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西部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高校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一直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教育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跨越。一是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021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进入到国际公认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我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70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3500万人,已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经过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办学的历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地方高校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一、地方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是地方高校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加强和办好地方高校,对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和建设高教强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主体任务。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增加了184%,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74%上升到目前的95%。从在校生规模看,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由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的70%上升到93.2%。因此,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主体任务,功不可没。
第二,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任。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当地人才科技支撑的主力军,是支撑、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重要力量。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还承担着促进文化交融,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以及以“软实力”巩固边疆、促进睦邻友好、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等任务。由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为直接,服务面更为广泛深入,已经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办学传统,其中有的大学办学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社会声誉较高,经过体制的整合调整,以及多年的重点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在当地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三,地方高校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需求的重任。中华民族有良好的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特别是随着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而地方高校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不同层次类型高等教育的愿望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纵观世界,地方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普遍趋势。地方高等学校兴起于19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结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等教育区域化、地方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大众化是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地方化发展相伴而成、同步实现的。美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实行赠地运动,推动了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学校的发展,这一举措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对构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起了重要作用。英国随着各地方城市工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19世纪开始新大学运动,拉开了区域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德国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采取了鼓励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措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更紧密的结合。法国通过《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要向社区开放,各大学广泛设立了跨学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和研究机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泰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中也都十分注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强调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大学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要适应时代对于我们的新要求,实现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我们必须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国家建设发展对于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需要,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不仅要有较大的规模、较高的水平,更要有适应国家建设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比较完善、协调的体系结构。高等教育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有特色、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正如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教授所言:“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我们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所有大学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五个统筹协调发展:一是统筹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二是统筹高水平大学与其他高校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四是统筹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协调发展;五是统筹各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协调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数量最多的地方高校,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地方高校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强大基石,只有大力支持和推动地方大学提升办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省部共建工作成效显著
地方高校的发展一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出“东部较强,中西部较弱”的现状。我国中西部地区占有国土总面积的85%,占全国总人口的56%,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西部地方高校的数量已经有很大增长,目前,中西部高校达到121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3%。但教育部直属高校数量偏少,除了鄂、陕、川、渝在上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大区布局时中央部门教育整体实力还是偏弱。“211工程”建设初期,由于西部某些省(区)的高等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条件暂不具备,有些省(区)还没有一所高校进入“211工程”的建设行列,西部与东部高等教育的差距十分明显。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水平,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经过一段时间酝酿论证,2004年,教育部党组作出了一项战略决策:主要面向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都比较好的地方高校进行省部共建,加大对这些地区高等教育的指导、支持力度。后来,鉴于新一轮“211工程”启动后,在布局结构上一些省份面临的一些特殊矛盾,我们对共建的范围又做了适当的延展。六年来,在各个省区(兵团)积极配合下,省部共建工作持续开展,不断推进深化,成效显著。
1.省部共建高校得到了有力的宏观指导和资金支持。省部共建工作实施六年来,教育部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指导、扶持举措,指导共建高校科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支持共建高校开阔视野、稳步提高综合实力。主要做了以下六项工作:一是组织由高教界资深老领导和规划工作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省部共建和重点支持的高校,进行发展战略规划的论证、咨询工作,对这些学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办学思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二是积极为共建高校争取专项经费支持。三是吸收共建高校领导参加海外培训,培养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四是吸收共建高校参加直属高校的重要会议,诸如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五是组织有关部属高校对共建高校进行对口支援,提高共建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六是在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位点等布点和建设上将共建高校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
2.省部共建工作促进了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扶持的力度。开展省部共建工作,重点促进中西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高等教育的差距,是实现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和谐的战略决策。六年来,地方政府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建设有了更大的力度,为共建高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省部共建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集全省之力建设好郑州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宁夏大学经过教育部专家组论证的发展规划批准备案,为实现共建目标提供了有效保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对省部共建工作发表重要意见,结合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阐述了共建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调整布局结构,整合办学资源。有些共建省、自治区利用共建时机,积极调整地方高等学校布局结构,通过整合办学资源,从而提高了共建高校的整体实力。三是加大了支持力度。各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认真落实《共建协议》的有关要求,在政策、投是在重点建设项目上优先向共建高校倾斜,加快了共建高校的发展步伐。省部共建工作之所以顺利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
3.开展省部共建工作推动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地方大学的探索。高等教育布局合理与否,关系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关系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实力的增强。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高等教育的布局。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欠发达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所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省部共建工作,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关注、重点支持地方高校尤其是起带头作用的地方高校的发展,这本身也是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性改革。这一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大学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地方龙头高校发展,是促进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一种新探索,从实践效果看,这种模式是成功的。通过省部共建,扶持这批高校成为实力强、质量高、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排头兵式的示范性高校,有利于对区域高等教育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有利于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对加快中西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继续向前推进,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新起点。第一,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本世纪前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第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会出现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发展要求。这些都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敏锐感知,不断适应。一方面要服务于国家科学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第三,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的要求,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的自主性需求和个性化需要。如何满足群众的新期盼,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应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步入新时期,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重大课题。特别是我国的教育现状与国际竞争的新趋势、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这些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关系能否建设好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谋划新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为了承接好建设的新起点,指导好发展的新阶段,集中全民智慧,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对教育系统来讲,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第一个教育中长期的规划纲要,意义非常重大。《纲要》的题目把改革放在前面,表明这不仅是一个发展纲要,更是特别突出改革的纲要。教育尽管可以说是开创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这些年改革也有很大推进,但是相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要求来讲,教育的改革力度还是不够的。教育事业要上一个新台阶,关键在改革。希望中西部的高校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在深化改革上下工夫,在优化结构上下工夫,在办出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关系。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发展,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这是辩证的统一,也是实践的昭示。改革是动力,是推动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一所大学要走向成熟,必然要经历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改革的过程。改革,伴我们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同样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改革,强调改革,贯穿改革,必将促使我们在改革的大背景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推动我们在改革的大视野中更加积极地谋划“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我们必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开放的思想,进一步认识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坚定性,进一步凸显改革的时代性,进一步激发改革的创造性。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改革,90年代初期进行了办学体制、招生就业制度、校内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一系列改革,90年代后期,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取得重大突破。三次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影响高校科学发展,特别是在提高质量上水平方面的观念和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西部高校的每一位领导都要做改革的研究者,改革的宣传者,改革的组织者和改革的推进者。改革的过程不要简单地照抄照搬他人的做法,而是要在研究他人的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谋划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总之,办教育、办学一定要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和问题,通过改革克服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2.要正确处理好区域特色和高水平的关系。前一阶段,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刘延东国务委员在直属高校咨询会第十九次全体会议上深刻地阐述了高校特色发展的问题。“有特色”:就是有个性、有优势、有竞争力;“高水平”:就是要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地方院校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作用和地位凸显,只有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才能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才能奠定自己的地位。
要突出特色,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和现状,看清发展的轨迹和方向,进一步明确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地方高水平大学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应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一是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紧紧地结合起来;三是要与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能力紧紧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思考、顶层设计、顶层谋划,为完成好“十一五”规划任务,制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乃至中长期规划奠定很好的基础。
省部共建高校和“211工程”建设的地方高校都是地方起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校,我们要在分析自身特点,认真学习和总结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发展的定位,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贪大求全,不要盲目地强调综合化,也不能不顾现实的约束条件而追求“研究型”。这是我们形成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出发点。
3.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和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但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是人才培养。我们必须坚持以一批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在研究方面的兴趣也在提升,如何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好,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关系问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就要求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政策制定上和资源配置上予以充分的保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同时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靠谁来培养,主要依靠我们地方高校,纵览服务于中西部各行各业的人才,中西部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占很大比例,尤其是西部边陲最高寒、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中西部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占绝大多数,为中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因此,中西部地方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真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4.要正确处理好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大众化高等教育必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就是要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人才和接受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的需求。地方高校在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中承担了本专科扩容的大部分任务,如何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办好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省部共建高校和“211工程”建设的地方高校尤其要发挥好示范作用,承担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目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加快推进结构性调整,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一些地方高校特别是省部共建高校,在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也要切实承担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5.要正确处理好外延和内涵的关系。地方大学的发展重心要从前一阶段更多关注外延扩张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主线,坚持“好”字当头,更加重视质量提高而非数量增长,更加重视内涵提升而非外延扩张。加强内涵建设,我认为要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加快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的调整。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类人才,不断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型人才培养。二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依靠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要根据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再学习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供多种形式的实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我们能够培养更多有志于中西部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创格人才支持。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中西部地方高校地处偏远地区,要用更大的精力、更有力的措施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四是加强管理,重视制度建设。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把规范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及时将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要靠规范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五是加强学风建设。办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对育人、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和树立好的社会形象有着特殊的意义。当前大学的学风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希望各高校要大力加强良好学风建设,尽可能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如果出现,要在充分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严肃处理,绝对不能姑息。我们要把加强学风建设,反对学术不端行为作为重大的事情来抓,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科研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高校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抓住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优化结构,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带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同志于2009年11月7日在省部共建工作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标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论文;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大学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