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陆新移民研究述评_移民论文

欧洲大陆新移民研究述评_移民论文

欧洲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欧洲论文,中国大陆论文,新移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25(2006)01—0031—05

21世纪是个移民的时代。全球化趋势增加了各国间的交流,人口流动也日趋频繁。据“国际移民组织(IOM)”发布的《2005世界移民报告》,预计在2005年上半年全世界国际移民约为1.85亿至1.92亿,占世界人口2.9%[1]。2004年,在扩大的欧盟25个国家中有4.56亿居住人口,其中国际移民约有3600~3900万,占欧洲总人中的8%左右,占世界移民人口的1/5[2]。在欧盟成员国涌动的移民潮已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移居海外的新移民日趋增多,成为国际移民潮中引人注目的一支。欧盟各主要成员国成为中国新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涌入欧盟国家的中国移民数量大幅增长。20世纪50年代时,欧洲华人仅有万人左右,60年代中期突破5万,70年代中期突破30万,90年代后猛增到上百万[3]。国际移民组织在2004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在2001年前的10年间,进入西班牙的中国移民增加了6倍,达3.6万人。同期移民意大利的中国人则增长了260%,达到了将近5万人。另外,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进入爱尔兰的中国移民几乎从零增加到了4万人,占到该国人口总数的1%。另外,匈牙利目前约有3万中国人。根据德国和法国驻华使馆提供的数据,包括留学生在内,2004年居住在德国的中国人达到了7.5万人,居住在法国的中国人则有4.2万人[4]。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这些移民无疑只是沧海一粟,但他们给接收国却带去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大陆新移民在欧盟境内连续发生多起惨案以及西班牙针对温州商人的烧鞋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在欧盟国家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的高度关注,某些国家或势力又开始了“黄祸”、“中国威胁论”等种种非议。如何认识在欧洲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就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它关系到中欧关系、海外华侨华人利益及中国、欧洲的发展等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新移民研究的突破

19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使越来越多的国人有机会跨国迁移,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移民群体。199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又加速了这一群体的流动。由于第一人口大国的特殊地位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中国大陆人口的国际迁移也即“新移民”,常常被过分“关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大陆新移民问题的重视,推动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人口跨境迁移的研究,基本归入“华侨华人研究”的范畴。因此,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移民问题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个热点。

但是,近数十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跨国迁移所涉及的范畴,业已远远超出我国传统华侨华人研究所能涵盖的领域。因为,一方面,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人力资源的全球观相伴而生,走向“开放的社会”已成共识。但是,另一方面,每一个民族国家却无不严格地固守、甚至日益强化着自己“封闭的边界”,民族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因此,“开放的社会”与“封闭的边界”就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时代悖论,在这一悖论中方兴未艾的国际移民潮,业已使相关国家政府面对着一系列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推动着国内外学者们突破“华侨华人研究”的范畴,进入国际移民研究这样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范畴。因此,将中国的新移民问题置于国际移民大潮的背景下,从国际移民的角度研究中国新移民问题,应成为我们客观公正地认识新移民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然而,国内外研究者把华侨华人研究纳入国际移民研究只是近十多年来的事。之前,国际移民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是相对分离的,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分别进行。随着国际移民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的深入,它们之间开始相互渗透与结合。华人移民是当今世界各地分布最广的移民群体之一。因此,在国际移民研究中无疑具有典型性,成为当代国内外国际移民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的前沿视点。同时,海外华人研究也需要借鉴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其中也需要关注当代国际移民研究中“反映移民现象与社会政治日益密切的关系”问题[5]。

二、国外研究的历史脉络与现状分析

国际移民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地理家莱文斯坦(E.G.Ravenstein)就曾对人口迁移的问题做过研究并试图总结出若干移民规律[6]。国际移民研究领域具有理论建树的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新古典派”为代表的成就。当时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流学者都是经济学家,在移民理论方面最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是移民原因、目的等方面的问题,如“合理选择”、“效用最大化”、“预期净收入”、“生产要素流动性”、“工资差”之类。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移民的现象、类型和特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古典派”的理论在日益变化的现实中已经变得捉襟见肘,国际移民理论需要新的发展,需要更多学科的参与。近三四十年来,根据当代移民潮的新特点,西方学术界又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当代大规模国际移民做了多方面的探讨[7]。

19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领域,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交融,成为当代国际移民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纵观近年来在国际移民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或概念,几乎难以单纯地归属于某一学科,例如,美国伯克利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王爱华最先提出“弹性公民论”(Fflexiblecitizenship),但是,这一概念显然远远超出传统人类学范畴,涉及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因而引起了多方关注与热烈讨论[8]。国际移民研究因此进一步深化,不仅涉及个人、家庭、群体的微观研究,也涉及民族、社群、国家,乃至跨国族群(transnational community)或散居族群(diaspora)的中观把握,还有全球性大环境、大潮流的宏观剖析。从整体上看,国际移民研究所探索的最基本问题则可以归结为二:其一,何时、何人、为何、如何跨国迁移?其二,跨国迁移对迁移者个人、家庭及相关群体、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可能产生什么影响?研究的直接目标,是在合理解读移民行为的基础上,推动移民政策的合法制定,进而达到移民个人或群体在大社会中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最终目标,是全球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全球人的和平共处,共赢共荣[9]。

在国际移民研究中,对于欧洲国家的国际移民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欧,战后初年因经济发展需求而“请进来”的异民族“客工”(guestworkers),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不仅不再受到欢迎,甚而因多数人选择定居于接纳国而一直成为西欧社会一个难以化解的社会难题。196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出版了Rose,Arnold M.著的《在欧洲的移民:接纳与调整的问题》。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的外来移民涌向欧盟国家,移民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社会安全、社会福利政策等领域日益突显,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引发了欧洲朝野的普遍关注,故而推进了欧洲移民研究。近年来,欧洲移民研究基本上有三方面,一是将欧洲的移民作为世界移民的一部分,进行整体研究,从全球的角度和视野来考察欧洲的移民。主要论著有King,Russell的《1945至1990年欧洲的国际移民:人口数据与地理分布概况》;John Salt,Ann Singleton,Jennifer Hogarth的《欧洲的国际移民:资料来源、方式和趋势》。二是对欧洲各国移民具体研究,或是比较欧盟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外来移民。主要论著为Christian Joppke的《移民与国家:美国、德国与英国》。三是移民问题专题研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融合等不同的角度研究移民,或是对某一外来移民群体进行。例如Michael Wintle的《欧洲的文化与认同》,Dan Corry主编的《经济学与欧盟移民政策》。

1990年代以来,欧洲的国际移民研究开始与华侨华人研究相结合。而与此同时,欧洲华侨华人研究也从另一端渗透、拓展至国际移民研究领域。此前,国外欧洲华侨华人研究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战前,由于欧洲华人群体数量有限,对他们的研究还没有开始,只有一些资料记录,如欧洲当地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档案材料、新闻报道以及专项调查报告[10]。战后的20世纪50、60年代,华人移民尤其是香港、东南亚的华人移民进入欧洲,国外欧洲华侨华人研究开始起步,但著述不多,是一门冷寂的学科。前苏联对我国华侨华人历史贡献的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中苏关系的破裂而归于沉寂,西欧学者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关注过生活在其周围的中国人,并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有1957年荷兰“天主教社会教研究所”的成果《荷兰华裔群体》,旨在了解华裔人口宗教信仰状况的研究;1966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M.L.Vellinga和W.G.Wolters完成了题为《阿姆斯特丹华人:融入荷兰社会一个少数族群》的硕士论文;1968年新加坡华人吴贵竹出版的专著《中国人在伦敦》[11]。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的研究领域狭窄,倾向于事实描述,观点与预见都失之偏颇,而且有限的研究成果往往仅停留于用本国文字写成的报告或论文,大多数未能正式出版,难以被外界所了解,因此缺乏一定的理论建树。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洲华人群体的壮大与变化、发展,使欧洲一些国家政府认识到华侨华人研究是现实性极强的专学,对此进行资助,因而推动了这一研究的发展。例如在荷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政府两次资助关于“荷兰华人社会地位”的大型社会调查,并于1988年发表调查报告《荷兰华人地位》,1999年出版第二次调查报告《荷兰华人社会地位》。在英国,1984年,英国内政部委托属下“种族关系与移民小组”对国内华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过一项大型调查,1985年1月完成了《英国华人社会报告书》,成为英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备忘录。在法国,90年代初,法国城市健康与社会事务处、社会活动基金会FAS等共同资助由华裔学者廖遇常主持的“法国华人一百年”专题研究及展览,并于1995年1月在巴黎举办“欧洲华人移民研讨会”,1999年巴黎第七大学Eric Guerassimoff博士得到为期三年的专项资助,主持“法国华人社团研究”。在德国,柏林市政府外国人中心的“外国人在柏林”研究系列,包含了“中国人在柏林”专题,并于1996年出版了中德文双语文本《中国人在柏林》。“意大利中国新移民研究”是佛罗伦萨大学的重点项目。该大学相继于1994、1995和1997年三次举行关于“意大利中国新移民”的研讨会。在华人人数较多、华人社会较为活跃的国家,如荷兰、英国与法国,有关学者做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关于欧洲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章和专著相继问世。例如,英国学者班国瑞(Gregor Benton)教授和彭轲(Frank N.Pieke)教授共同主编了论文集《欧洲华侨华人》,法国华裔学者廖遇常(Live Yu-Sion)发表过多篇关于法国华人研究的文章,丹麦的朱梅(MeneThun Ф)女士著有《中国人移民丹麦:餐馆业与族群认同》一书。此外,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德国、匈牙利等国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进入本国的华人移民。在欧洲以外,1975年,人类学家华琛(James L.Watson)教授在美国出版《移民与宗族:在香港与伦敦的文氏家族》一书,该书以人类学详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研究一个超越国境的宗族网络,深刻剖析了跨越两种文化的迁移对传统宗族社会的影响,成为研究欧洲华侨华人问题的重要参考书[12]。这一阶段的欧洲华侨华人研究内容丰富,而且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成为当代欧洲华侨华人研究的一大特点。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仍然局限于单一国家的研究,且研究方法雷同,不注重比较分析。不过,一些学者如英国牛津大学的彭轲博士认识到研究局限于欧洲某一国家是不完全的,会看不到华人在全欧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活动的情况,也会夸大华人群体的凝聚力。他提出要从欧洲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欧洲华人,这样才能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13]。在他与班国瑞教授共同主编的论文集《欧洲华侨华人》一书中就有一些文章从全欧的角度对华人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讨,如学者费立民(Flemming Christiansen)的文章探讨了欧洲华人的认同观,Frank Laczko和李灵的文章则探讨了欧洲华人的移民模式。尽管上述的研究还缺乏有力的实证材料及剖析,然而,从全欧的角度对欧洲华侨华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标志着华侨华人的研究开始向国际移民研究领域拓展,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如前所述,中国大陆新移民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当前,国外学者们对欧洲国家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的研究开始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成果并不多。1998年,英国牛津大学设立了大型研究项目“跨国族群研究”,其中的子项目之一是“在中国之世界体系的边缘:欧洲的福州人”,该研究的初期成果已由“国际移民组织”刊行,即:Skeldon著《中国人非正常迁移的迷失与现实》和F.Pieke著《中国人移民欧洲的近期动向:福建移民研究》。这两本小册子以宏观描述及理论探讨为主,但缺乏有力的实证材料及剖析。2004年夏,该项目的最终成果,由彭轲等人所著的《跨国华人:福建移民在欧洲》一书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弥补了上述两本小册子的不足,对福建移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提供了大量重要而翔实的原始资料,成为研究欧洲的大陆新移民重要的参考书。此外,日本学者莫邦富著有《拼着:在俄罗斯和东欧的新华侨》一书。2004年3月,牛津大学的彭轲教授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移民比较研究的研讨会上提交论文《中国的全球化与移民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彭轲教授的著作与文章里,已开始将欧盟国家的移民政策与大陆新移民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欧盟移民政策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尽管还不全面与系统,但却是重要的理论创新,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之,目前欧洲的大陆新移民研究空白点还比较多,该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开辟或拓展。

三、国内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分析

国内学者是在1990年代以来才开始了对于新移民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视角和理论的局限,一直以来,是将新移民纳入华侨华人研究范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杂志还专门辟出“新移民研究”专栏发表有关文章。而且对新移民的研究也多囿于北美、大洋洲等国家与地区,对欧洲的大陆新移民则研究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欧洲的大陆新移民还未引起相当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它的研究基础——欧洲华侨华人研究还相当薄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只有寥寥无几的著作,还多限于对俄罗斯/前苏联的华侨研究,如盛岳著《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李永昌著《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相对来说台湾学者对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则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也涉及到一些中国内地的新移民,但由于政治原因,观点往往偏颇,较少整体的客观的认识[14]。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一些内地学者利用熟悉本乡本土侨情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侨乡调查。如浙江的王忠明、章志诚等人,在欧洲华侨的主要移出地文成、丽岙、白门等地,挨门挨户进行侨情调查,搜集整理资料,常以地方志、华侨志和资料汇编的形成发表,如王忠明编的《文成华侨历史资料(1905—1984)》、陈慕榕编的《青田县志》、章志诚主编的《温州华侨史》,为欧洲华侨华人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99年5月,大型工具书《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出版,其中包含了欧洲华侨华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信息,是迄今为止关于海外华人研究最为大型的参考书。基本上,上个世纪80、90年代对欧洲大陆新移民的研究还是在华侨华人研究范畴之内,缺乏从国际移民的角度对中国移民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及相关的比较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

进入21世纪,欧洲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日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国内学者对大陆新移民的研究也开始突破华侨华人研究范畴,进入更大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的国际移民范畴。2000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博士出版了《巴黎的温州人:一个移民群体的跨社会建构行动》一书。他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入巴黎温州人的圈子内,通过参与观察、个案访谈及网络跟踪法进行实证调研。作者没有仅仅停留于描述巴黎温州人的传奇性经历,而是从“无边界公民”的视角探讨巴黎温州人的“跨社会建构”,指出他们有着强烈主体能动意识,正在从社会经济生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把自己建构成一种社会新类,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15]。 2002年,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李明欢出版了《欧洲华侨华人史》,这是第一部从欧洲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欧洲华侨华人的专著,尽管以“史”为立意,但却尝试在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从国际移民这一更大的视角来审视欧洲华侨华人的发展及生存状态,其中很多第一手资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16]。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文章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大陆新移民,将之作为国际移民的一部分进行综合研究,如张秀明的《国际移民体系中的大陆移民——也谈移民问题》、黄润龙的《近十年我国大陆海外新移民》等,对新移民的概念、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对新移民的来源地进行研究,如朱美荣的《福建省新移民问题剖析及相关政策初探》、王付兵的《福建新移民问题初探》、吴潮的《浙江籍海外新移民研究初论》等,对新移民产生的机制进行研究。还有的对新移民在到达国的情况进行研究,如赵红英的《试论中国大陆新移民的特征——北美与欧洲的比较》、王春光的《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等,探讨新移民如何更好的在当地融合。还有的对新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法移民进行研究,如黄润龙的《中国的非法移民问题》、林胜的《非法移民: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叶文振的《福建沿海非法移民潮的原因分析》等,对中国非法移民产生的根源、机制、状况进行深入的剖析,黄润龙的文章是基于人口学的角度对中国非法移民进行研究,其中的数据统计是目前较为准确和科学的,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非法移民研究中资料的欠缺,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还有一些公检法类的学术刊物,以分析案情、打击人口走私及偷渡等跨国犯罪、研究对策为主对非法移民进行研究,还有一些纪实类文学作品对中国新移民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上述这些文章中,绝大多数还是将欧洲大陆的新移民作为新移民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单独、专门的论述则较少,因此缺乏一定系统性与深度。

总之,从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看,中国新移民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华侨华人研究范畴,成为国际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研究进程中都有所建树,但还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首先,对新移民研究才刚起步,描述性、介绍性的著述多,低水平重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经过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专著少。尤其是对欧洲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研究还很薄弱,著述不多,尽管开始多学科交叉式综合研究,但是研究停留在表层,也缺少系统性及全面的理论概括。对欧盟各国移民政策与大陆新移民之间的互动性开始关注,但还没有很深入的展开。第二,尽管中国新移民研究已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学界还有很多学者仍然专注于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缺少主动与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对话,而且受到语言、经费及数据资料来源的限制,研究往往是一些定性分析,缺乏实证材料。第三,国外学者尤其是欧洲学者对华人新移民的研究程度明显不平衡,对华人移民群体较多的国家如英国、荷兰、法国之新移民研究较多,其他国家则相对薄弱。而且一些学者对大陆新移民研究缺少客观性,夸大一些事实,有些甚至为了“吸引读者”往往使用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攻击性言论,影响了对中国大陆新移民群体的正确认识。因此,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大陆新移民,就要在世界性的学术大视野下,既坚持中国学者的本位立场,又展示虚怀若谷的开放性,以现实为基础,以历史为借鉴,这样才能在国际移民研究中,做出中国研究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5—11—30

标签:;  ;  ;  ;  ;  ;  ;  ;  

欧洲大陆新移民研究述评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