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论文

生态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论文

生态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

张刘刚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生态文化是人类自觉协调与生存环境关系的一种文明形态,以尊重维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形成的文化范式,而生态文化传播既是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助推器。生态文化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传播中有其鲜明的语义特征,本文梳理概括了生态文化传播在不同媒介中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 生态文化;传播媒介;语义特征

生态文化以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平等,相互依存,将自然作为人所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1]“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它讲究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之间的有机结合,并在三者之间循环发展”。[2]在生态文化的宣传过程中形成的生态文化传播越来越受关注。生态文化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生态文化传播中,用于表达生态文化领域的文学、新闻、广告、影视作品和新媒体作品的语言既有着与其他各类型文化传播时的共性,又有着生态文化传播所独有的特性,这些共性与特性共同组成了生态文化的语义特征。通过以传播媒介为类别梳理出生态文化在以不同的传播形式进行传播时的语义类型,可以总结概括出生态文化在不同媒介中的语义特征。

一、报刊中的生态文化语义特征

报纸作为纸质媒体较其他媒体有自身的优势,如适合阅读、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等。在生态文化方面,报纸所传播的主要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新闻报道。有学者指出:“新闻传播学视域的生态传播,其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环保现象三个维度,且具有公共性、科学性、现实性、公益性、引导性等五大特征。”[3]

(一)真实客观性。在此类新闻报道所用语言中,其最大的语义特征具有所有新闻报道用语的共性——真实客观。真实客观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以语言文字进行新闻写作来传播生态文化的报刊新闻中的生态文化语义,主要作用于对报道对象的客观世界进行深入解析的词的概念意义和以客观、具体、简洁的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的词的概念意义。在通过对生态环境新闻的报道传播生态文化时,其报道用语必须讲求真实客观,运用最真实的语言文字,报道最真实的生态环境状况,用最客观的语言来表现生态恶化或转好的情形,不能试图通过夸大用语来刺激受众神经,以求达到传播效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议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为:语言类课程约占50-60%,商务知识课程约占20-30%,实践技能课程约占10-20%,毕业论文(设计)与专业实习15%(不计入总课时)。核心课程为13门,详见表2。

(二)科学性。从纯语言学角度讲,报纸语言的科学性首先指报纸语言符合语法、符合逻辑的特点。在进行生态环境题材新闻报道时,报道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环境科学和生态专业的相关知识上。“环境新闻报道水准不仅取决于记者具体业务经验的积累,而且也取决于其综合知识的储备。”[4]如果某项科技成果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则首先需要对这项科技成果有所了解,并以准备的数据或证据证实其对环境确实存在威胁,如此才能使受众了解并信服。例如在对生物燃料这项科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报道上,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路易斯·史密斯运用准确的数据来揭示生物燃料对环境同样会造成危害。他在报道中指出:“油菜籽和玉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分别比矿物燃料多出70%和50%,其破坏力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96倍。化肥中3%到5%的氮转化成了这种气体并释放出去,但此前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采用的数据是2%。”可见在生态环境类新闻报道时,报道用语采用直观科学的数据来呈现环境问题尤为重要。

二、广播中的生态文化语义特征

广播语言是在广播中使用的合乎语言规范、适应人们听觉感知的口头语言。它注重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力求使听众听清、听懂,追求言语的清晰度,为此而强调使用一种合乎语法规律、适于口头表达的语言,同时发挥有声语言的感情因素,生发千姿百态的情态语言。其生态文化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性。以文字符号与有声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传播生态文化的生态文化语义作用于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教的词的社会意义时,其宣传性特征十分明显。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已经将揭示生态环境、宣传生态环保理念、谋求可持续发展上升至国家层面。政府通过电视播放各种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纪录片和相关新闻报道,唤起受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引起全社会关注。通过电视展现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相关决策和努力,也能对民众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塑造传播生态文化的政府形象。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媒介,电视媒介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进行生态文化传播,其所产生的语义特征也与报纸、广播媒介有所不同。

我咋流氓了。你不要听外人瞎戳哄,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的那种人。他们盼着你把事情做大,你杀了我,然后吃枪子,你老婆不又成了别人的老婆吗?自己的老婆成了别人的老婆,让别人天天搂着睡,天天弄那事,你在九泉之下做鬼也不踏实哩。

(二)准确性。广播语言着重于听,需要严格规范其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的表达上要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在广播用语中避免出现使用同音字、词来表达内容的情景,以免造成听众听觉混淆,对广播内容造成歧义,这也是广播在进行生态文化传播中需要遵循其准确性的体现。

三、电视中的生态文化语义特征

(一)规范性。广播语言是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综合语言,它在使用时要遵循词汇、语言、语法、文字的规则,才能与受众进行清晰、顺畅的交流。在广播进行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的时候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在生态环境方面应用的词语必须非常准确,避免出现冗余的词语,使听众听起来晦涩难懂。

向华杰挥舞着刀子的样子仿佛在镜子中更清晰了,最后,只余下一片刀光的残影,在殷明的眼前挥舞着。“来吧,来吧。”刀光中,似乎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唤着。无数次的心理挣扎在他的脑子里激烈交锋着,无数次的试探和想像像幻灯片在他的脑子里不断闪现,无数次的渴求和犹豫被这个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殷明缓缓地把刀子对着自己右手凸起的筋脉,缓缓地颤抖着刺了下去,一阵痛感突然惊醒了他。血涌了出来,他猛地一甩手将刀子丢进面池。

肾脏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是众多肾细胞癌病理亚型中极为罕见的一种,约占肾细胞癌的1%~2%[1],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有肾外转移。由于该类型肿瘤罕见,国内既往少有超过10例的相关文献报道,且较少有学者将此类型肿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结合起来进行临床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2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随访信息,以求达到全面认识肾集合管癌的目的,更好地完成对CDC的诊治。

(二)情感性。在进行电视节目展播时,可以通过镜头将人物的神态、动作、眼神等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电视节目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其中。这种状态下展现生态文化语言的语义被赋予情感性。

四、互联网中的生态文化语义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当代受众的需求,”[5]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在进行生态文化传播时所运用的语言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极具网络语言特征,至今已有网络热词、表情包、符号表情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了新媒体的传媒内容和形式。在进行生态文化传播上,互联网新媒体中所运用的语言语义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时新性。“互联网新媒体语言能够反映时代潮流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富有极强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时之前还很热门的词语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失去活力,有时不甚流行的词语突然之间变得吸人眼球,这与互联网新媒体语言信息传播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分不开。”[6]而且互联网新媒体语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往往可以根据最新的热点衍生一系列热字、热词,引发受众阅读兴趣和模仿,促进新媒体内容传播。在生态文化传播中,互联网新媒体应紧扣时下热门事件、话题,结合热点、热词传播最新的生态文化信息。

(二)关联性。互联网新媒体语言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再是具象化,而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以其多样性和抽象性展现了互联网新媒体语言独特的关联性特征。互联网在传播生态文化时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所具有的生态文化语义特征,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文化语义,即作用于实现信息网络传播的词的关联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紫薇,薛芳芳.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J].大众文艺,2019,(05):228-229.

[2]孙道进.生态文化普及读本[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05.

[3]王莉丽.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3.

[4]刘日照.论环境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J].新闻知识,2019,(06):74-77.

[5]曹青云.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分析[J].艺术评鉴,2019,(13):160-161.

[6]孙丽莎,阎军.新媒体语言的产生、特征和规范化发展研究[J].科技风,2017,(07):28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30-0235-02

作者简介: 张刘刚,男,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标签:;  ;  ;  ;  

生态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