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儿童理解作者的意图_思维模式论文

3-6岁儿童对于图画作者意图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画论文,意图论文,儿童论文,作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图画是否都带有意图?Rochat和Callaghan(2005)认为,图画是带有意图性的表征,那些不包含意图的符号不能称为图画,换言之,图画等同于绘画,是由作画者特意创作的,因而包含了作者的绘画意图[1]。Gelman和Ebeling(1998)则认为,图画包括绘画作品和非绘画产生的作品,因而图画应有“带意图”和“无意图”之分[2]。

尽管目前对“什么是图画”、“图画是否都带有意图?”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但是,一般而言,大部分图画作品都是作者有意实施绘画行为的结果,这些图画蕴含了作者的意图。成人在欣赏作品时,一般都能理解图画是带有意图的,也习惯从图画作品中寻找意图线索来解释图画。但是对于3-6岁儿童来说,他们是否也知道图画中包含作者的意图?这是本研究拟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此外,在欣赏图画时,儿童不仅需要自身能意识到图画的意图性,同时还需要意识到其他欣赏者与自己对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具备该认识的儿童,能够理解即使面对同一幅图画,每个人对图画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这样才能接受其他欣赏者对于图画的多元解释,也可进一步帮助自己深入解读作品。本研究拟进一步考察儿童何时能够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

2 研究一 学龄前儿童对图画能够反映作者意图的意识

借助思维泡泡图考察儿童何时意识到图画能够反映作者的意图。所谓思维泡泡,常见于图画书中,形状类似一串小气泡,与画中人的头部衔接,气泡中的内容表示画中人正在思考的内容。“正在思考(想)什么”是一种抽象、不可见的状态,而思维泡泡让这种状态变得具体可视,许多研究者曾借助它考察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如,Flavell,Green,和Flavell,1995;Wellman,Hollander和Schult,1996)[3,4]。本研究借用思维泡泡图,考察儿童何时能够意识到图画作者在绘画过程中是带有意图的。

2.1 方法

2.1.1 参与者 从上海市两所一级公办幼儿园随机抽取3、4、5、6岁儿童各30名(男女各半)。各年龄段儿童年龄统计数据(以月为单位)分别为:3岁组(36.71±1.32),4岁组(47.70±1.49),5岁组(60.19±0.93),6岁组(72.03±1.16)。

2.1.2 实验材料

2.1.2.1 录像片段 有关图画作者绘画的录像片段,录像中图画作者会说出自己想画什么,但儿童只能看到图画作者的绘画动作,看不到其所绘图画。为控制实验中可能的性别偏差,研究选用男女作画者各一名,每人拍摄4段录像(绘画内容分别为兔子、小鱼、苹果和香蕉),共8段录像(在实验中,男女录像平衡采用),每个录像片段持续40秒左右,通过15寸电脑屏幕播放。

2.1.2.2 图片 小娃娃(头顶有一串思维泡泡)图片一张,大小为16×15cm。

男女作画者照片各一张,照片来自于录像片段的视屏截图,经后期制作,在男/女作画者头顶添加了思维泡泡,之后冲洗成照片,大小为16×13cm。

水果卡片和动物卡片各3张,考虑到儿童的生活经验,卡片内容均为儿童较熟悉的水果和动物——葡萄、香蕉、苹果、小鸟、小鱼和小兔子。每张图片大小为3×3cm。

2.1.3 实验程序

在幼儿园一间安静的房间内逐一进行测试。儿童面对电脑,主试坐在儿童右侧,交代测试任务并记录儿童的回答。为确保所有参与者均能理解思维泡泡的含义,测试分为三个阶段:示范阶段、试验阶段和正式测试阶段。

示范阶段:主试向儿童呈现小娃娃图片,并指着娃娃的嘴巴、鼻子、眼睛,与儿童一起命名,当指到思维泡泡时,主试直接命名为泡泡,并告知泡泡表示小娃娃正在想什么。之后,主试先后把一张水果卡片(以苹果为例)和一张动物卡片(以小鸟为例)放到泡泡里,并告知图中的小娃娃正在想苹果(或小鸟)。

试验阶段:主试把另一张水果卡片(以香蕉为例)放入泡泡中,询问儿童“小娃娃正在想什么?”如果儿童不能正确回答,则重复示范阶段中的步骤,直至儿童理解思维泡泡任务为止。

正式测试阶段:播放录像,请儿童仔细听录像中图画作者说自己正在画什么。播放完毕,主试询问儿童是否记得图画作者在画什么,儿童回答正确后,主试拿出图画作者照片,再次强调图画作者正在画的东西和思维泡泡的含义,之后请儿童思考图画作者画画时正在想什么,并请儿童从剩余的3张卡片中选出一个放进图画作者照片的思维泡泡中。

研究通过混合使用水果卡片和动物卡片,并保证示范阶段各采用一张水果卡片和一张动物卡片,以控制儿童选择水果和动物卡片时可能的偏差。

主试记录儿童的选择及口语解释,测试耗时约3-5分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示范及试验阶段儿童对思维泡泡的理解

示范阶段,少数5、6岁儿童能主动说出思维泡泡的含义,但由于本研究没有专门考察儿童之前对思维泡泡的认知,因而不清楚其他儿童是否也具备该能力,但经过示范后,所有儿童均能准确回答试验阶段的问题。

2.2.2 正式测试阶段儿童对图画能够反映作者意图的意识

3-6岁儿童看完录像片段后,均能准确记忆图画作者正在画什么。根据图画作者意图选择相应图片放到泡泡中的各年龄段儿童人数见表1。

将各年龄段能意识到图画意图的儿童人数与随机值(0.33)进行比较(Binomial test),结果表明,四组儿童中能意识到图画意图的人数均高于随机水平(p<0.05)。

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3-6岁儿童能根据作者意图选择相应图片放到思维泡泡中。卡方检验表明,4个年龄段中意识到图画能够反映意图的儿童人数不存在年龄差异(=4.43,p>0.05)。但从数据可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能意识到图画是带有意图的儿童人数逐渐增多。

此外,卡方检验亦表明,3-6岁儿童的表现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γ[2]=2.13,p>0.05)。

2.2.3 儿童在任务中的口语报告

实验中,部分儿童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口语解释。选择正确的儿童基本上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因为大姐姐正在画小鱼,所以她想着小鱼”。选择错误的儿童,其解释较为多样,比如,“因为苹果好吃”、“因为兔子可爱”、“因为我喜欢吃香蕉”等等。

2.3 讨论

本研究中很少有儿童主动说出思维泡泡表示“正在想什么”,但经过示范阶段后,所有儿童均能接受思维泡泡的含义,这与Wellman,Hollander和Schult(1996)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认为3岁儿童知道思维泡泡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许多情境中通过思维泡泡里的内容来确定人物主体的想法[4]。

从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儿童能够根据作者正在画什么选择放入思维泡泡里的内容,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感知图画创作过程的“有意性”,知道图画是带有意图的。那么,为什么3岁儿童能够意识到图画是带有意图的呢?Matthews(1984)曾对3名儿童婴幼儿时期的多幅涂鸦作品进行过细致的追踪考察,发现儿童的涂鸦作品中包含着较低层次的象征意义,这表明,儿童早期的绘画虽然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包含了儿童的绘画意图[5]。此外,从移情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Hoffman(2003)的理论,儿童在2岁左右就产生了自我中心式的移情[6],另外Ingrid(2002)等人针对16和22个月婴儿的研究中,发现婴儿对母亲的移情逐渐增加[7],这些说明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具备一定的移情能力。结合以上两点,我们推测,3岁儿童已经具备带着意图绘画的经验,并可通过移情把该经验推及至他人的绘画过程中,认识到他人也同样带着意图进行绘画,也即意识到图画是带有意图的。

总之,思维泡泡实验表明,3岁儿童已经知道图画是带有意图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意识到图画是带有意图的儿童逐渐增多。

3 研究二 3-6岁儿童关于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的认知

本研究通过模糊图实验和寓意图实验,设置了图画作者意图表达水平这一因素,考察当图画作者意图体现在图画内容和图画寓意上时,3-6岁儿童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的发展特点如何?

3.1 实验一:模糊图实验

模糊图,是指图画内容模糊难以辨认的图画。这一图画中,作者意图通过图画内容直接表达,一般而言,欣赏者如未得知作者意图,难以从画面上猜测出图画作者所绘内容。因此,本实验考察的是,当作者的意图通过图画内容直接表达时,3-6岁儿童何时开始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

3.1.1 方法

3.1.1.1 参与者 从上海市两所一级公办幼儿园随机抽取3、4、5、6岁儿童各30名(男女各半)。各年龄段儿童年龄统计数据(以月为单位)分别为:3岁组(37.75±2.20),4岁组(48.66±1.89),5岁组(60.29±1.34),6岁组(71.78±2.16)。

3.1.1.2 实验材料 模糊图两张:大象和老鼠图、三只小鸡和一只小鸭图(如图1,引自Bloom,1998)[8]。这两幅图的特点在于,欣赏者如若得知作者的意图,能够理解第一幅图中大圈和小圈分别是大象和老鼠,而第二幅图中三个方向一致的圈是三只小鸡,方向不同的圈是小鸭,然而不了解图画作者意图的欣赏者一般难以从画面上猜测出图上所画内容。模糊图中作者的意图体现在图画内容上。

图1 模糊图示例

另外,研究中还有图画作者(小朋友)的彩色人物肖像图片一张,尺寸为11×11cm,以及其他所需物品:硬纸板、夹子、小玩偶等。

3.1.1.3 实验程序 (两幅模糊图的测试程序完全一致,每位儿童仅使用其中一幅进行测试,研究中对使用两种图画的儿童进行了平衡,此处仅以“大象和老鼠”图为例说明程序)

在幼儿园一间安静的房间内逐一进行测试。主试坐在儿童右侧,交代测试任务并记录儿童的回答。

首先呈现图画作者的图片,告知儿童图画上的小朋友画了一只大象和一只老鼠,随后呈现此图,并告知儿童图画中大圈为大象,小圈为老鼠。

之后主试询问儿童是否知道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确保儿童已经知道了作者的意图。儿童回答正确后,主试拿出小玩偶,请儿童考虑,小玩偶是否知道图画上画的是什么?如果儿童回答“知道”,继续问儿童小娃娃会认为图画上画的是什么;如果儿童回答“不知道”,则问儿童为什么。

记录儿童的回答,测试耗时约3-5分钟。

3.1.2 结果与分析

研究中对使用“大象和老鼠图”以及“三只小鸡和一只小鸭图”的儿童的表现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使用这两种图片的儿童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1.02,p>0.05)。

具体而言,各年龄段儿童在模糊图实验中的表现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的儿童逐渐增多。经卡方检验表明,3-6岁儿童在模糊图上的表现性别差异不明显(=0.95,p>0.05),但却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41.75,p<0.01)。

3.2 实验二:寓意图实验

寓意图,是指图画内容清晰可辨,但作品背后蕴含了寓意的图画。这一图画中,作者意图体现在图画寓意上,一般而言,欣赏者如未得知作者意图,难以从画面上猜测出图画作者所表达的寓意。本实验考察的是,当作者的意图体现在图画寓意上时,3-6岁儿童何时开始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

3.2.1 方法

3.2.1.1 参与者 同实验一。

3.2.1.2 实验材料 寓意图两张。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小手和小碗”图以及“杯子和太阳”图,尺寸大小为12×6cm(如图2),分别表达“先洗手再吃饭”和“中午要喝水”的含义。图中的“手”、“碗”、“杯子”、“太阳”均是儿童认识并熟悉的事物,而且图画所表达的寓意也是儿童生活中常有的经验。这两幅图在研究前曾请20名3-6岁儿童观看,儿童的反应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欣赏者能辨认出图上所画事物,但难以猜测出图画传达的寓意,而一旦告知了图画的寓意之后,欣赏者能接受此寓意,并能容易地把寓意和图画联系在一起。

图2 寓意图示例

另外,研究中还有图画作者(小朋友)的彩色人物肖像图片一张,尺寸为11×11cm,以及其他所需物品:硬纸板、夹子、小玩偶等。

3.2.1.3 实验程序 (两幅寓意图的测试程序完全一致,每位儿童仅使用其中一幅进行测试,研究中对使用两种图画的儿童进行了平衡,此处仅以“小手和小碗”图为例说明程序)

呈现图画作者的图片,告知儿童图画上的小朋友画了一幅画来提醒自己要“先洗手再吃饭”,随后呈现此图,并告知儿童图画表达的含义。

之后,主试询问儿童是否知道这幅画是什么意思,确保儿童已经知道了图画作者的意图。儿童回答正确后,主试拿出小玩偶,请儿童考虑,小玩偶是否知道图画是什么意思?如果儿童回答“知道”,继续问儿童小玩偶会认为图画是什么意思;如果儿童回答“不知道”,则问儿童为什么。

记录儿童的回答,测试耗时约3-5分钟。

3.2.2 结果与分析

研究中对使用“小手和小碗”图和“杯子和太阳”图的儿童的表现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使用这两种图片的儿童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1.70,p>0.05)。

3.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能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的儿童人数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模糊图实验中,4岁儿童的表现显现出较大的进步,大部分儿童已经能够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之后,儿童的这一能力持续发展,到6岁时基本都能理解。而寓意图实验中,儿童在4岁和6岁时均显示出较大进步,但大部分儿童是在6岁之后才能够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

从这一结果来看,4岁是儿童在两个实验中表现显著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认为这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个体心理理论发展在4岁左右经历了一次飞跃,儿童开始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傅莉和苏彦捷(2006)[9]的研究指出,小年龄的儿童不能抑制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心理,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很好地采择他人的观点,儿童自己知道某个事实,而别人并不知道,在推理他人的心理状态时,倾向于认为别人也知道[9]。本研究寓意图和模糊图实验中3岁儿童也显示出了类似的表现模式,而4岁以上儿童得益于心理理论的发展,开始表现出能从其他欣赏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相比儿童在两个实验中的表现,可以看出,3-6岁的儿童在模糊图任务中的表现均好于在寓意图中的表现,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第一,模糊图实验与寓意图实验中,儿童接受作者意图的程度有所不同。模糊图图画内容不清晰,根据郭力平和徐启丽(2008)[10]的研究发现,当作者意图与图画内容不一致时,儿童的知觉经验会影响他们参考作者意图解释图画的能力,从儿童在模糊图实验中的反映来看,儿童仅是勉强接受了作者的意图,因而在猜测别人是否知道图画内容时,更容易受自身知觉的引导,倾向于认为别人不知道作者意图。第二,寓意图中涉及到儿童对于作品背后所隐含寓意多重解释的理解,更需要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获得。以往的研究表明,具有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儿童能够理解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建构和解释,可以认识到即使所获信息完全相同,由于信息的模糊性以及个体经验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对同一事件的不同信念(Carpendale和Chandler,1996)[11],而儿童大约6岁后才发展出对心理过程解释性的理解(Pillow,1996;Barquero,2003)[12,13]。王彦和苏彦捷(2007)[14]的研究也发现,6岁以前的儿童认为人们对同一刺激给出不同解释是不合理的,直到6岁,儿童才开始表现出对解释性的理解[13]。具体到本研究的寓意图实验中,儿童需要在观念上接受他人面对同一幅画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之后才能顺利通过任务,因而,至6岁后儿童才能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是不同的,并且,儿童接受不同欣赏者对图画含义的多元解释,依赖于解释性心理理论的获得。

4 总结

4.1 3岁儿童已经能够意识到图画是带有意图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意识到图画是带有意图的儿童逐渐增多;

4.2 当作者的意图体现在图画内容上时,4岁儿童已经能够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

4.3 当作者的意图体现在图画寓意上时,大部分儿童要到6岁之后才能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这与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获得有关;

4.4 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不同欣赏者对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的儿童逐渐增多;

4.5 3-6岁儿童对于图画能够反映作者意图的认知以及关于不同欣赏者对于同一图画作者意图的认识可能不同的认知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标签:;  

6岁的儿童理解作者的意图_思维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