵、永泰县赤锡乡云岭村鸡法点穴、厦门海沧区新垵村五祖拳等村落武术具有特色以及社会影响力.还有学者通过闽南漈下村[8]、八井畲族传统武术[9]的研究,分析了村落武术的历史变迁和人口变迁的原因.
目前,村落武术研究学者主要研究都在文化体系的传承和文化发展及建议等武术文化的宏观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都对村落武术文化进行了阐述与概括,可见武术文化科研工作就目前而言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
莲塘村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术、宋江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深化翔安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的基地作用,在翔安区政府的指导下,打造了厦门(翔安)武林大会这一文化品牌项目,自2013 年起以初级的武术精英搏击演练赛起步,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整合了传统武术搏击挑战赛、闽台宋江阵民俗文化节、翔安青少年武术大赛等武术、宋江阵文化资源,使武林大会成为综合性、务实型传统武术、宋江阵文化品牌项目,不仅为传统武术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实战技击水平的平台,也为展示中华武术、发掘民间特色武技提供了契机.其中的闽台宋江阵民俗文化节,成为厦漳泉主要阵头及台湾地区阵头队伍代表定期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创了闽台两地宋江阵文化交流新纪元.
2 田野点及方法介绍
2.1 田野点
翔安区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前沿,位于厦门市东部,东北与泉州市交界,南部隔海与厦门岛、金门岛相望,居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莲塘村在行政区域上归属于翔安区内厝镇,位于福厦公路324 线243 公里以北.
陈远景副厅长到永嘉缙云调研(省厅执法监察局〈监察总队〉) ...................................................................12-12
翔安区自古就有着深厚武术文化底蕴,历史上武风盛行,武术拳种主要以五祖拳、太祖拳、咏春、白鹤拳等南拳为代表.闽南人民更是将武术与古代军旅战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宋江阵文化,是闽南抗倭历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经历世代相传,传统武术文化和宋江阵民俗文化已成为翔安文化新名片.
图9为弹丸前定心部受力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就总体趋势而言,高温未磨损身管弹丸前定心部受力较其他2种工况较大,但弹丸前定心部在磨损身管内的受力个别时间点上较大,最大值约为26 kN,而未磨损身管的弹丸前定心部受力最大值约为145 kN。由于弹丸与身管发生了瞬间碰撞产生的,在动态作用下,由于材料的变形与屈服是一个缓慢过程,因此较大的瞬间力不会对弹丸结构产生破坏。但是,弹丸的横向和径向碰撞对装药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5)在矿区施工的ZK300-1、ZK304-1深部(标高-180m上下)均见有锡矿化,说明本区深部蚀变带发育有一定规模的锡矿体[12]。
2.2 田野方法
同时以莲塘村为核心,由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和武术协会对翔安区中、小、幼等学校开展武术培训.2010 年组建莲塘小学宋江阵,2014 年组建翔安少女宋江阵,2016 年组建内厝中心幼儿园幼师宋江阵和幼儿宋江阵,正式将宋江阵文化推广到幼儿层面.2017 年与翔安区教育局达成特色素质教育合作服务协议,更加深入推动“宋江阵文化进校园”工程,成功组建了内厝中心小学宋江阵、黄厝小学宋江阵、马巷中心小学舫阳校区宋江阵等20 多所学校宋江阵队伍.
笔者于2017 年至今利用寒假和暑假深入莲塘村累计田野达7 个月,与莲塘村宋江阵队员一起吃饭、与他们同住在工厂宿舍、并一同参与他们的宋江阵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入访谈,并做了6 万字的田野笔记.
3 莲塘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3.1 村落武术的复兴——莲塘宋江阵成立
2009 年在翔安区政府指导下,莲塘村本土企业家林良菽带领自己的企业和村庄主动承担起莲塘宋江阵文化复兴项目任务,提出“以企养文,以文促企”的文企共建思路,组建成立莲塘村成年宋江阵.2010 年在莲塘小学组建少年宋江阵,并作为60 多年来第一支赴台湾表演的大陆宋江阵团队.2014 年组建翔安少女宋江阵,并于2016 年赴台参加宋江阵交流、表演活动,在台湾登台亮相便受到了高度关注.
3.2 村落武术的自治——民间武术组织成立
村落武术复兴主要是通过地方精英的动员来实现的,地方精英是维系地方关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村落精英作为村落武术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充分动员其基于人情法则的社会网络,筹集村落武术发展所需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各种资源.莲塘村落武术的发展与推广离不开地方精英的推动,作为莲塘村的企业家林良菽,他本身热爱武术,热心于公益事业,在村庄具有极高的威信,可以通过“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来实现莲塘村的对内对外联结,不断加强村落武术内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及扩展村落武术所处的社会网络.
3.3 村落武术的平台——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建设
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由莲塘村本土企业家林良菽投资筹建,总用地面积有1.51 公顷,总投资约1000 万元,于2015 年建成,是我国第一个以“宋江阵”命名的文化广场.整个文化广场由闽台宋江阵博物馆、演武场、观景台三部分组成.其中闽台宋江阵博物馆是由台湾台东大学吴腾达教授共同参与规划,净使用面积约400m2,可以同时容纳150 人进行参观.
宋江阵文化广场具有表演、活动、资料收存、文物收藏和展览等诸多功能,并成为世界宋江阵文化的交流基地、培训基地和爱国主义、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对于更好地传承宋江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获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开展武术交流及两岸宋江阵交流、研究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海峡两岸乡亲同根同源的兄弟情谊具有重要作用.
3.4 村落武术的推广——武术天下行
莲塘村落武术在本土企业家林良菽的带领下自2013 年开始开展武术天下行活动,先后走访了全国包括台湾、香港等20 几个省市地区,以及境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福建省八闽大地已经全部走完.通过对省内外、海内外各地村落武术以及武术门派的大量走访,交流探讨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复兴之路,并探索传统武术本质还原的途径.莲塘村通过武术天下行活动,使之发展成为学习推广传统武术的主要平台,并邀请全国各地武术流派参加他们组织的武林大会活动,“使不同流派、不同拳种的武术同台竞技,还原武术本质,恢复实战”.同时还加强对台合作交流,2010 年至今莲塘宋江阵曾5 次前往台湾参加交流表演,并每年邀请台湾的宋江阵队伍与传统武术队伍来莲塘交流.
3.5 村落武术的传承——武术进校园
为了推广和发展莲塘村落武术,每年开班一次武术、宋江阵暑期公益培训班,自2014年开始已连续开班5 年,是由翔安武协、翔安宋江阵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公益性传统武术、宋江阵民俗文化传承、培训项目.
笔者第一次接触莲塘村是在2017 年国庆节,当时是观看厦门(翔安)武林大会,这个活动参与人数有上万人,表演人员就有近千人.这里还建设有专门的宋江阵文化广场,广场里还有博物馆等配套措施.在福建省规模如此大的村落武术活动,并且还有自己的武术广场,笔者是第一次看到,于是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田野的兴趣.
3.6 村落武术的展演——翔安武术大会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翔安莲塘村落武术中可以看到学者研究的村落武术存在的大部分形式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是研究村落武术传承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4 莲塘村村落武术发展特点
4.1 充分发挥精英在村落武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为更好地挖掘、传承、发展宋江阵文化,莲塘村本土企业家林良菽联合村庄的精英们在2010 年5 月发起成立厦门市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成为从事宋江阵文化工作的专业性民间社团组织.2011 年11 月成立厦门市翔安区武术协会.这两个协会的成立主要从事研究翔安区宋江阵以及武术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为翔安区规划武术运动发展格局、制定武术发展策略提供政策建议;并利用和创造各种武术运动资源条件,对内开展各类会员培训与考核等活动,对外组织武术交流互动,重视传统武术的薪火传承工程,探索传统武术搏击,成员主要研习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太祖白鹤拳、咏春拳、六合拳、少林拳、八极拳、燕青拳及武式太极拳等拳种,并在翔安区发起成立多支宋江阵队伍.
在厦门翔安自古就有“武莲塘”的说法,历史上莲塘村武风醇厚,并有一支宋江阵队伍,笔者在调研期间经常听到一些村子里关于宋江阵的传奇人物,如在该村闽台宋江阵博物馆中记载的民国人物林肖.但是后面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历史的原因导致宋江阵的消失,目前村里仍有练习宋江阵的集体记忆.
4.2 合理搭建村落武术展演展示的交流平台
莲塘村搭建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展示平台,为村落武术展览展示的场所宋江阵文化广场;一个是文化平台,村落武术展演的武林大会活动,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推广,又有非物质方面的展演,成为推广和展示村落武术的重要平台.随着宋江阵文化广场成为中小学教育基地,博物馆的展示、教育、服务、研究等功能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村落武术教育和百姓服务的主要场所,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百姓的文化自觉意识,鼓励学生和百姓积极参与村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些都离不开文化广场和武林大会这两个平台的功能.
4.3 深度挖掘村落武术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
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和家庭关系为基础的,村落武术是以村落为生存环境的,村落的政治、伦理、信仰、制度这些内在的文化现象都会影响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建立民间武术组织——宋江阵研究会和武术协会,有利于凝聚村落里的各类精英群体,共同组织和治理武术,同时通过宋江阵的武术文化展演又能够凝聚族群,形成族群认同,有利于村落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沟通,进而开展深度合作。同时,建立优秀实习生选拔机制,并完善相关实训条件。企业可通过直接接收或向其他企业推荐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实现预就业机制。
4.4 科学布局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当今社会,成年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奔走于职场之中,生活压力较大,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武术训练,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习练传统武术和宋江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青少年方面,习练传统武术和宋江阵对孩子们的成长帮助无法从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得以体现,难以得到学校和家长们的拥护和支持,很多学生在习练一段时间以后不得不被迫放弃,文化传承难以很好地延续.
5 莲塘村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5.1 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不够
对于村落武术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支持,全社会共同构建以“政府引导,协会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特别是能够以不断培育合格传承人为目的,对传承单位、传承人的评定、管理与年度评价及撤销,应该让协会实行自我约束与管理,需要政策支持.通过笔者访谈,有参与者认为“政府政策对传统武术、宋江阵文化等传承人方面,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存在诸多漏洞,导致传承人队伍良莠不齐,滥竽充数者有之”.在调研中发现“翔安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基地格局受限,地方配套设施不够齐全,想让基地建设层面更进一步,难度较大,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林良菽认为“翔安地区传统武术文化、宋江阵民俗文化综合性基地建设项目正遭遇历史性的瓶颈,亟待解决之道”.
“离咱白石小学不远,就是洪洞红军八路军纪念馆,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曾经到白石村开展工作,与随营学校的师生和白石村小学的学生打篮球,这些至今都是我们白石村的美谈。我们白石小学至今还保存着朱总司令当时赠送的风琴、篮球架。”白石中心校程毅主任自豪地说。
5.2 社会与村落武术的互动冲突
在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组成了成年宋江阵,又组建了20 多所中小学的宋江阵队伍.学员年龄层次从幼儿园到成人,从青少年扎根,有系统地培养,并遍及老、中、青三代,练习场域从校园到社会铺开,具有一体化的传承脉络.同时通过武林大会,使这些村落武术的习练者有一个展示的平台,推动了村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3.加强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合同管理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迫切需要一批懂法律、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的人才。油田企业合同类型多,合同法律关系复杂,合同管理工作难度大,这就要求油田企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化合同管理人才队伍。
5.3 村落武术组织内部治理不畅
民间组织具有凝聚社群的作用,并能够自下而上推动政策发展和社会运行.但是由于社团力量微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金、人才来源有限,导致组织运行不畅,从村落武术发展的长期来看,村落武术发展以地方精英的存在为主导,在发展中存在风险和隐患.民间组织尚缺乏一套完善的运行制度之外,组织的内部管理中组织成员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也会约束组织的发展.
6 福建省村落武术发展的建议
6.1 发挥政府在推动村落武术发展中的主导性
在村落武术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在不干预村落武术治理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引导,加强监督和管理,积极配合村落武术发展,为其提供政策和资源上的便利,做好服务,并能使其良性发展.
6.2 加强社会与村落武术教育的互动
在村落武术推广中,要利用好村落武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良好作用,积极宣传推广,同时能动员村落民众主动参与到村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使老百姓人人喜欢,家长高度认可,孩子有兴趣参与,老人带动孩子,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
6.3 提升村落武术组织的自治能力
提升村落武术组织自治能力,积极探寻村落武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探寻与政府、社会、企业与民间精英的良性互动模式,充分挖掘村落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动力机制,促进村落武术的长久持续发展.
7 结语
莲塘村落武术特色鲜明、民俗民风浓厚,是我国村落武术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总结具有福建经验的村落武术传承工作,提出保护对策,对发展落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强国政策有着促进作用,对净化农村文化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保持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原生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依托作用,有助于福建省传统村落武术的保护.福建省村落武术的继承和保护可以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载体,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通过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及合理的规划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参考.
综上所述,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教育部有关纲领性文件要求及新升格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实情,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是新升格本科院校艺体类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 韩海峰.村落武术旅游开发研究——以河南省陈家沟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2] 王明建.村落武术的变迁及启示:对一个村落武术活动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402.
[3] 孙婵娟.陕西乾县村落武术文化的现状与传承[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5.
[4] 魏烨.口述史:孙庄武术的兴起与衰落[J].体育文化导刊,2015(2):169-172.
[5] 彭伟文.一座移民村落对传统的再生与利用——以广州市沙坑村及其龙狮团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8(5):135-146+160.
[6] 龚茂富.美国“康村”武术的海外民族志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6):69-73+81.
[7] 林建华.福建武术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8] 沈丽玲.闽南漈下村武术发展的历史变迁[J].体育文化导刊,2014(5):52-55.
[9] 郭 学松, 方千 华, 陈 上 越. 一个少数 民 族 村 落传统武术人口变迁的考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2):49-56.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 in Fujian——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Martial Arts in Liantang Village of Xiangan District
LIU Qiang,LI Zhaop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Fujian 350300,China)
Abstract: Martial arts in Liantang Village are featured by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strong folk customs,which i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 in China.Throug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the author conduct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in Liantang Village.It is found that the village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hrough their revival,the establishment of relevant organ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martial arts platform,the introduction of martial arts to campus,the martial arts'world tour,and the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Thei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ainly enjo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ore role of eli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reasonably building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 performance,deeply excavat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function of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 organizations,and scientifically laying ou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of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However,some problems arise as well,such as insufficient government policy guidance and support,interactive conflict between society and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and poor internal governance of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 organization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 education,and enhance the autonomy of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village-based martial arts;inheritance;elite;martial arts organization;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421(2019)05-0104-06
收稿日期: 2019-04-19
基金项目: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福建省村落武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FJ2016C09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内生动力的我国东南地区民间体育组织治理研究”(19YJC890026).
作者简介:
刘强(1983— ),男,山东肥城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类学;
李赵鹏(1987— ),男,山东海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责任编辑:林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