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会崇拜:滋生青少年暴力和犯罪的癌症_黑社会论文

三合会崇拜:滋生青少年暴力和犯罪的癌症_黑社会论文

黑道崇拜:滋生青少年暴力及犯罪的毒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毒瘤论文,黑道论文,青少年论文,崇拜论文,暴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8)05-0183-04

崇拜是一个人的信仰、志趣、追求的综合体现,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很多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崇拜不仅是出于对英雄或杰出人物的敬仰和钦佩,而且寄托着对人生的梦想和对理想生活境界的向往。处于成长之中的青少年,尤其会寻找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作为前进的航向,引领自己的人生之路。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青少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黑社会崇拜的倾向,暴戾与邪恶的江湖“黑社会”老大竟然被定位为价值选择和审美的标准。黑道的崇拜暴露出青少年道德判断的混乱和审美的错位,如果这种错误的倾向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将会严重冲击青少年群体正常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扭曲他们的心灵,引发暴力行为甚至犯罪的滋生。

一、青少年黑道崇拜的现状及其特点

1.景仰黑势力老大。黑帮大哥、黑社会老大在不少青少年的心目中成为偶像,许多黑道人物、杀手、古惑仔、流氓被当作英雄,其缘由是认为黑社会老大威风八面、潇洒无束、放荡自在。不少地方的学校里流传着这样的校园民谣:“老大好,老大好,吃喝玩乐都不少,还有美眉跟着跑。”有的中学生在作文里直接写道:“我长大后最大的愿望是成为黑帮老大,因为当黑帮老大既能吃香的喝辣的,又有用不完的钱,还能指挥一大帮弟兄,这样的生活太令人神往了。”[1]2004年沈阳市教育局对全市10~15岁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的崇拜对象中,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是崇拜父母人数的2倍![2]

在重庆万州区,女中学生崇拜“黑道大姐”成风,学生们争相模仿“黑道老婆”,目标就是成为“黑道大佬”。这些女生大多十五六岁,喜欢梳男式短发,穿男式服装,说话办事也都是男人架势;业余时间,她们泡酒吧、抽烟、喝酒;与相好的漂亮女生在一起时喜欢以“老婆”、“老公”相称。通常,几个男性化十足的女生模仿黑道人物,带头的以“老大”相称[3]。在昆明市的中小学里,“大哥”、“小弟”、“大嫂”这些经常在香港黑社会电影里出现的词语成为时髦名词。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坦言自己班上有学生拉帮结伙,每一个“团伙”都有自己的领头“大哥”,还有很多跟随的“小弟”,甚至还有“大哥”的女朋友“大嫂”[4]。

2.信奉黑道原则。在相当一些学校里,“黑道原则”正悄然盛行,信奉暴力,崇尚武力,成为一种信仰。多可以欺少、大可以压小、强可以凌弱,被视为一种公理。弱肉强食的黑道原则,滋生学生以暴制暴的暴力心态。一些学生在受到侵害后,不是选择向家长、老师求助,选择法律手段报案,而往往采取“黑社会”的方式,把武力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贵州某艺术学校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女学生,把与报警电话110同号的一间男生宿舍作为对低年级学生施暴的“刑堂”,被受害人称之为“76号魔窟”。他们毒打、虐待同学没有别的理由,其动机就是维持不成文的所谓“校园公理”:高年级压低年级[5]。山西某职业学校3名女生在校园内形成帮派势力,形成所谓的“帮会”。帮内规矩甚严,办事统一号令、统一行动,“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绝对忠诚“上级”,帮其洗衣服、叠被子、做作业等。谁稍有不从,便会换来众“姐妹”的武力制裁。一女生欲迷途知返,立即遭来一顿拳脚。最后,该女生被恶狠狠地威胁:要想退出,三条路任你选:要么让姐妹们每人照脸狠狠打一巴掌;要么脱光衣服从宿舍走下楼梯,去敲开每一个男生宿舍的门;要么拿尽身上和箱里所有的钱,贿赂众姐妹[6]。

3.崇尚黑社会义气。黑社会所谓的“江湖义气”备受崇尚,拜把子、兄弟(姐妹)义气等风气盛行校园。这些学生在学校里称兄道弟,拉帮结伙,一个人吃了亏,其他人一起出动,为他摆平。江湖义气被看得很重,信奉“为朋友应该两肋插刀”,却不考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2004年11月3日,内蒙古某中学三女生郭某、王某和李某持刀抢劫49名学生共688元现金和2块手表。在案件的审理中,令人吃惊的是,王某和李某始终不认为自己是在抢劫,她们认为这不过是出于姐妹义气,帮郭某一块向那些学生借点钱罢了[7]。2001年10月21日下午,广东一所中专学校某班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时,与几名潮阳籍同学发生了摩擦和冲撞。傍晚,将近30多名潮阳籍学生手持铁管和西瓜刀,气势汹汹地来报仇。所有人一律赤裸上身,只穿一条运动短裤,并用白布把器械捆在手上,而左手手臂上都缠着一根红色的带子作标识。这些学生冲上楼后,见人就打,引发了激烈的斗殴,伤者无数[8]。

4.效仿黑帮行为。黑道崇拜的严重后果,就是将黑社会的行为当做心中的目标并转化成实际行动。近年来,影视作品中的黑帮做派,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成为青少年争相效仿的对象,小刀、蒙面头套成为校园时尚。拉帮结伙,招募“小弟”,收取保护费,是青少年对电影里黑帮行为最经常的模仿。1997年2月,某地四名少年决定仿照电影、电视上的黑社会“大佬”,组建一个帮会。在滴血盟誓之后,“龙腾帮”出台了,黄某当“帮主”,其余3人做“大优”,他们有固定的聚会时间、地点,并订立了帮规:每一个会员每周交纳20~40元的“保护费”,要退会的要么交5000元的退会费,要么砍去一根手指或捅两刀。在短短1个月内,他们就在5所中学内发展“会员”50多人[5]。2007年1月长沙市雨花区公安分局破获的一个少年犯罪团伙,作案手法和暴力犯罪与电影中如出一辙。他们坦言,古惑仔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打打杀杀时他们感觉自己像英雄。他们大多奇装异服,头发染黄,有人外号“山鸡”,处处模仿古惑仔的装束和行为[9]。

二、社会文化与青少年的黑道崇拜

任何一种思想价值观念的涌动都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少年黑道崇拜的兴起,是当前文化市场走向的直接结果。“80后”、“90后”的青少年们,成长于大众文化的环境之下,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使一切恐怖、刺激、变异、新潮的文化表现都可以成为追求盈利的借口,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带来很大的影响。

1.暴力文化的渲染。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社会研究者们的共识。加拿大的Wendy L·Josephus博士认为,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有助于启发犯罪,青少年对电视或电影中的暴力犯罪是通过三步实现的:一是认同节目内容,以犯罪主人公自居;二是对内容进行广延性的、阐释性的想象;三是现实中的模仿[10]。秦志强、陈明华认为,暴力文化寄生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具有相当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它以暴力为内容,远离优美与崇高,却又打着文化的名义,披着趣味的行头,把暴力注入青少年的性格之中[11]。时下的影视、网络、手机短信、书刊中,暴力文化恣意泛滥,各种涉黑影视剧、情色暴力铺天盖地,充斥其间,很容易使青少年受到的毒害。

美国心理学家Wright教授指出:“在20世纪下半叶,儿童在教堂、家庭和学校完成的社会化过程则由媒介尤其是电视完成了。”[12](P102)据统计,在美国,儿童完成高中学业使用在“电视课堂”上的时间是18000小时,而花在学校课程上的时间却不过12000小时[12](p102)。今天的“影视文化课堂”中,刀光剑影的暴力场面四处可见,“以暴制暴”的江湖规矩肆意张扬。耳濡目染的都是江湖暴力的东西,对于分辨能力还不强的青少年来说,自然不容易弄清其中的是非,于是乎就把黑道老大作为追逐的偶像,诱发出对黑社会的崇拜。上海市少年管教所的管教干警曾说,管教所里几乎所有的少年都迷恋暴力、凶杀、恐怖或色情电影,不少人对香港的系列暴力电影“如数家珍”,并对其中的犯罪情节进行模仿,犯罪动机就是想“再现”一下影视里的“英雄本色”而已。6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先后9次在午夜抢劫出租车司机,主犯宋某坦言这是从电影里学来的,录像片里这样的情节看得多了,就想去尝试[13]。

2.大众媒体的美化。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不一定能够接触到真正的黑势力,他们对黑社会的印象和感觉实际上不过是来自于大众媒介所营造的“媒体黑社会”。但是,这个“媒体黑社会”与现实并不一致,不仅没有黑恶势力的丑恶、凶狠,反而充满了无限的温情和浪漫,而且还时常因俊男靓女的时尚外形让人喜爱有加。为了追求票房和收视率,媒体往往热衷于美化黑社会,在媒体“善意”的包装下,黑恶势力不仅不让人可恨,反而引起青少年的神往。不少影视剧中,“黑老大”吃住豪华奢侈,出行轿车成行,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对于那些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向往着不必奋斗、不必付出就拥有一切的生活,黑帮老大的屏幕形象迎合了这一心理,让他们对此羡慕不已。江苏省丰县起诉的一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团伙头目胡波就承认:“看到电视上黑社会老大风光的样子,慢慢就有了在县里称王称霸的想法。”[14]

在以往,文艺作品是脸谱化,好人高大英俊、坏人猥琐丑陋。而今在批评不能把文艺政治化的过程中,文艺的商业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凡反派角色必有善良的一面,或举止潇洒文质彬彬,或贤妻良母孝子贤孙,其“人性魅力”甚至超过了正面角色!黑道人物通常被放大描写,潇洒无束、手段高明,智慧超群。“黑老大”甚至成了有血有肉、受人尊敬的“英雄人物”,既具有人情味,又敢作敢为。即便最后落入法网,也往往显得极为悲壮,颇有几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味道,不但罪恶的暴力手段被掩盖,而且树立起“高大”的形象。如此一来,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更是对这些“黑老大”推崇备至,奉为心中的“英雄”、“偶像”。电视连续剧《征服》播出后,很多人就在网上发帖,对剧中制造了多起枪杀案的黑社会老大刘华强表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审美价值观念与青少年的黑道崇拜

社会审美既是一种审美判断,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美作为一种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本身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审美趣味,才能获得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感。青少年的黑道崇拜,从思想意识上来分析,根源就在于价值观的错位,导致了审美的迷误。

1.侠义精神的误读。金庸先生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侠留给人们的形象是“行侠仗义,快意恩仇”,他们纵横江湖、剑行天下带给青少年无尽的遐想。但是,在武侠小说和武侠片中,“侠”的出现似乎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大侠们都是古代的人物,而在现今时代,英雄人物就只有那些“以暴制暴”的强者了。大侠太遥远了,黑社会的江湖才是生活的现实。香港的黑社会电影一进入大陆,便如黄河泛滥不可收拾,黑帮电影的风靡,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为了标新立异,黑帮电影更是把暴力演绎为一种美学风格,把邪恶表现得别具一番格调,黑道人物凭着一个“义”字去杀人、去复仇,显得那么的威风冷酷、潇洒无束。黑帮兄弟个个都是义薄云天,无论是枭雄们的肆意妄为,还是古惑仔的友情岁月,都让青少年推崇备至,黑帮大哥的形象渐然成为青少年的“审美崇拜”。

侠义英雄的情结,使不少青少年幻想自己也像影视中那些黑道人物一样强大,用暴力体现自己的价值;更幻想自己成为老大,控制局面,受别人尊敬崇拜。于是,黑道原则盛行,暴力就是勇敢,江湖仇杀等于英雄壮举,血腥和刀光成为一种美感。不需要法律,不需要秩序,出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才是能耐,而所依靠的不过是暴力而已。南京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左亮,为争女友,拔刀连捅6人。本来是一桩暴力事件,但是在BBS上左亮却受到积极的褒扬,原因是他展示了“校园里已经罕见的血性”。网友们把左亮看作不畏强敌的英雄,追捧为学校的男性偶像。赞同的、崇拜的、追随的帖子如排山倒海,热血沸腾的文字挤满网络[15]。

2.偶像崇拜的迷误。偶像崇拜在当代社会的涌动,反映出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和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回应。大众文化环境之中长大的新一代,已经不再像过去的学生那样被动地接受成人所给予的选择,传统的榜样教育越来越失去魅力;而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新萌发的文化形式,却越来越强地占据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

影视歌明星在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中占据了主导位置,明星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满足了青少年的角色需求。但是,偶像崇拜的盲目性和狂热性,却又使青少年常常混淆偶像的舞台形象与现实生活,很容易把影视中的人物塑造当作生活的反映,把虚构的故事情节视为事实;因崇拜偶像,又进而认同偶像在影视中扮演的人物,根本不论人物的正邪。20世纪80年代中叶香港掀起黑帮电影和电视的浪潮以来,黑道仇杀成为素材,暴戾与邪恶被当作主题,许多偶像明星加入其中,并在其中扮演反派人物。这些黑社会“老大”、冷酷的“杀手”以及纵横天下的“暴力英雄”,让青少年崇拜者津津乐道,推崇备至。

偶像崇拜不光是引起对偶像的过分认同,对偶像的依恋还常常使追逐者对其偶像想入非非,作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由于生理上的较大变化,带来性心理的躁动,比男生更容易崇拜偶像,更容易对其偶像发生狂热的痴迷。偶像的一切表演成为少女们的学习和效仿,随着明星扮演黑道人物呈上升趋势,衍生出少女黑道崇拜倾向猛增,导致近年来校园少女施暴案的屡屡发生。

3.价值取向的偏差。在网上有这样一个调查,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为什么孩子们不向老师寻求帮助而采用武力的方式,这是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经常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被同学打了一定要打回来的观念。这种“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本身就潜藏暴力的因素,使青少年有可能产生暴力的心理基础。有研究者认为,现在青少年暴力倾向最简单的例证随处可见,比如说,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不跟你玩了”,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16]。

成长于这样的道德环境,使用暴力就很容易被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并把拥有暴力当成是对自我力量的肯定。当代独生子女特有的“4+2+1”的家庭环境,使许多家长在生活上只知道溺爱孩子,长时间的娇宠,养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霸道、胆大、易冲动,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老大”的心态,产生了别人都得听我的错觉。当这些“老大”们进入一个“大家都想当老大”的环境之后,促使他们一遇到问题,所想到的便是模仿和学习影视上的黑社会的方法,通过“暴力”,运用“江湖规矩”来解决问题。

四、未尽的反思

雨果曾经这样说过:当一个人心里充满黑暗的时候,犯罪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面对青少年的黑道崇拜,一味地批评孩子们的荒唐和糊涂显然无济于事,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英雄、偶像的导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董存瑞、邱少云,六十年代的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八十年代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等等,都曾激励着亿万学生高扬时代的旗帜,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而如今,这种对“精神偶像”的孕育、培养和弘扬却日趋淡薄,精神教育的欠缺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不同的偶像,偶像可以发生改变,但是偶像背后昂扬向上的崇高精神却不能变。今天的青少年更需要精神的引导,唯有全社会都树立起正面的偶像,弘扬英雄人物的精神,发挥偶像崇拜的正面价值,才能够成就新一代的志向、理想和美好的精神家园。

标签:;  

三合会崇拜:滋生青少年暴力和犯罪的癌症_黑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