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_冷迪 史春英 赵爱娟 教伟 高凤荣(通讯作者)

冷迪 史春英 赵爱娟 教伟 高凤荣(通讯作者)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行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DS、S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AS、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对PSD的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于脑卒中后的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缺失,严重者产生绝望或自杀倾向。显著增加了脑卒中的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对PSD患者行心理干预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变,探讨心理干预在PSD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8例,脑卒中和抑郁的诊断标准均分别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诊断标准[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2],且脑卒中发病先于抑郁症。入选患者均排除意识障碍、理解与表达能力缺失、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既往有抑郁症及精神病史、不能配合检查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81岁,平均(59.3±5.8)岁;对照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3~80岁,平均(58.6±6.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如下:坦诚地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信任,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讲解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等,鼓励患者面对病情,正确认识现实情况,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指导其合理膳食及运动。对于致残的患者加强生活能力的关注与培养,鼓励患者自己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转移患者注意力,加强患者间的沟通。倾听并解答患者的疑惑,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告知其不良情绪对病情的不利影响。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理解与配合,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1.3评估方法 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抑郁自评量表(Self - Rating Depr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假设建议水平为α=0.05。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A、SAS评分比较(分)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PS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多巴胺能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平衡破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3],免疫系统的激活也可造成认知、情感及行为的改变,PSD患者血清TNF-a、CRP、HCY 水平显著增高并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以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反面的平衡紊乱与患者个体性格特征、社会适应及生活能力的下降、家庭角色改变等应激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心理抑郁状态。PSD患者肢体功能、语言能力下降,态度消极,缺乏主动康复的意愿,甚至对常规治疗产生抵触。患者依从性下降直接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导致治疗效果不良并显著增加复发概率。刘永珍等[4]对616名脑卒中患者进行了7年的随访,结果表明PSD患者生存率、生活能力明显低于非PSD脑组中患者,HAMD评分显著增高,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因此改善PSD心理状态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对PS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增强其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治疗的主动性、依从性及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对PSD的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在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患者情绪状态的关注,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协助患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同时呼吁患者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减少PSD的发病,缩短病程并改善疾病预后。对PSD患者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抑郁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 379-380

[2]中国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3]史福平,杨观涛,冯慧玲,等.血清细胞因子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4):796-798

[4]刘永珍,于逢春,尹静,等.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7年随访[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5):292-295

论文作者:冷迪 史春英 赵爱娟 教伟 高凤荣(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9月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_冷迪 史春英 赵爱娟 教伟 高凤荣(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