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企业财务政策战略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企业财务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增速减缓和结构失衡较为严重,而过去所惯用的偏重需求侧管理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日渐乏力。审时度势,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政策取向,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之后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再提这一政策。其后,其他中央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多次提及或者解读“供给侧改革”这一新政。而实际上,在此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的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供给侧改革”的宏观意义无需多言,笔者在此着重谈谈这一新政的微观含义及企业财务政策应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一、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含义: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宏观层面的供给侧改革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指向性“发动”,而为此进行的配套政策则是实现这种发动的“工具”。毫无疑问,这些“工具”作用的结果必将对企业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生产力的真实载体,供给侧改革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必定会传输到企业这个微观主体并发酵,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主体,必须对供给侧改革做出积极响应。 (一)供给侧改革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新机遇。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意味着宏观层面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深化。对企业而言,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提升有效供给的能力,从粗放经营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已经是无国界的新市场经济体系,落后只会被淘汰,而中国虽不乏堪称有效供给的高端产品和服务,但更有大量低效端产品充斥市场。转型发展是中国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随着供给侧改革新政的开启,国家层面必然会伴随着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及简政放权的软环境改善等各种政策工具的出台和实施。这些政策工具将围绕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导企业开足马力在转型发展的轨道上快速奔跑进行设计。这对企业创新和转型的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都会带来利好。 (二)供给侧改革使企业面临新挑战。尽管从宏观层面分析,供给侧改革会减轻企业转型的包袱,为企业发展转型提供新的契机,但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面对转型发展命运也会迥异。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尤其是过剩产能的减量、企业的关停并转将在所难免,减税、融资成本降低等政策工具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好也不可能没有限度。因为公共服务支出和行政成本毕竟是硬约束。因此,供给侧改革将使企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1.对原有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的挑战。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供给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总体而言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供求矛盾并不十分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消费结构也正在升级转型,单纯的低成本生产和低价促销的竞争策略已难以立足市场,价格合理的优质产品更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处于供给和生产端的企业,如果不能通过不断创新增加新产品供给,供求结构失衡将不可避免。 2.对现有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挑战。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供给效率。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本途径是用知识含量高的技术替代技术含量低的技术。正在迈入的大数据信息化社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越来越低,以营销策略制胜市场竞争的成功案例会越来越少,以产品创新制胜市场竞争将是必经之道。所以,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是能否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3.对企业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挑战。减少管制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内含是通过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各种束缚、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尽管从表面上看,增强企业活力对企业而言是利好,会激发企业创新潜能的释放,但它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所有企业都搞活的结果必然会使市场环境公平化竞争程度提升,这就需要企业有更高的权变决策能力和更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及时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便从容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企业财务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即将开启的中国供给侧改革对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经济周期的演化规律及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看,供给侧改革是一项中长期的政策指向,短期内难以完成,这就要求企业顺势而为,实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发展战略对财务政策做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 (一)企业融资政策调整。企业融资政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本结构确定以及融资的方式选择。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既包括银行利率的下调,也包括直接融资门槛的降低。2015年中国已经五次降准降息,使企业借贷资金的成本大大降低。降准降息对于那些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限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转型极为有利。考虑到负债融资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对于那些有条件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则应在合理利用负债节税效应的同时加大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使企业在低风险的轨道上运行。 (二)企业投资政策调整。企业投资包括战略性投资和技术性投资。战略性投资包括围绕产品升级换代、多元化经营和企业收购兼并等进行的资金数额巨大的全局性和长远性投资。技术性投资主要是指具有维持简单再生产性质的中小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短期性和局部性投资。对于那些素质优良、发展潜力较大尤其是居于新兴产业链上的企业,应抓住供给侧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发展机遇,着重加大战略性投资的力度,既要实施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又要实施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做产业链上的领头羊。少数有基础、有竞争力的企业则可以利用产业升级的有利环境进行企业收购兼并,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取得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实现多元化经营。而更多的企业则应把着眼点放在自主技术研发、自主产品创造、自主品牌塑造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为此,企业要利用低融资成本的良好机遇,加大原创性自主研发的投入,所研发的产品应注重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匹配,避免供需错位。需要注意的是,自主研发除了依靠质量获得竞争优势之外,更应依靠特色获得竞争优势,应使自主研发的产品在性能和服务方面具有较低的可替代性。 而对于那些企业资源禀赋水平较低的企业,因不具备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应主要进行技术性投资,即主要进行具有维持简单再生产性质的中小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短期性和局部性投资。 另外,作为国家供给侧改革配套措施的减税政策代表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节指向,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或其他投资活动会实施有差别的税率政策。企业应用足用好这一政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打造过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调整。供给侧改革要求企业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企业以增加有效供给为出发点,加强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提高资金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所以,企业应合理确定营运资金占用量,科学确定营运资金的筹集渠道和方式,避免资金低效使用;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存货管理,减少以至消除存货积压;加强信用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通过流程再造和实施精益管理,提升企业内部机构的协同效率;加快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运营信息系统的构建,不断改进营运管理体系。 以新供给刺激新需求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意味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会明显缩短。这就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呆滞料和积压产品定期处理机制,以“零”库存为目标,加强存货管理,加快供应链、价值链模式的转换,及时创造先进产能以替代落后产能。基于此,企业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合理确定产业、产品类别和档次定位,并实行与此相匹配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四)企业股利政策调整。从表面上看,企业是否进行股利分配、如何进行股利分配,似乎与供给侧改革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企业的股利政策是由企业所处成长阶段、筹资与获利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供给侧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管理政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股利政策。首先,从企业融资成本变化的角度看,融资成本降低,企业可以提高分红比例尤其是现金分红比例。其次,从企业收益角度看,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下调也会使企业税后利润有所增加,从而为企业分红提供现金基础。第三,从投资者角度看,如果个人所得税税率下调,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成本会降低,投资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以上这些因素会有利于企业实施相对稳定的股利政策,进而在投资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供给方改革与企业财政政策的战略调整_供给侧改革论文
供给方改革与企业财政政策的战略调整_供给侧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